山东省化肥工业协会第六次会员大会
新闻分类:热点新闻来源:发布日期:2015-12-08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经信委的会议精神,组织编制山东省化肥行业的“十三五”规划,6月16日-17日,山东省化肥工业协会组织召开了第六届专家委员会会议,主会场设在鲁西集团,会议由秘书长谢海素主持,省化肥协会会长、集团公司董事长张金成,高级顾问杨春升,省内十余家重点企业技术、工程专家参加会议。
首先由会长张金成向专家委员会的各位专家颁发了聘书。会长张金成向参会的各位专家表示真挚的欢迎,总结回顾了化肥协会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在杨春升老会长的带领下,历经艰辛,指引着全省化肥行业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适时转型发展,实现了全省化肥行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面对当前化肥行业面临的严峻形势,会长张金成号召大家要齐心协力、开放办企、集思广益、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继续发扬小氮肥的优良传统,实现山东省化肥行业的新突破。会议一致通过今后将大力发展煤基多联产,走合成气科学综合利用的发展之路。
协会高级顾问杨春升对协会的发展寄予厚望,表示将勤勉履职,发挥作用,为协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并详细介绍了省经信委部署研究“十三五”化肥规划的起草工作及其重要意义,组织参会的各位专家对照全行业及本企业情况展开讨论,效果明显,会议上对重要工作进行了明确分工。
省化肥协会针对省经信委部署研究“十三五”规划要求,结合当前的行业发展实际,及时组织召开了本次会议,组织各重点企业积极研究制定本企业的“十三五”规划,并组织参会专家积极献言献策,为协会编制“十三五”规划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有利于各重点企业正确把握方向,充分利用协会的沟通平台,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解决问题,挖潜机遇,积极化解市场风险,有利于实现山东省化肥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014年我国化肥市场跌宕起伏,肥价多次跌破成本线。随着国民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影响加剧,出口市场价格疲软,近半数企业发生亏损。连续几年的市场低迷,严重伤害了厂商对市场的信心。特别是去年上半年化肥价格一路下滑,让行业更加无所适从。生产环节,产能过剩的负面影响,导致企业信心不足。流通环节,经销商的蓄水池作用持续减弱。出口环节,企业间缺乏协调与合作,再加上我们化肥出口政策存在的设计缺陷,化肥出口屡次被外商恶意做空。化肥成本上升时不能及时向下游传导,原料降价拉动化肥成本下降时,利润空间又遭受舆论更大的挤压。这就形成厂家产量下降、商家并无库存,但化肥价格长期低迷的尴尬局面。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我省化肥行业广大干部职工为了克服生产经营困难、稳定化肥市场,付出了远超常年的艰苦努力。
几年来,我省化肥企业多措并举化解产能过剩带来的困难,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全面展开并取得初步成效。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潮中,迎来我国经济运行步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
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不是简单的增速下降,而是经济结构再平衡,经济增长动力和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这不是市场景气周期的下行区间,而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性转换。只有充分认识新常态,才能正确分析和研判当前化肥工业运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矛盾和问题。
对照中央关于经济新常态的论述,我国化肥工业 “新常态”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的表现:
1、化肥总需求增速放缓,甚至不再增长,化肥市场由数量控制转为质量控制将成为新常态。
2、化肥原料多元化,产品多样化,需求个性化将成为新常态。
3、化肥市场由产品主导转为服务主导,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将成为新常态。
4、资源、环境、安全对企业的约束力越来越强,将成为新常态。
5、化肥行业 “去政策化”加速,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将成为新常态。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轨道的条件下,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企业和行业未来的发展道路。摒弃旧思维、旧模式,尽早尽快适应新常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又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模式。我们必须关注经济增长速度下台阶之后,化肥行业能否在一个新的平台上稳下来。面对新常态,更要强调抓机遇、实现新一轮的创新发展。我想就这些问题谈点意见,供大家讨论。
一、适应新常态,积极面对化肥“零增长”的市场发展趋势。
肥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物资,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二十世纪世界粮食单产的二分之一、总资产的三分之一来自化肥的贡献。我国粮食“以肥当家”,实现了多年连续性增长。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与化肥产量相关性系数高达0.92。化肥产业对我国粮食多年来的连续增长功不可没。但是,这不是一条无休止的路。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世界总量的10%,却施用了世界近三分之一的化肥。山东播亩平均化肥用量27.2公斤,比全国平均用量高6公斤、比世界平均用量高19.2公斤。现在我国几乎所有农产品成本都已经高于国际水平。小麦、玉米等原来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成本也开始超过国际水平。化肥的过度施用导致土壤酸化、肥力下降、周边水体富营养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现代农业追求的是节能、低碳、增效、绿色,而肥料是最大的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品,承载着耕地质量和土壤生态建设的历史重任,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责任。中国农业“新常态”的核心是不再过分追求产量,而是着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土地制度改革、农民消费观念变化、农业技术进步等都在冲击着化肥行业。
农业部正在制定2020年实现农药化肥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这是中央对农业提出的要求,也是化肥行业发展的新目标。实际上我国化肥施用量早已进入平缓增长期。2007年以来,我国农用化肥消费量年增长率一直呈下降趋势,年度增长率由2007年(与2006年相比)的3.7%下降到2013年(与2012年相比)的1.3%。肥料行业以产品为中心的时代即将过去,再也不可能以简单的扩大产能来实现企业发展。
