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山东省化肥和煤化工行业协会!

会员注册会员登录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帮助中心

2022年第6期

新闻分类:化肥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2-06-14

氮肥行业仍具不确定性,生产要素价格仍处高位

 


5月13日由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主办的“2022年春季氮肥市场形势分析会”上,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顾宗勤对过去一年氮肥行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总结,并全面分析了当前氮肥市场形势,为今年行业重点工作指明了方向。

2021年价格涨幅明显,整体低于国际水平

2021年全国氮肥行业经济运行形势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氮肥产能略有减少,先进产能显著增加。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尿素产能合计6540万吨/年,同比减少46万吨/年。其中先进煤气化技术的尿素产能占总产能的49.9%,提高4.0个百分点。

二是氮肥产量同比有所减少。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1-12月份,全国累计氮肥产量3978.5万吨(折纯氮),同比减少1.2%;尿素产量5562.7万吨实物,同比减少1.1%。

三是进口下降,出口增加。据海关统计,1-12 月份我国氮肥出口683.3万吨(折纯),同比增加8.3%,进口21.9万吨(折纯),同比下降9.6%。其中尿素出口同比减少2.8%,进口同比增长3218.9%。

四是非农领域消费显著增加。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测算,1-12月份我国氮肥表观消费量同比下降3.0%;尿素表观消费量同比下降0.8%。其中非农领域尿素消费量同比增长7.4%,非农领域氮肥消费量同比增长6.7%。

五是氮肥及化工产品价格上涨明显。1-12 月份,尿素累计平均出厂价2313 元/吨,同比增长 40.3%。逐月来看,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1-5月份尿素累计平均出厂价1986 元/吨,同比上涨19.0%。6-12 月全国尿素平均出厂价2551元/吨,平均涨幅为56.6%。

上半年,在国家一系列保供稳价措施推动下,经过全体氮肥生产和流通企业的共同努力,国内氮肥供应稳定,价格相对稳定。下半年,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及限产因素影响,氮肥供应偏紧,价格涨幅较大,但与国际市场价格相比,国内氮肥市场价格依然处于相对低位。

2022年不确定因素上升,生产要素价格高位

根据当前形势,影响2022年氮肥市场的因素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因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迅速传播,给经济活动造成了严重冲击,世界经济的前景乌云密布。俄乌冲突又引发全球能源和粮食危机、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等一系列问题,这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更多挑战。因局部地区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和乌克兰局势复杂多变,预计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增大。

二是国际氮肥市场的不确定因素上升。自新冠肺炎疫情扩散,世界范围内的粮食供应短缺的局面一直没有缓解,粮食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俄乌战争又将引发新一轮粮食和能源危机。未来俄乌局势导致的连锁反应使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能源、粮食和尿素价格维持高位将是大概率事件。

三是国内农用氮肥需求增加。今年的中央 1 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做好化肥等农资生产储备调运,促进保供稳价,并特别提出要积极应对小麦晚播等不利影响,加强冬春田间管理,促进弱苗转壮。根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发布的 2022 年保夏粮小麦丰收春季管理技术意见测算,估计增加尿素需求 30-55 万吨。另外,钾肥、磷肥价格不断创新高,越来越多的复合肥企业倾向于采用含氮量高的配方,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氮肥需求。

四是氮肥生产要素价格居高不下。据氮肥协会调查,2022年4月底无烟煤主流到厂同比上涨54.9%;气化烟煤主流到厂平均价格同比上涨60.8%。4月份,重点氮肥企业平均电价同比上涨15.3%。据了解,受进口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影响,目前化肥生产用气供应只能满足所需气量的90%左右,西南地区气价较同期上涨25%。如果未来煤、气、电等氮肥生产要素仍居高不下,氮肥市场价格也将维持较高水平。

五是今年氮肥有效产能增加,但进口液氨数量减少。根据现有改扩建项目估算,2022年预计新增尿素产能150万吨/年,据初步测算,预计2022年上半年新增产能将贡献40万吨供应量。但是,由于国际合成氨价格高位,进口合成氨价格高于国内价格,部分原来使用进口合成氨的工业用户变成从国内采购商品液氨,预计上半年可供生产氮肥的合成氨数量减少约30万吨。

