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磷复肥工业如何应对短期问题和长期发展
新闻分类:协会资讯来源:发布日期:2022-06-14
在2022年化肥市场与国际贸易研讨会上,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秘书长李光对2021年中国磷复肥行业运行情况和发展态势进行了介绍,并就企业在行业近期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设性建议,为饱受国内外市场夹击的磷复肥企业指明了发展方。
磷肥行业有效保障国内价格平稳
产能方面,2021年磷肥产能为2140万吨(P2O5),磷铵产能为3850万吨。2021年,磷肥产能利用率达到77.8%,同比提升了4.4%。其中,磷铵产能利用率为77.8%,同比提升3.5%。
产量方面,2021年,磷肥生产总量是1684.3万吨(P2O5),同比增长3.2%。其中,磷酸一铵产量增加较多,增幅约为8.3%。
2021年,我国磷酸二铵累计产量1456.3万吨,同比下降0.5%,减少8万多吨;出口625.7万吨,同比增加9.2%;表观消费量大约下降了7.4%。磷酸一铵累计产量1657.7万吨,同比增加了5.7%,产量增加88.9万吨;出口378.5万吨,同比增长49.6%;表观消费量下降2.9%。从消费量来看,2021年磷肥表观消费量1133万吨,同比去年持平。
价格方面,2021年底,磷酸二铵价格同比上涨45%左右,磷酸一铵价格上涨49%左右,都低于氮肥、钾肥价格的上涨幅度,更远低于国外磷肥价格的上涨幅度。综合来看,磷肥行业有效保障了国内化肥价格的平稳。
行业发展面临生存挑战
首先,在行业准入与降耗上,当前行业准入将从定位产业结构调整、能耗水平先进性、磷石膏利用率提升或无害化处理等方面从严展开。但知易行难,通过技术推动企业转型将成为企业应对问题的关键。
其次,在当前特殊的原料高位运行态势下,企业要具有提升预判能力的前瞻性,建立原料采购长期合作关系,产品配方及时适应调整,注意资金周转安全迅速回笼,维持企业的动态平衡。
最后,在营销模式上,企业也应该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为应对疫情带来的所有不便,企业已经确定很多解决方案。然而,企业还要适时对其进行固化和优化,从而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和经验。尤为重要的是,企业应规避营销链外延带来的跨界延伸和投资风险,特别是在综合和服务方面,要把握好企业定位,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行业洗牌已经不可避免,具有中间力量的超大型企业和专攻特定产品的中小型企业集群并举的产业整合正在展开。尤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超大型企业和特定产品的市场份额重新划分已经悄悄开始。
短期发展呼唤理性回归
从国际形势来看,由全球疫情、地缘政治引发的物流不畅和能源短缺等许多不确定因素,都对国内外肥料市场产生了影响。
磷肥方面,即便疫情过去、全球经济恢复、地缘战争结束,也不意味着战争所带来的问题和制裁就会马上结束,预计今年原料和产品价格都将维持高位,国内磷肥价格也将无法脱离国际关系而独善其身,企业要做好长期应对打算。从政策调整上来看,近几年,国家对行业的重视力度很大,通过政策支持解决行业困境的力度也是前所未有,所以通过调整行业产品结构和产量,响应国家保供是今年行业安排生产平稳运行的必须选项。而从技术进步和产品精细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李光建议,企业务必考虑开展节能降耗工艺和设备技术的改造,提前了解“碳达峰”之后碳交易的游戏规则,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压力。同时,涉足磷酸铁锂产业的企业,要考虑市场容量和技术路线更新可能导致新材代的可能性,“千万不要一哄而上”!
复合肥方面, 2021年全国产能26%的重点企业,销量占全国45%,集中度同比提高;在河南、新疆以及东北三省等农业用肥需求量大的地区,均建立了肥料生产线,生产装置向市场转移;绿色低碳的复合肥生产工艺,在行业发展中更具适应性;专用肥及配方肥越来越多,在大型复合肥企业的产品结构中占比也越来越高。同时,也应该意识到,新型肥料对传统复合肥的替代率,在市场需求上是有天花板的。新型肥料企业虽然在不同领域都有各自的强项,但也要意识到新型肥料品种在市场发展中也要回归理性,并在标准、成本、质量、产学研、服务等方面要有严格要求。
多项举措应对磷复肥行业长期发展要求
首先,如果未来10年,我国粮食产量要始终保持在1.3万亿斤的水平,在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大前提下,减肥增效将始终是政策的要求。同时,通过有机肥的替代来改良土壤以达到50%的国际替代率水平,也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要求。所以,化肥生产企业要构建有机无机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和发展视野,打破产品之间的对抗关系。
其次,化肥保供常态化也是摆在行业面前的一个问题。目前,我们认为的化肥保供是数量供给的重组,但在实际意义上,应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化肥通过提高吸收率来实现负增长;二是药肥一体化和水肥一体化的推广和普及;三是全营养元素与有机质、微生物组合,使添加有效助剂特肥的应用范围扩大。
再次,要应对节能降耗政策。由于前期环保的政策和相关标准已经基本完善,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实施的过程,所以后续环保从严的新政出台有望减少。目前来说,企业应该转向推动“双碳”进程,对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早做准备。行业的标准化管理也需要提上日程。
最后,企业在行业调整中要注意自我保护。第一,适度增加中低浓度磷复肥产品的产业占比;第二,探索资源的进口,有助于支撑出口政策的持续;第三,发展精细磷化工产业,要与市场的容量相匹配。李光表示,长期以来,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磷资源是否可以长久支撑。同样,发展精细磷化工产业也需要面临这个问题。
此外,在市场应对上,李光建议,全球市场终将按照市场规律演变,生产企业应该通过快进快出的策略,减少成本风险。在全球货币紧缩和中国继续宽松的逆向操作中,生产企业需要掌握节奏,规避汇率带来的风险。同时,国家对化肥政策调整的重视度、合理性和及时性都在提升,生产企业要建立信心,保供和行业可持续发展都将是政策的必选项。
2021年,我国磷复肥行业延续了疫情之下的恢复生产与保供形势,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牺牲了企业利益,承受了原料带动的产品价格冲高、限制出口带来的成本倒挂,彰显了农资行业的责任与担当。2022年,当我们不能预判疫情和地缘冲突的结束时间、不能完全估计市场的恢复节点时,我们要持续已形成的心理承受能力,多交流、多分析,前瞻性地对影响因素的变化按底线思维做出预判,把规避风险放在首位。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也将始终和企业站在一起,承上启下、及时沟通,共同确保行业平稳运行,争取最大效益。(中国农资 牛立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