“零增长”理念的倡导,或将引起肥料行业出现发展“拐点”。化肥用量减少,提高肥料利用率将是化肥企业的发力点,将影响农资产品研发方向和企业战略深度转型。“零增长”不是简单的数量下降,背后还有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一系列问题。
发展新型肥料、倡导科学施肥的理念已经广泛地被行业所接受。采用新方法、运用新工艺、选用新材料,发展具有新功能的新型肥料已然成为肥料行业转型的重要方向。企业转型与新型肥料发展正日益被科技创新引导到同一轨道上,在企业内在改革动力的推动下,新型肥料的发展将越来越健康、成熟。
新型肥料发展应该注意四个并重,即:高效性与环保性并重、产品与服务并重、简便与机械并重、多项功能并重。发展肥料的高效性与环保性是新型肥料的首要目标,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才真正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要实现化肥用量“零增长”,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肥料生产技术要有创新和突破,依靠当前的肥料结构是难以实现零增长的。第二,施肥技术要改进,采用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的方式合理施肥。第三,植物营养理论要深入研究,平衡好肥料、土壤、作物三者关系。
化肥用量零增长当前还只是一个追求的目标,但它在传递着一个信号。提醒我们,不光要关注化肥的正面作用,也要注意它的负面影响。化肥企业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一方面要生产出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新型肥料,在养分数量、比例、型态和肥料助剂等多方面不断创新。另一方面,要认真指导农民科学施肥,使肥料最大限度发挥正面功能,最大程度的抑制它的负面效应。
化肥施用量即使实现了“零增长”,也不意味着化肥重要性的下降。只表明化肥的增长方式由数量增长转变为质量提高,更符合农业生产的实际。农业对化肥的要求由单纯的数量保证转向品种的多元化和服务的个性化,实事上化肥行业的任务更重了。
二、把握“新常态”,抓住商业模式创新涌现的大量机遇。
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强势企业可以凭借雄厚的资本,强行进入既有市场,所谓“买站票上车”。真正有内生动力的企业,更多的是靠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去开发新市场,寻求新的商业模式来规避产能过剩的影响,实现过剩条件下的企业发展。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出现,新商业模式投资机会正在大量涌现,我们一定要抓住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发展机遇。一定意义上讲,企业要获得成功,商业模式创新比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更重要。
尽管化肥行业产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但行业主体目前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农资营销模式上不能脱身。化肥行业营销模式在上世纪末之前是“以产定销”,供不应求。进入新世纪后是“以销定产”,由供求平衡逐步变成供大于求。金融危机之后产能过剩加剧,行业进入全面调整期,化肥营销步入“以需定产”的全新时期。未来一定是农业需求决定企业产品的研发和销售。
2008年,中国开始了土地流转的试点。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承包耕地流转面积3.4亿亩,是2008年底的3.1倍,流转比例已达26%。耕种面积超过50亩以上的大农户287万户;拥有2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数量达到87万个;农业合作社发展到98万家,涉及7400万农户,占中国总农户的四分之一。至2014年6月底,山东农业生产合作社登记数量近12万家,家庭农场超过2万多家。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己经成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化肥企业采用何种恰当的商业模式为这些经营主体提供服务,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金正大是我省众多复混肥企业中的一个,当初并没有雄厚的资本支撑,却有着一般企业不具备的市场敏感。他们的发展理念是:用国际的眼光洞察市场、用专家的技术引领市场、用独特的模式颠覆市场。他们始终以品牌开路,坚持走在市场前边。
金正大公司与科研院所合作,攻克了包膜肥的生产技术,开发了多系列包膜控释肥。但如何让公认的“贵族肥料”走进万千寻常百姓家,却是个巨大的市场挑战。他们采用“种肥同播”的新型商业摸式,迅速打开了局面。在全国十几个省区、上千万亩土地推广缓控释肥,取得了巨大成功。面对水溶肥激烈的市场竞争,金正大去年5月底举办了“中国-以色列 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国际峰会”,掀起一次国际性水肥一体化观念和技术的大培训。先后在南宁、昆明、临沂、西安、北京、常州六市办班,中途还开到了以色列。以色列前总理等政要和专家出席会议,把论坛开成了水溶肥的“非常6+1”峰会。通过一场活动,把金正大及其水溶肥深深印在了广大用户心中。
中央有关部门正在编制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强调施肥以“土壤需求、生态健康”为准则。前不久省府下发了《山东省耕地质量提升规划》,为解决化肥超量施用、农药地膜残留、桔杆利用、畜禽粪便及重金属污染等六大问题,到2020年前将投入933.69亿元。对化肥行业来说,未来土壤环境对施肥模式将出现重大影响,也为耕地土壤污染修复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根据环保部估计,我国土壤污染治理所需资金约10万亿元。可以肯定,土壤修复产业具备着良好的发展前景。金正大等企业已经开始了土壤改良剂、调理剂和生物活化剂的研发和生产,这是很有远见的决策。
当前,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己显露雏形。一是专注一个作物,解决其全过程问题,即作物解决方案;二是专注某个特定问题,比如水肥一体化、土壤改良等,即专题解决方案;三是实现农产品从种到收全程管理,即完全解决方案。随着产品后续服务内容的不断延伸,化肥企业与用户的直接连结不可避免,流通环节将被挤压,或者转为服务者。“为农户解决问题”的服务价值会逐步提升。新型肥料必须认真做好市场拆分,根据作物种类、种植方式、耕种群体、市场趋势等,对拆分出的目标市场充分调查,制定不同的产品类型和价格类型。肥料应用的专业化必然会推出现场配制、大户定制、大配方小调整等不同施肥模式。
随着农业生产关系的改变,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国智能装备和大型机械的推广应用,中国农资供应一定会形成一个多维度的服务体系。当我们仍以传统方式经营管理企业的时候,将会感受到数字化时代的冲击。传统的销售模式将面临网上销售模式的挑战。农资电商给农资企业带来希望,也带来了困惑。但无论如何,作为互联网时代赋予的机遇,农资电商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另外,尿素产品进入期货市场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尿素期货合约设计和业务规则己调研讨论多次。明智的选择第一是认真对待,第二是抢位发展。