下一步重点工作:做好春夏氮肥的保供稳价工作

对于2022年氮肥市场的重点任务,顾宗勤重点指出四个方面:

一是要保证春夏氮肥稳定供应。要保证氮肥生产装置安全平稳运行,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氮肥产量。春夏期间要将氮肥资源优先投放到国内市场。氮肥企业要诚实守信,严格落实与国内化肥流通企业、下游用户的供货合同。氮肥生产和流通企业之间要加强沟通,要与运输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做好物流环节的疫情防控预案,减少因疫情防控及运输原因造成的供给延误,及时满足农业和农民需求。夏储肥承储企业要按照储备管理要求投放货源,大型国营贸易企业要带头稳定氮肥供应,有条件的生产企业也要在产品主销地配置仓储能力,提前将氮肥储备送到目标市场,提高氮肥应急保供能力,以避免集中出货或市场观望造成市场大起大落。氮肥协会要加强氮肥生产运行监测,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春夏氮肥保供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

二是稳定春夏氮肥市场价格。当前氮肥市场价格较高,很多地区尿素达到每吨3000元以上,靠近了历史极值,农民有“惜购”现象,这不利于氮肥的市场开拓,更不利于国家粮食安全。因此,骨干氮肥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要携起手来,加强行业自律,自觉维护氮肥市场秩序,要充分考虑农民兄弟的承受能力,努力把价格稳定在合理的水平上。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氮肥资源分布与需求不能完全匹配,部分氮肥货源需要长距离调运,加上各地农时差异较大,夏季用复合肥原料需要提前采购等因素,保障春夏氮肥供应的工作难度较大,往年曾出现过局部地区、局部时段氮肥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的情况。

三是要加大农资打假力度。“化肥价格上涨,造假制假现象抬头”。这不仅坑害了农民,也严重扰乱了化肥市场竞争秩序。呼吁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重视,履职尽责,严厉打击掺杂使假、标识造假、计量虚标和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净化农资市场环境,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另外,建议各职能部门大力开展肥料科普宣传和普法教育,提高农民辨识真假能力和维权意识,对农民进行必要的法律援助,帮助农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氮肥企业在确保自身氮肥和复合肥产品质量的同时,还要加快化肥追溯和防伪体系建设,尽快实现产品来源可追溯、流向可查询、风险可防范、责任可追究,提高氮肥防伪能力。《化肥产品追溯系统要求》行业标准预计很快要出台,已经建好追溯体系的企业要尽早对接到全国平台。

四是积极开展氮肥节能降碳工作。“十四五”期间,开展节能降碳工作是氮肥行业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发布了《合成氨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各氮肥生产企业要认真学习领会,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加快氮肥生产装置的节能降碳改造,减少氮肥生产过程的碳排放。氮肥企业要不断丰富高效尿素新品种,加大新型高效尿素的宣传推广力度,继续扩大高效尿素市场份额。氮肥行业要加快研究制定《低碳高效氮肥评价团体标准》,促进低碳高效氮肥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丁佳惠)


 

中国磷复肥工业如何应对短期问题和长期发展

 


2022年化肥市场与国际贸易研讨会上,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秘书长李光对2021年中国磷复肥行业运行情况和发展态势进行了介绍,并就企业在行业近期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设性建议,为饱受国内外市场夹击的磷复肥企业指明了发展方。

磷肥行业有效保障国内价格平稳

产能方面,2021年磷肥产能为2140万吨(P2O5),磷铵产能为3850万吨。2021年,磷肥产能利用率达到77.8%,同比提升了4.4%。其中,磷铵产能利用率为77.8%,同比提升3.5%。

产量方面,2021年,磷肥生产总量是1684.3万吨(P2O5),同比增长3.2%。其中,磷酸一铵产量增加较多,增幅约为8.3%。

2021年,我国磷酸二铵累计产量1456.3万吨,同比下降0.5%,减少8万多吨;出口625.7万吨,同比增加9.2%;表观消费量大约下降了7.4%。磷酸一铵累计产量1657.7万吨,同比增加了5.7%,产量增加88.9万吨;出口378.5万吨,同比增长49.6%;表观消费量下降2.9%。从消费量来看,2021年磷肥表观消费量1133万吨,同比去年持平。

