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1期
新闻分类:化肥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5-02-27
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方案发布
“我国氢能应用场景加速向工业领域拓展,产业链初步形成。其中,氢能应用以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为先导,逐步向化工等行业领域拓展。”近日,工信部相关负责人针对2024年12月31日联合发布的《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解读时表示。
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是促进节能降碳、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路径,而石化化工行业作为氢能应用的重点领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实施方案》将以拓展清洁低碳氢在工业领域应用场景为着力点,加强供需对接,加快技术装备产品升级,促进产业链融通发展,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装备支撑和技术推广取得积极进展,清洁低碳氢在合成氨、合成甲醇、炼化等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在工业绿色微电网等领域实现示范应用,形成一批氢能交通、发电、储能商业化应用模式。培育一批产业生态主导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聚区,以及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初步构建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
在加快清洁低碳氢替代应用方面,《实施方案》鼓励炼化行业加氢裂化、加氢精制,煤化工行业气化等环节利用清洁低碳氢替代化石能源制氢。因地制宜推进焦炉煤气、氯碱尾气、丙烷脱氢、乙烷裂解脱氢等工业副产氢规模化提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化石能源制氢设施加装碳捕集利用装置等。
在积极推动氢氮耦合制绿色合成氨方面,《实施方案》鼓励化工企业等联合推进绿色合成氨示范项目建设,推动规模化风光离网制氢、合成氨工艺流程柔性调度控制、“电—氢—氨”全系统协同控制等应用。探索推进绿氨小型化、分布式制取和应用,开发小型撬装式、模块化生产装置,实现可再生能源制“氢—氨—肥”并就地消纳等。(王俪锦)
《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解读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实施《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为便于各单位和社会公众更好理解把握有关内容,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负责同志作出如下解读:
一、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有序发展光能源、硅能源、氢能源、可再生能源”,“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要求逐步探索工业领域替代应用,积极推动试点示范。
工业是氢能应用的重点领域。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氢冶金可实现规模化应用,全球年用氢需求达到660—1400万吨;绿色甲醇、绿氨的年用氢需求超过4800万吨。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是促进节能降碳、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路径,是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
二、氢能应用场景加速向工业领域拓展,产业链初步形成
(一)氢气生产平稳增长,可再生能源制氢潜力大。2023年,我国氢气产量超3500万吨,同比增长约2.3%,占全球产量1/3左右。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全球第一,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潜力巨大。据有关单位测算,截至2024年6月,我国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突破10万吨/年,规划及在建产能约800万吨/年。
(二)氢能示范稳步推进,清洁低碳氢应用更加多元。我国氢能应用以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为先导,逐步向冶金、化工、船舶等行业领域拓展。河北张家口、广东湛江百万吨级氢基竖炉冶金,新疆库车万吨级绿氢耦合炼化等项目陆续运行,可再生能源制氢耦合绿色合成氨、合成甲醇、航空煤油等技术快速发展。
(三)氢能装备持续升级,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电解水制氢技术路线逐步成熟,催化剂、膜电极等核心零部件实现量产,碱性电解槽大型化、高效化发展持续推进。截至2023年底,水电解槽相关企业超300家、产能达到38吉瓦。大功率长寿命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高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等技术水平快速提升。
三、扎实推进重点任务,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
(一)拓展多元应用场景。结合资源禀赋特点和产业布局,有序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推动工业副产氢就近消纳,扩大清洁低碳氢供给。支持先进技术装备市场化应用,遴选推广氢能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支持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开展氢能供给、消纳相结合的一体化应用,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提升氢能综合利用效能。
(二)加强技术装备攻关。着力提升高效制氢电解槽、大功率长寿命燃料电池、高压氢气储氢容器等重点产品性能指标和批量化生产能力,推进产品迭代升级。加快突破纯氢冶金、合成氨宽负荷柔性生产工艺、氢电耦合全流程协同控制等关键技术工艺。