产业的集约化与服务的分散化,客观上要求基础肥料企业与二次加工企业的深度合作,这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开发各种合作双赢的新型商业模式的需要。企业应该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探索多种方式的合作。华鲁恒升与史丹利在硝基肥产品上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山东口岸尿素出口量占全国的一半,我省几个主要的出口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创新商业模式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在国际市场有分量的尿素贸易商。
我国农业现代化正在酝酿一场新的腾飞,各路资本纷纷进入现代农业领域,必将产生许多新的商业模式,提供无数发展机会。农资流通参与土地流转正在加速,有条件的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资金、技术和肥料优势,借土地流转的良机,在现代农业技术推广领域大显身手,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三、适应“新常态”,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未来几年国内化肥市场产能过剩的矛盾将逐渐缓解,化肥市场可保持平稳态势。在农业用肥增速下降甚至零增长的背景下,效益上行空间肯定不会太大。如何在增幅不大的市场条件下,创造出增幅较大的盈利增长空间,这是一个现实问题。
新型煤化工产业是以煤为原料的氮肥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转型领域。
我国东部企业由于受到煤炭供应数量及价格的限制,尽管有着比中西部地区优越的社会发展条件,但新型煤化工产业却始终是中西部的专利, 预计在“十三·五”期间这种局面将会发生某些改变。 经过几年实践,在不断认识西部地区天然具备的比较优势之外,也更真实的感受到西部地区发展煤化工日益凸显的困难。其一,水成为最大的制约瓶颈,很多地区即使通过加大投入和技术手段,仍无法改变水资源的匮乏。其二、废水处理成为发展的死结,污水“零排放”在现实中成为一个成本高昂,技术复杂的难题。其三,市场在东边,生产在西边,产品运距过长。加之人才吸引力相对较弱,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综合条件支撑往往比预想的困难。
2014年10月1日起实施的《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新、蒙、宁、陕等地)删除了煤制烯烃、煤制甲醇项目,表明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煤化工采取了更加现实的态度。这对东部地区煤化工发展无疑是一个机遇。一方面,可有效控制煤化工项目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使行业有机会对现有煤化工项目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和总结,实现信息共享,让示范项目真正起到示范作用。由于技术逐渐完善、产品规模效应逐渐减弱,产品向精细化发展,东部氮肥企业介入煤化工的条件逐渐成熟。
中西部煤化工项目是以资源就地转化为着眼点,所以装置大型化是目标追求。而东部地区搞煤化工是以技术转化为优势的,着眼点是产品深加工,高附加值、精细化。东部地区现代煤化工项目应以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优先,譬如由MTO、MTP技术得到乙烯和丙烯,进而生产橡胶、塑料等;通过煤制芳烃(MTA)技术得到“三苯”,进而生产聚酯、尼龙6、尼龙66等。在相同二氧化碳排放的条件下,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就意味着万元GDP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
东部企业需探索向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新途径,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基础化工原材料向高新化工产品方向转变;二是从规模化的初级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方向转变。发展系列化、多样化、差异化的煤化工产业链,建设优势显著、技术独占、市场不易复制的煤化工产业。
面对连续下跌的石油市场,当前搞石化产品及其衍生物要谨慎。世界各地对原材料的开发与利用的差异性,使化工行业面临严峻挑战。例如:美国页岩气的开发利用,中国煤化工的开发建设、化肥原料品种和来源的多元化等,不仅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产品和技术开发的新机遇。企业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同地区、不同原料带给我们的机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适应“新常态”,依靠科技创新完成企业转型升级任务。
处于新常态经济期的化肥企业,承受着市场产能过剩、资源与环境约束收紧、产业升级缺乏技术支撑三方面的巨大压力。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或间接与行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有重要关系。由于缺乏创新,我们才会在一个层面上徘徊,才会简单重复扩产,才会造成产能过剩。要完成行业产业升级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加快提高行业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
如何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几年来一直是大家既关心又纠结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对于以中小企业为主体而发展起来的山东化肥行业,实现突破就更加困难。经过几年摸索,现在多数企业己搭起了科技开发的平台,组建了自己的研发团队,实现了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长期合作,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及各种类别的研发中心。
企业对科技创新要有风险意识,一定不能浅尝辄止,更不能因眼前的困难,让干了几年的创新工作半途而废。要让创新成果发挥出最大效益。对技术较新或不太成熟的项目要搞二次开发、补遗消缺,实现系统优化。对技术尚不成熟的开发项目,要集中财力、人力开展技术攻关,不宜久拖不决,形成马拉松工程。对产业链要精心修剪,勇于放弃那些与企业能力不相称或对主导产业有干扰的项目。要重视发展质量,控制发展节奏,让科技创新工作一步一个台阶可持续的进行下去。
化肥企业的技术创新,除了练好内功、降低成本之外,很重要的就是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和附加值,让同一原料产出多种产品,让化肥主业和多元化产品相互促进、互补双赢。
对创新的理解要全面。企业创新不单指产品的创新,还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等方面。转型创新并不是一定要放弃熟悉的领域另起炉灶,把存量资产盘活、提高也是创新。对于那些大路货产品,可以用创新的思路、创新的视角去挖掘或嫁接新的技术创新点,满足市场新的需求,把老产品做出新创意。
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影响日益增大,中国化肥将融入国际大市场。我省化肥企业应该适应“新常态”主动联合起来,坚持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
几年来产业调整的实践表明,企业转型升级搞得好的企业,其领导者普遍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决策能力。在供小于求的市场环境中,即使是缺乏生命力的企业也能平安生存。企业的成长主要是跟随行业总量的增长来实现的,基本没有方向定位这方面的决策压力。其间,能够主动实现自身变革提升的企业仅仅是少数。当市场出现过剩,企业的跟随性成长结束时,那些眼光远大、胸存大志的企业家就从原本平静的市场大海中浮现出来。大家才看清楚这些企业个性化发展决策的前瞻性、准确性。