价格方面,2021年底,磷酸二铵价格同比上涨45%左右,磷酸一铵价格上涨49%左右,都低于氮肥、钾肥价格的上涨幅度,更远低于国外磷肥价格的上涨幅度。综合来看,磷肥行业有效保障了国内化肥价格的平稳。

行业发展面临生存挑战

首先,在行业准入与降耗上,当前行业准入将从定位产业结构调整、能耗水平先进性、磷石膏利用率提升或无害化处理等方面从严展开。但知易行难,通过技术推动企业转型将成为企业应对问题的关键。

其次,在当前特殊的原料高位运行态势下,企业要具有提升预判能力的前瞻性,建立原料采购长期合作关系,产品配方及时适应调整,注意资金周转安全迅速回笼,维持企业的动态平衡。

最后,在营销模式上,企业也应该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为应对疫情带来的所有不便,企业已经确定很多解决方案。然而,企业还要适时对其进行固化和优化,从而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和经验。尤为重要的是,企业应规避营销链外延带来的跨界延伸和投资风险,特别是在综合和服务方面,要把握好企业定位,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行业洗牌已经不可避免,具有中间力量的超大型企业和专攻特定产品的中小型企业集群并举的产业整合正在展开。尤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超大型企业和特定产品的市场份额重新划分已经悄悄开始。

短期发展呼唤理性回归

从国际形势来看,由全球疫情、地缘政治引发的物流不畅和能源短缺等许多不确定因素,都对国内外肥料市场产生了影响。

磷肥方面,即便疫情过去、全球经济恢复、地缘战争结束,也不意味着战争所带来的问题和制裁就会马上结束,预计今年原料和产品价格都将维持高位,国内磷肥价格也将无法脱离国际关系而独善其身,企业要做好长期应对打算。从政策调整上来看,近几年,国家对行业的重视力度很大,通过政策支持解决行业困境的力度也是前所未有,所以通过调整行业产品结构和产量,响应国家保供是今年行业安排生产平稳运行的必须选项。而从技术进步和产品精细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李光建议,企业务必考虑开展节能降耗工艺和设备技术的改造,提前了解“碳达峰”之后碳交易的游戏规则,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压力。同时,涉足磷酸铁锂产业的企业,要考虑市场容量和技术路线更新可能导致新材代的可能性,“千万不要一哄而上”!

复合肥方面, 2021年全国产能26%的重点企业,销量占全国45%,集中度同比提高;在河南、新疆以及东北三省等农业用肥需求量大的地区,均建立了肥料生产线,生产装置向市场转移;绿色低碳的复合肥生产工艺,在行业发展中更具适应性;专用肥及配方肥越来越多,在大型复合肥企业的产品结构中占比也越来越高。同时,也应该意识到,新型肥料对传统复合肥的替代率,在市场需求上是有天花板的。新型肥料企业虽然在不同领域都有各自的强项,但也要意识到新型肥料品种在市场发展中也要回归理性,并在标准、成本、质量、产学研、服务等方面要有严格要求。

多项举措应对磷复肥行业长期发展要求

首先,如果未来10年,我国粮食产量要始终保持在1.3万亿斤的水平,在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大前提下,减肥增效将始终是政策的要求。同时,通过有机肥的替代来改良土壤以达到50%的国际替代率水平,也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要求。所以,化肥生产企业要构建有机无机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和发展视野,打破产品之间的对抗关系。

其次,化肥保供常态化也是摆在行业面前的一个问题。目前,我们认为的化肥保供是数量供给的重组,但在实际意义上,应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化肥通过提高吸收率来实现负增长;二是药肥一体化和水肥一体化的推广和普及;三是全营养元素与有机质、微生物组合,使添加有效助剂特肥的应用范围扩大。

再次,要应对节能降耗政策。由于前期环保的政策和相关标准已经基本完善,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实施的过程,所以后续环保从严的新政出台有望减少。目前来说,企业应该转向推动“双碳”进程,对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早做准备。行业的标准化管理也需要提上日程。

最后,企业在行业调整中要注意自我保护。第一,适度增加中低浓度磷复肥产品的产业占比;第二,探索资源的进口,有助于支撑出口政策的持续;第三,发展精细磷化工产业,要与市场的容量相匹配。李光表示,长期以来,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磷资源是否可以长久支撑。同样,发展精细磷化工产业也需要面临这个问题。

