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下一步工作考虑
新闻分类:产业政策来源:发布日期:2025-10-15
今年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五周年。我们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系统观念,持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编制2035年NDC目标并推动落实,形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健全法律政策,统筹推动落实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配合立法机关研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专项法律,加快推动出台生态环境法典,推动制修订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持续提升碳排放监管执法效能,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依法打击碳市场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政策统筹和数据共享,持续开展形势分析和调度提醒,尽最大努力落实“十四五”碳强度下降目标。谋划好“十五五”有关工作,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办法。
(二)聚焦重点领域,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坚持先立后破,推进大型风光基地建设和水风光一体化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能源。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科学布局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光热发电。加强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支持绿电直连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推进产业低碳转型,有力有效管控“两高”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低效产能,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改造、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建设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深化低碳城市建设。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深化人工智能等在重点领域应用。支持绿色建筑发展,强化绿色设计和绿色建造。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持续推广新能源汽车。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三)健全市场机制,着力构建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预期明确、公开透明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配额分配方式,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逐步丰富交易品种、交易主体、交易方式,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持续完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研究建立跨境碳交易管理制度。稳慎推进金融机构探索开发相关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绿电、绿证、碳交易等市场化机制的政策协同。
(四)完善工作体系,全面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健全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机制,加大城乡建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青藏高原等重点区域适应行动力度。多渠道强化预警平台建设,提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防范应对能力。研究构建适应气候变化指标体系,制定成效评估方法,定期开展评估。继续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五)加强支撑保障,系统提升基础能力。推进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设,建立碳排放统计快报制度,提高数据准确性和时效性。完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建设国家温室气体监测站网和立体监测体系。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建立完善标准计量体系,完善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加快能耗能效标准升级。完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规划应对气候变化一揽子重大工程。加强基础研究,加大可控核聚变、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储能等前沿和颠覆性技术研发力度,推进碳汇、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研究。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人才培养。完善绿色税制,继续落实节能减排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做好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领域扩容。推进气候投融资,加强财政资金与金融工具配合。倡导绿色消费,推广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六)坚持多边主义,持续提升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影响力、引导力和塑造力。强化双多边合作交流,推动多领域、多层次国际合作,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研究跟踪国际气候领域法律发展动态,加强绿色贸易投资国际合作,推动碳排放统计核算、碳足迹等规则标准国际衔接互认。编制气候变化透明度履约报告。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人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