华鲁恒升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行业都按国家专项规定上小尿素时,它通过个性化决策,提出上11万吨尿素的技改方案,尽管曾受到多方质疑,但企业成功的实现了小化肥向大化肥的产业升级。当行业主流在普遍扩建合成氨产能的时候,恒升集团独辟蹊径上了煤制甲醇,当年就收回了投资。行业上甲醇成热潮时,恒升集团却搞起了甲醇深加工,把产品链延伸进了化工产品领域。在固定床气化炉扩建热潮中,恒升集团毅然采用水煤浆气化技术,率先摆脱了无烟煤的资源束缚,并且勇敢的承担了大氮肥国产化任务,走上了肥化并举的发展道路。
华鲁恒升今天的成绩从战略层面上看,与两大成功的战略决策有直接关系。一是“一头三尾”的合成气利用格局,造成产能中间分流的自我调节;二是肥化并重、肥化互补的产品结构,东方不亮西方亮,形成资源由市场配置的自我平衡。
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最根本的动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企业家。只有企业家的思维创新了,企业才能实现创新发展。企业要从跟随型发展向创新型发展转变,首要的就是领导团队决策观念的创新。要摆脱习惯性的政策依赖和从众心态,用市场化的眼光、差异化的思维来规划企业发展战略。成功的个性化决策使企业不随波逐流、不受市场表象蛊惑,既脚踏实地,又敢于超前一步,这是产能过剩条件下企业发展的基本保证。
五、认识新常态作为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所具有的持续性。
不恰当的发展方式,往往造成产能过剩。只要有产能过剩,就必然存在产业调整。经济新常态作为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将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持续一段时间,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经过几年调整我省化肥行业面貌己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料路线改造和节能降耗技术进步取得显著成效,为企业克服市场困难、实现转型升级打好基础。我省新型煤气化装置己形成合成氨产能310万吨,占全省合成氨总产能的31.1%,原料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企业普遍采用先进科技成果提升装备水平,提高安全、环保设施标准和企业信息化、自动化控制水平,清洁文明生产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骨干企业利用迁建入园时机,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先后建成鲁西工业园、恒升工业园、联盟工业园、金正大工业园等一批产值百亿元以上的化工园区。以洁净煤气化技术为龙头,以氨醇产品为平台,开展合成气深加工,进行产业链横向扩展,开发了一系列化工产品,其中的不少产品己成为市场的主导。新型肥料产业蓬勃发展,开发了多种新型功能肥料, 延伸化肥对农业的服务功能,在全国建成众多生产基地,成为新型功能性肥料生产的重要力量。
经过几年调整重组,山东氮肥企业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2008年金融风暴以来,山东先后退出尿素企业12个、碳铵企业12个。氮肥企业总数由2008年底48个减少为目前的24个。至2014年底我省化肥主要产品产能:合成氨921万吨、尿素1223万吨、碳铵173万吨、硝酸162万吨、磷铵88万吨、三元肥835万吨,另有甲醇365万吨。2008年以来合成氨产能净减少78万吨、碳铵减少260万吨、尿素产能净增加144万吨。
经济新常态的持续性要求我们应该注意巩固和扩大几年来的转型成果,使调整成果发挥出最大效益。对近几年新建、迁建、改建的生产装置和系统,不要因目前暂时的市场困难或技术难题轻易放弃。对技术改造,要强调精雕细刻、系统优化,力争达到国内同类装置的先进水平。在认真总结前几年转型工作的基础上,有重点、有步骤的把转型升级工作引向更深领域。
消化过剩产能的任务虽然仍很繁重, 但未释放的余量已经透明,市场完全可以提前应对。多年来我国化肥新增产能与淘汰落后产能并存,但增量大于减量。近10年来,我国氮肥产量始终呈递增的状态,但是去年却停止了增长,出现了下滑。去年1—11月累计生产氮肥4331.14万吨,同比下降2.1%;生产合成氨5232.97万吨,同比下降1.93%。这说明我国化肥工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已经开始奏效,出现了实质性的变化。我国41家气头尿素企业、2236万吨产能,估计将有1000万吨尿素产能陆续退出。一批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落后,能耗高、成本高的以煤为原料的化肥装置正在加快转型。2014年全国新增尿素产能570万吨,退出产能500万吨,因有两厂开车拖期,去年底全国尿素产能实际与2013年持平,另有长期停产产能400万吨。 2014年1—11月全国生产尿素3024.6万吨(折纯),同比下降1%。11个月尿素累计出口1198万吨,预计全年可超过1200万吨。
明年我国农业需求氮肥3150万吨(折纯氮),需要实物尿素4380万吨左右,与今年持平。但工业需求会有所增加,主要是人造板材、三聚氰铵产量增长,锅炉烟气脱硝、汽车尾气治理等对尿素需求增加,预计同比增长10%左右。
化肥行业市场化步伐正在加快,企业要有切实的应对措施。各种政策性优惠迟早要取消, 对此不可抱有幻想。化肥出口政策,在企业多年呼吁下,终于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去年12月16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正式发布,取消化肥产品淡旺季差别关税制度,采用全年统一关税。尿素每吨按80元征收,一铵和二铵每吨按100元征收。全年统算,关税有适当下降。重要的是,全年一个关税税率,企业可以根据国际市场行情,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灵活调节,大大增强了主动性,有助于国内企业提升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这将对我国化肥出口格局和营销策略产生深刻影响。去年尿素出口突破千万吨大关,不意味着2015年化肥出口量一定会增加。一是国际尿素产能也在不断增长。二是一旦恢复征收增值税,化肥出口价格将提高40—50元。2015年出口市场一定要继续克服散乱,谨慎把控。一定要发挥好对国内化肥市场的平衡和拉动作用。
总体来看,由于产量下降,出口政策调整,工业需求增长等因素,如果气候没有明显不利影响,春季化肥市场甚至全年市场形势是可以谨慎乐观的。此时,特别需要我们冷静分析、科学面对,团结协作、 踏实工作,切实提振对化肥市场的信心。
我国粮食生产虽然实现多年连增,但是人口自然增长带来的绝对需求和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成长性需求,导致双重需求同步增长,我国农产品供给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在“粮安天下”的战略格局中,化肥施用数量可以“零增长”,但农业生产对化肥的基本需求永远是刚性的,化肥工业的位置始终是举足轻重的。
我国化肥工业正在告别单纯依靠产能扩张的粗放式发展阶段,步入产业集约化、产品多元化、生产智能化、服务个性化发展的新里程。在产业调整的过渡时期,新常态会带来无数新机遇,关键是谁先发现它、运用它。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着力研究新常态引起的发展环境的新变化,发掘经济中速发展中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在巩固和扩大前几年调整成果的基础上,适应新常态,抓住新机遇,推动我省化肥工业创新发展再出新成绩,为农业现代化再做新贡献。