此外,在市场应对上,李光建议,全球市场终将按照市场规律演变,生产企业应该通过快进快出的策略,减少成本风险。在全球货币紧缩和中国继续宽松的逆向操作中,生产企业需要掌握节奏,规避汇率带来的风险。同时,国家对化肥政策调整的重视度、合理性和及时性都在提升,生产企业要建立信心,保供和行业可持续发展都将是政策的必选项。

2021年,我国磷复肥行业延续了疫情之下的恢复生产与保供形势,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牺牲了企业利益,承受了原料带动的产品价格冲高、限制出口带来的成本倒挂,彰显了农资行业的责任与担当。2022年,当我们不能预判疫情和地缘冲突的结束时间、不能完全估计市场的恢复节点时,我们要持续已形成的心理承受能力,多交流、多分析,前瞻性地对影响因素的变化按底线思维做出预判,把规避风险放在首位。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也将始终和企业站在一起,承上启下、及时沟通,共同确保行业平稳运行,争取最大效益。

(中国农资  牛立亭)


煤炭要革命,但绝不是革煤炭的命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现在都认识到通道安全、海外油气资产权益等是我国能源安全保障的软肋、能源革命不等于“革煤炭的命”,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我国的国情能情。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以煤为主是我们的基本国情。这个基本国情就决定了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道路。在全国已探明的化石能源资源储量中,煤炭占94%左右,是稳定经济、自主保障能力最强的能源。尽管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逐步降低,2021年降至56%,但在相当长时间内煤炭的主体能源地位不会变化。深刻认识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和煤炭的基础性保障作用,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是符合当前基本国情、基本能情的必然选择。

其次是能源安全保障形势严峻。我国是油气进口大国,油气对外依存度长期居高不下。2021年,我国原油和天然气进口量分别为5.13亿吨、1675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分别为72%、44.9%。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油气战略储备严重不足与滞后,战略石油储备约为70天消费量,与国际能源署设定的90天储备安全标准线有较大的差距,与发达国家(如美国的石油储备量约160天、日本石油储备量约144天)相比差距更是明显,海外油气资源获取、油气进口短板。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是发挥资源和原料双重属性优势,缓解油气紧张形势的必然选择。

最后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的必然要求。从国际来看,全球疫情依然在持续蔓延,导致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在国际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下,能源和粮食危机显现,大宗商品价格飙升。从国内来看,受国内疫情反复、“去煤化”、“一刀切”、自然灾害以及部分地区的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等因素影响,国内能源供需持续偏紧,能源保供任务艰巨。煤炭无疑是端牢能源饭碗,实现我国能源安全自主可控的首选。

我国煤化工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期。目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煤化工发展迎来新的机遇期。具体来说:在高端化发展方面,要围绕技术高端化和产品高端化开始布局。技术高端化要求淘汰落后技术,采用先进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品资源消耗、综合能耗和污染排放。包括:大型煤气化技术、新一代甲醇制烯烃技术、甲醇制芳烃技术、高含盐废水处理技术等。产品高端化主要是开发煤炭深加工特色产品,提高产品性能和附加值。包括:超净汽油、柴油、军用特种油;特殊用途功能材料、固体清洁燃料等。

在低碳化发展方面,一要源头减碳,研发新型高效催化剂与工艺和过程节能技术;二是过程减碳,要突破可再生能源制氢制氧与煤化工合成耦合技术,应用绿氢绿氧,降低煤化工工艺过程碳排放;三是要开展CCUS技术攻关,CCUS技术是实现煤化工低碳化发展的关键解决途径,但其中的“U”尤为关键,只有二氧化碳利用获得经济性、规模性突破,CCUS才能充分发挥作用。CCUS与相关能源系统的结合有可能培育出CCUS发展的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如CCUS与氢能生产技术的集成、CCUS与可再生能源和储能的集成等;适度布局前沿技术研发,二氧化碳低能耗捕集技术以及二氧化碳置换联合地热开采陆域可燃冰-地质封存一体化技术等。

要立足国情,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之路。要继续做好新时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这篇大文章,着力围绕先进高效燃煤发电、煤炭清洁高效转化(煤基新材料、煤基特种油品)、二氧化碳减排和利用、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开展协同攻关,这必将使“传统产业”焕发新机,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