首先由会长张金成向专家委员会的各位专家颁发了聘书。会长张金成向参会的各位专家表示真挚的欢迎,总结回顾了化肥协会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在杨春升老会长的带领下,历经艰辛,指引着全省化肥行业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适时转型发展,实现了全省化肥行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面对当前化肥行业面临的严峻形势,会长张金成号召大家要齐心协力、开放办企、集思广益、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继续发扬小氮肥的优良传统,实现山东省化肥行业的新突破。会议一致通过今后将大力发展煤基多联产,走合成气科学综合利用的发展之路。
协会高级顾问杨春升对协会的发展寄予厚望,表示将勤勉履职,发挥作用,为协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并详细介绍了省经信委部署研究“十三五”化肥规划的起草工作及其重要意义,组织参会的各位专家对照全行业及本企业情况展开讨论,效果明显,会议上对重要工作进行了明确分工。
省化肥协会针对省经信委部署研究“十三五”规划要求,结合当前的行业发展实际,及时组织召开了本次会议,组织各重点企业积极研究制定本企业的“十三五”规划,并组织参会专家积极献言献策,为协会编制“十三五”规划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有利于各重点企业正确把握方向,充分利用协会的沟通平台,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解决问题,挖潜机遇,积极化解市场风险,有利于实现山东省化肥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适应新常态 抓住新机遇
推进山东化肥工业创新发展
——在协会第六次会员大会暨全省化肥工作会上的讲话
山东省化肥工业协会 会长 杨春升
(二〇一五年元月二十一日)
推进山东化肥工业创新发展
——在协会第六次会员大会暨全省化肥工作会上的讲话
山东省化肥工业协会 会长 杨春升
(二〇一五年元月二十一日)
2014年我国化肥市场跌宕起伏,肥价多次跌破成本线。随着国民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影响加剧,出口市场价格疲软,近半数企业发生亏损。连续几年的市场低迷,严重伤害了厂商对市场的信心。特别是去年上半年化肥价格一路下滑,让行业更加无所适从。生产环节,产能过剩的负面影响,导致企业信心不足。流通环节,经销商的蓄水池作用持续减弱。出口环节,企业间缺乏协调与合作,再加上我们化肥出口政策存在的设计缺陷,化肥出口屡次被外商恶意做空。化肥成本上升时不能及时向下游传导,原料降价拉动化肥成本下降时,利润空间又遭受舆论更大的挤压。这就形成厂家产量下降、商家并无库存,但化肥价格长期低迷的尴尬局面。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我省化肥行业广大干部职工为了克服生产经营困难、稳定化肥市场,付出了远超常年的艰苦努力。
几年来,我省化肥企业多措并举化解产能过剩带来的困难,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全面展开并取得初步成效。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潮中,迎来我国经济运行步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
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不是简单的增速下降,而是经济结构再平衡,经济增长动力和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这不是市场景气周期的下行区间,而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性转换。只有充分认识新常态,才能正确分析和研判当前化肥工业运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矛盾和问题。
对照中央关于经济新常态的论述,我国化肥工业 “新常态”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的表现:
1、化肥总需求增速放缓,甚至不再增长,化肥市场由数量控制转为质量控制将成为新常态。
2、化肥原料多元化,产品多样化,需求个性化将成为新常态。
3、化肥市场由产品主导转为服务主导,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将成为新常态。
4、资源、环境、安全对企业的约束力越来越强,将成为新常态。
5、化肥行业 “去政策化”加速,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将成为新常态。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轨道的条件下,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企业和行业未来的发展道路。摒弃旧思维、旧模式,尽早尽快适应新常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又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模式。我们必须关注经济增长速度下台阶之后,化肥行业能否在一个新的平台上稳下来。面对新常态,更要强调抓机遇、实现新一轮的创新发展。我想就这些问题谈点意见,供大家讨论。
一、适应新常态,积极面对化肥“零增长”的市场发展趋势。
肥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物资,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二十世纪世界粮食单产的二分之一、总资产的三分之一来自化肥的贡献。我国粮食“以肥当家”,实现了多年连续性增长。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与化肥产量相关性系数高达0.92。化肥产业对我国粮食多年来的连续增长功不可没。但是,这不是一条无休止的路。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世界总量的10%,却施用了世界近三分之一的化肥。山东播亩平均化肥用量27.2公斤,比全国平均用量高6公斤、比世界平均用量高19.2公斤。现在我国几乎所有农产品成本都已经高于国际水平。小麦、玉米等原来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成本也开始超过国际水平。化肥的过度施用导致土壤酸化、肥力下降、周边水体富营养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现代农业追求的是节能、低碳、增效、绿色,而肥料是最大的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品,承载着耕地质量和土壤生态建设的历史重任,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责任。中国农业“新常态”的核心是不再过分追求产量,而是着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土地制度改革、农民消费观念变化、农业技术进步等都在冲击着化肥行业。
农业部正在制定2020年实现农药化肥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这是中央对农业提出的要求,也是化肥行业发展的新目标。实际上我国化肥施用量早已进入平缓增长期。2007年以来,我国农用化肥消费量年增长率一直呈下降趋势,年度增长率由2007年(与2006年相比)的3.7%下降到2013年(与2012年相比)的1.3%。肥料行业以产品为中心的时代即将过去,再也不可能以简单的扩大产能来实现企业发展。
“零增长”理念的倡导,或将引起肥料行业出现发展“拐点”。化肥用量减少,提高肥料利用率将是化肥企业的发力点,将影响农资产品研发方向和企业战略深度转型。“零增长”不是简单的数量下降,背后还有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一系列问题。
发展新型肥料、倡导科学施肥的理念已经广泛地被行业所接受。采用新方法、运用新工艺、选用新材料,发展具有新功能的新型肥料已然成为肥料行业转型的重要方向。企业转型与新型肥料发展正日益被科技创新引导到同一轨道上,在企业内在改革动力的推动下,新型肥料的发展将越来越健康、成熟。
新型肥料发展应该注意四个并重,即:高效性与环保性并重、产品与服务并重、简便与机械并重、多项功能并重。发展肥料的高效性与环保性是新型肥料的首要目标,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才真正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要实现化肥用量“零增长”,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肥料生产技术要有创新和突破,依靠当前的肥料结构是难以实现零增长的。第二,施肥技术要改进,采用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的方式合理施肥。第三,植物营养理论要深入研究,平衡好肥料、土壤、作物三者关系。
化肥用量零增长当前还只是一个追求的目标,但它在传递着一个信号。提醒我们,不光要关注化肥的正面作用,也要注意它的负面影响。化肥企业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一方面要生产出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新型肥料,在养分数量、比例、型态和肥料助剂等多方面不断创新。另一方面,要认真指导农民科学施肥,使肥料最大限度发挥正面功能,最大程度的抑制它的负面效应。
化肥施用量即使实现了“零增长”,也不意味着化肥重要性的下降。只表明化肥的增长方式由数量增长转变为质量提高,更符合农业生产的实际。农业对化肥的要求由单纯的数量保证转向品种的多元化和服务的个性化,实事上化肥行业的任务更重了。
二、把握“新常态”,抓住商业模式创新涌现的大量机遇。
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强势企业可以凭借雄厚的资本,强行进入既有市场,所谓“买站票上车”。真正有内生动力的企业,更多的是靠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去开发新市场,寻求新的商业模式来规避产能过剩的影响,实现过剩条件下的企业发展。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出现,新商业模式投资机会正在大量涌现,我们一定要抓住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发展机遇。一定意义上讲,企业要获得成功,商业模式创新比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更重要。
尽管化肥行业产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但行业主体目前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农资营销模式上不能脱身。化肥行业营销模式在上世纪末之前是“以产定销”,供不应求。进入新世纪后是“以销定产”,由供求平衡逐步变成供大于求。金融危机之后产能过剩加剧,行业进入全面调整期,化肥营销步入“以需定产”的全新时期。未来一定是农业需求决定企业产品的研发和销售。
2008年,中国开始了土地流转的试点。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承包耕地流转面积3.4亿亩,是2008年底的3.1倍,流转比例已达26%。耕种面积超过50亩以上的大农户287万户;拥有2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数量达到87万个;农业合作社发展到98万家,涉及7400万农户,占中国总农户的四分之一。至2014年6月底,山东农业生产合作社登记数量近12万家,家庭农场超过2万多家。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己经成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化肥企业采用何种恰当的商业模式为这些经营主体提供服务,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金正大是我省众多复混肥企业中的一个,当初并没有雄厚的资本支撑,却有着一般企业不具备的市场敏感。他们的发展理念是:用国际的眼光洞察市场、用专家的技术引领市场、用独特的模式颠覆市场。他们始终以品牌开路,坚持走在市场前边。
金正大公司与科研院所合作,攻克了包膜肥的生产技术,开发了多系列包膜控释肥。但如何让公认的“贵族肥料”走进万千寻常百姓家,却是个巨大的市场挑战。他们采用“种肥同播”的新型商业摸式,迅速打开了局面。在全国十几个省区、上千万亩土地推广缓控释肥,取得了巨大成功。面对水溶肥激烈的市场竞争,金正大去年5月底举办了“中国-以色列 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国际峰会”,掀起一次国际性水肥一体化观念和技术的大培训。先后在南宁、昆明、临沂、西安、北京、常州六市办班,中途还开到了以色列。以色列前总理等政要和专家出席会议,把论坛开成了水溶肥的“非常6+1”峰会。通过一场活动,把金正大及其水溶肥深深印在了广大用户心中。
中央有关部门正在编制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强调施肥以“土壤需求、生态健康”为准则。前不久省府下发了《山东省耕地质量提升规划》,为解决化肥超量施用、农药地膜残留、桔杆利用、畜禽粪便及重金属污染等六大问题,到2020年前将投入933.69亿元。对化肥行业来说,未来土壤环境对施肥模式将出现重大影响,也为耕地土壤污染修复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根据环保部估计,我国土壤污染治理所需资金约10万亿元。可以肯定,土壤修复产业具备着良好的发展前景。金正大等企业已经开始了土壤改良剂、调理剂和生物活化剂的研发和生产,这是很有远见的决策。
当前,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己显露雏形。一是专注一个作物,解决其全过程问题,即作物解决方案;二是专注某个特定问题,比如水肥一体化、土壤改良等,即专题解决方案;三是实现农产品从种到收全程管理,即完全解决方案。随着产品后续服务内容的不断延伸,化肥企业与用户的直接连结不可避免,流通环节将被挤压,或者转为服务者。“为农户解决问题”的服务价值会逐步提升。新型肥料必须认真做好市场拆分,根据作物种类、种植方式、耕种群体、市场趋势等,对拆分出的目标市场充分调查,制定不同的产品类型和价格类型。肥料应用的专业化必然会推出现场配制、大户定制、大配方小调整等不同施肥模式。
随着农业生产关系的改变,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国智能装备和大型机械的推广应用,中国农资供应一定会形成一个多维度的服务体系。当我们仍以传统方式经营管理企业的时候,将会感受到数字化时代的冲击。传统的销售模式将面临网上销售模式的挑战。农资电商给农资企业带来希望,也带来了困惑。但无论如何,作为互联网时代赋予的机遇,农资电商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另外,尿素产品进入期货市场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尿素期货合约设计和业务规则己调研讨论多次。明智的选择第一是认真对待,第二是抢位发展。
产业的集约化与服务的分散化,客观上要求基础肥料企业与二次加工企业的深度合作,这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开发各种合作双赢的新型商业模式的需要。企业应该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探索多种方式的合作。华鲁恒升与史丹利在硝基肥产品上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山东口岸尿素出口量占全国的一半,我省几个主要的出口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创新商业模式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在国际市场有分量的尿素贸易商。
我国农业现代化正在酝酿一场新的腾飞,各路资本纷纷进入现代农业领域,必将产生许多新的商业模式,提供无数发展机会。农资流通参与土地流转正在加速,有条件的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资金、技术和肥料优势,借土地流转的良机,在现代农业技术推广领域大显身手,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三、适应“新常态”,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未来几年国内化肥市场产能过剩的矛盾将逐渐缓解,化肥市场可保持平稳态势。在农业用肥增速下降甚至零增长的背景下,效益上行空间肯定不会太大。如何在增幅不大的市场条件下,创造出增幅较大的盈利增长空间,这是一个现实问题。
新型煤化工产业是以煤为原料的氮肥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转型领域。
我国东部企业由于受到煤炭供应数量及价格的限制,尽管有着比中西部地区优越的社会发展条件,但新型煤化工产业却始终是中西部的专利, 预计在“十三·五”期间这种局面将会发生某些改变。 经过几年实践,在不断认识西部地区天然具备的比较优势之外,也更真实的感受到西部地区发展煤化工日益凸显的困难。其一,水成为最大的制约瓶颈,很多地区即使通过加大投入和技术手段,仍无法改变水资源的匮乏。其二、废水处理成为发展的死结,污水“零排放”在现实中成为一个成本高昂,技术复杂的难题。其三,市场在东边,生产在西边,产品运距过长。加之人才吸引力相对较弱,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综合条件支撑往往比预想的困难。
2014年10月1日起实施的《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新、蒙、宁、陕等地)删除了煤制烯烃、煤制甲醇项目,表明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煤化工采取了更加现实的态度。这对东部地区煤化工发展无疑是一个机遇。一方面,可有效控制煤化工项目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使行业有机会对现有煤化工项目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和总结,实现信息共享,让示范项目真正起到示范作用。由于技术逐渐完善、产品规模效应逐渐减弱,产品向精细化发展,东部氮肥企业介入煤化工的条件逐渐成熟。
中西部煤化工项目是以资源就地转化为着眼点,所以装置大型化是目标追求。而东部地区搞煤化工是以技术转化为优势的,着眼点是产品深加工,高附加值、精细化。东部地区现代煤化工项目应以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优先,譬如由MTO、MTP技术得到乙烯和丙烯,进而生产橡胶、塑料等;通过煤制芳烃(MTA)技术得到“三苯”,进而生产聚酯、尼龙6、尼龙66等。在相同二氧化碳排放的条件下,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就意味着万元GDP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
东部企业需探索向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新途径,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基础化工原材料向高新化工产品方向转变;二是从规模化的初级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方向转变。发展系列化、多样化、差异化的煤化工产业链,建设优势显著、技术独占、市场不易复制的煤化工产业。
面对连续下跌的石油市场,当前搞石化产品及其衍生物要谨慎。世界各地对原材料的开发与利用的差异性,使化工行业面临严峻挑战。例如:美国页岩气的开发利用,中国煤化工的开发建设、化肥原料品种和来源的多元化等,不仅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产品和技术开发的新机遇。企业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同地区、不同原料带给我们的机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适应“新常态”,依靠科技创新完成企业转型升级任务。
处于新常态经济期的化肥企业,承受着市场产能过剩、资源与环境约束收紧、产业升级缺乏技术支撑三方面的巨大压力。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或间接与行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有重要关系。由于缺乏创新,我们才会在一个层面上徘徊,才会简单重复扩产,才会造成产能过剩。要完成行业产业升级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加快提高行业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
如何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几年来一直是大家既关心又纠结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对于以中小企业为主体而发展起来的山东化肥行业,实现突破就更加困难。经过几年摸索,现在多数企业己搭起了科技开发的平台,组建了自己的研发团队,实现了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长期合作,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及各种类别的研发中心。
企业对科技创新要有风险意识,一定不能浅尝辄止,更不能因眼前的困难,让干了几年的创新工作半途而废。要让创新成果发挥出最大效益。对技术较新或不太成熟的项目要搞二次开发、补遗消缺,实现系统优化。对技术尚不成熟的开发项目,要集中财力、人力开展技术攻关,不宜久拖不决,形成马拉松工程。对产业链要精心修剪,勇于放弃那些与企业能力不相称或对主导产业有干扰的项目。要重视发展质量,控制发展节奏,让科技创新工作一步一个台阶可持续的进行下去。
化肥企业的技术创新,除了练好内功、降低成本之外,很重要的就是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和附加值,让同一原料产出多种产品,让化肥主业和多元化产品相互促进、互补双赢。
对创新的理解要全面。企业创新不单指产品的创新,还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等方面。转型创新并不是一定要放弃熟悉的领域另起炉灶,把存量资产盘活、提高也是创新。对于那些大路货产品,可以用创新的思路、创新的视角去挖掘或嫁接新的技术创新点,满足市场新的需求,把老产品做出新创意。
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影响日益增大,中国化肥将融入国际大市场。我省化肥企业应该适应“新常态”主动联合起来,坚持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
几年来产业调整的实践表明,企业转型升级搞得好的企业,其领导者普遍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决策能力。在供小于求的市场环境中,即使是缺乏生命力的企业也能平安生存。企业的成长主要是跟随行业总量的增长来实现的,基本没有方向定位这方面的决策压力。其间,能够主动实现自身变革提升的企业仅仅是少数。当市场出现过剩,企业的跟随性成长结束时,那些眼光远大、胸存大志的企业家就从原本平静的市场大海中浮现出来。大家才看清楚这些企业个性化发展决策的前瞻性、准确性。
华鲁恒升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行业都按国家专项规定上小尿素时,它通过个性化决策,提出上11万吨尿素的技改方案,尽管曾受到多方质疑,但企业成功的实现了小化肥向大化肥的产业升级。当行业主流在普遍扩建合成氨产能的时候,恒升集团独辟蹊径上了煤制甲醇,当年就收回了投资。行业上甲醇成热潮时,恒升集团却搞起了甲醇深加工,把产品链延伸进了化工产品领域。在固定床气化炉扩建热潮中,恒升集团毅然采用水煤浆气化技术,率先摆脱了无烟煤的资源束缚,并且勇敢的承担了大氮肥国产化任务,走上了肥化并举的发展道路。
华鲁恒升今天的成绩从战略层面上看,与两大成功的战略决策有直接关系。一是“一头三尾”的合成气利用格局,造成产能中间分流的自我调节;二是肥化并重、肥化互补的产品结构,东方不亮西方亮,形成资源由市场配置的自我平衡。
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最根本的动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企业家。只有企业家的思维创新了,企业才能实现创新发展。企业要从跟随型发展向创新型发展转变,首要的就是领导团队决策观念的创新。要摆脱习惯性的政策依赖和从众心态,用市场化的眼光、差异化的思维来规划企业发展战略。成功的个性化决策使企业不随波逐流、不受市场表象蛊惑,既脚踏实地,又敢于超前一步,这是产能过剩条件下企业发展的基本保证。
五、认识新常态作为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所具有的持续性。
不恰当的发展方式,往往造成产能过剩。只要有产能过剩,就必然存在产业调整。经济新常态作为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将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持续一段时间,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经过几年调整我省化肥行业面貌己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料路线改造和节能降耗技术进步取得显著成效,为企业克服市场困难、实现转型升级打好基础。我省新型煤气化装置己形成合成氨产能310万吨,占全省合成氨总产能的31.1%,原料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企业普遍采用先进科技成果提升装备水平,提高安全、环保设施标准和企业信息化、自动化控制水平,清洁文明生产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骨干企业利用迁建入园时机,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先后建成鲁西工业园、恒升工业园、联盟工业园、金正大工业园等一批产值百亿元以上的化工园区。以洁净煤气化技术为龙头,以氨醇产品为平台,开展合成气深加工,进行产业链横向扩展,开发了一系列化工产品,其中的不少产品己成为市场的主导。新型肥料产业蓬勃发展,开发了多种新型功能肥料, 延伸化肥对农业的服务功能,在全国建成众多生产基地,成为新型功能性肥料生产的重要力量。
经过几年调整重组,山东氮肥企业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2008年金融风暴以来,山东先后退出尿素企业12个、碳铵企业12个。氮肥企业总数由2008年底48个减少为目前的24个。至2014年底我省化肥主要产品产能:合成氨921万吨、尿素1223万吨、碳铵173万吨、硝酸162万吨、磷铵88万吨、三元肥835万吨,另有甲醇365万吨。2008年以来合成氨产能净减少78万吨、碳铵减少260万吨、尿素产能净增加144万吨。
经济新常态的持续性要求我们应该注意巩固和扩大几年来的转型成果,使调整成果发挥出最大效益。对近几年新建、迁建、改建的生产装置和系统,不要因目前暂时的市场困难或技术难题轻易放弃。对技术改造,要强调精雕细刻、系统优化,力争达到国内同类装置的先进水平。在认真总结前几年转型工作的基础上,有重点、有步骤的把转型升级工作引向更深领域。
消化过剩产能的任务虽然仍很繁重, 但未释放的余量已经透明,市场完全可以提前应对。多年来我国化肥新增产能与淘汰落后产能并存,但增量大于减量。近10年来,我国氮肥产量始终呈递增的状态,但是去年却停止了增长,出现了下滑。去年1—11月累计生产氮肥4331.14万吨,同比下降2.1%;生产合成氨5232.97万吨,同比下降1.93%。这说明我国化肥工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已经开始奏效,出现了实质性的变化。我国41家气头尿素企业、2236万吨产能,估计将有1000万吨尿素产能陆续退出。一批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落后,能耗高、成本高的以煤为原料的化肥装置正在加快转型。2014年全国新增尿素产能570万吨,退出产能500万吨,因有两厂开车拖期,去年底全国尿素产能实际与2013年持平,另有长期停产产能400万吨。 2014年1—11月全国生产尿素3024.6万吨(折纯),同比下降1%。11个月尿素累计出口1198万吨,预计全年可超过1200万吨。
明年我国农业需求氮肥3150万吨(折纯氮),需要实物尿素4380万吨左右,与今年持平。但工业需求会有所增加,主要是人造板材、三聚氰铵产量增长,锅炉烟气脱硝、汽车尾气治理等对尿素需求增加,预计同比增长10%左右。
化肥行业市场化步伐正在加快,企业要有切实的应对措施。各种政策性优惠迟早要取消, 对此不可抱有幻想。化肥出口政策,在企业多年呼吁下,终于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去年12月16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正式发布,取消化肥产品淡旺季差别关税制度,采用全年统一关税。尿素每吨按80元征收,一铵和二铵每吨按100元征收。全年统算,关税有适当下降。重要的是,全年一个关税税率,企业可以根据国际市场行情,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灵活调节,大大增强了主动性,有助于国内企业提升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这将对我国化肥出口格局和营销策略产生深刻影响。去年尿素出口突破千万吨大关,不意味着2015年化肥出口量一定会增加。一是国际尿素产能也在不断增长。二是一旦恢复征收增值税,化肥出口价格将提高40—50元。2015年出口市场一定要继续克服散乱,谨慎把控。一定要发挥好对国内化肥市场的平衡和拉动作用。
总体来看,由于产量下降,出口政策调整,工业需求增长等因素,如果气候没有明显不利影响,春季化肥市场甚至全年市场形势是可以谨慎乐观的。此时,特别需要我们冷静分析、科学面对,团结协作、 踏实工作,切实提振对化肥市场的信心。
我国粮食生产虽然实现多年连增,但是人口自然增长带来的绝对需求和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成长性需求,导致双重需求同步增长,我国农产品供给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在“粮安天下”的战略格局中,化肥施用数量可以“零增长”,但农业生产对化肥的基本需求永远是刚性的,化肥工业的位置始终是举足轻重的。
我国化肥工业正在告别单纯依靠产能扩张的粗放式发展阶段,步入产业集约化、产品多元化、生产智能化、服务个性化发展的新里程。在产业调整的过渡时期,新常态会带来无数新机遇,关键是谁先发现它、运用它。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着力研究新常态引起的发展环境的新变化,发掘经济中速发展中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在巩固和扩大前几年调整成果的基础上,适应新常态,抓住新机遇,推动我省化肥工业创新发展再出新成绩,为农业现代化再做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