(三)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研究制定水电解制氢装备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培育氢能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打造氢能产业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清洁低碳氢认定、多元化应用等标准制定。(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
标准提升引领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方案发布
近日,工信部、生态环境部等4部门联合印发《标准提升引领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12月17日,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常国武在工信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对《行动方案》进行了解读。《行动方案》将通过标准提升,推动石化化工等重点原材料工业的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实现优化升级。
常国武介绍说,《行动方案》将重点围绕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新材料等重点领域部署标准化工作。
围绕高端化发展方面,《行动方案》将聚焦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强化上下游协同,制定一批通用性强的先进基础材料标准,推动一批创新成果转化成关键战略材料标准,聚焦前沿材料产业化重点发展指导目录开展前沿新材料标准研制。实施“新材料标准创新工程”,到2027年发布并实施100项以上新材料标准。
围绕智能化发展方面,《行动方案》立足原材料行业流程工艺特点,围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数据安全和装备智能化发展需要,部署数字技术与原材料工业深度融合相关标准制修订任务。实施“数字化标准提升工程”,到2027年发布并实施200项以上数字化转型标准。
围绕绿色化发展,《行动方案》聚焦低碳技术,开展电炉短流程炼钢、氢冶金、绿电—绿氢—石化耦合等技术标准研制;聚焦碳减排工作,开展重点行业碳排放、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等标准研制;聚焦绿色制造,开展绿色建材、生物基材料等产品标准以及绿色园区、绿色工厂评价标准研制。实施“绿色化标准升级工程”,到2027年发布并实施100项以上绿色低碳标准。
《行动方案》中的“数字化标准提升工程”“绿色化标准升级工程”“新材料标准创新工程”等内容,分别对石化化工行业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数字化标准提升工程”中,石化化工行业要重点研制基础共性、关键数据和模型技术、关键应用技术等数字化领域标准,优先制修订炼化、现代煤化工、化肥、轮胎、氯碱、精细化工及化工新材料等细分领域数字化转型诊断评估标准,鼓励制定数据安全标准。
在“绿色化标准升级工程”中,石化化工行业要重点制修订废弃化学品处置及综合利用,大宗废盐废酸、废旧塑料、废旧轮胎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物基材料、绿色制造、节能节水等标准。
在“新材料标准创新工程”中,先进基础材料要重点开展高性能树脂、高性能合成橡胶、功能性膜材料、电子化学品、可降解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等先进基础材料标准制修订。关键战略材料要重点开展高端聚烯烃、电子气体分离膜材料、电池膜材料等关键战略材料标准制修订。前沿新材料要重点开展超材料、超导材料、单/双壁碳纳米管等前沿新材料标准制修订。
在此次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黄瑜表示,工信部将加快推动石化化工行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提升六大能力。
据黄瑜介绍,“十四五”以来,工信部重点从完善顶层设计、加强规范引导、创新支持方式等三方面推动石化化工行业转型升级,并取得了积极成效,重点产品规模世界领先,先进材料不断突破,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投产,危化品企业搬迁扎实推进。
黄瑜强调,下一步,工信部将立足“四管两服务”职责,紧盯石化化工强国建设目标,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提升六大能力。
一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制造业创新中心、中试平台、新材料重点平台等创新载体建设,强化产业链上下游联合攻关,优化科技创新服务支撑体系。
二是高效产品供给能力。做好钾肥、氦气等资源型初级产品保供,加强烯烃、芳烃等大宗产品产能调控,提升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等高端供给。
三是先进生产制造能力。持续推进工艺流程优化,加快发展绿色低碳制造,推动实现石化化工与新能源等行业耦合发展,加快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推进高危工艺安全化改造和替代。
四是集约高效协同发展能力。加快推进化工园区提质升级,提升沿海大型炼化一体化石化基地、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发展水平,创建培育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五是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大型国有企业引领作用,打造央企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快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加快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六是国际化开放合作能力。支持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持续加强外资企业引进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化学品管理规则、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王俪锦)
今冬明春氮肥市场难有起色
近日,在宜昌举办的2024氮肥行业七届八次理事会上,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信息和市场部主任韦勇表示,2024年上半年氮肥价格、效益震荡上行,但由于新建产能的陆续投产、达产,下半年行情一路下滑。预计今冬明春尿素产量将高于上年,最高日产有望再创新高,行情下行状况恐难以发生根本改观。
供大于求情况加剧
2024年预计新增尿素产能264万吨,总产能将超过7000万吨。产能增加、高开工、高产量、高库存成为2024年下半年的尿素供应端的主要特征。反观需求端,虽然农用需求有所增长,但工业需求疲软、出口大幅下降状况加剧。中国氮肥工业协会12月3日调查发现,全国尿素库存约124.5万吨,同比增加74.6万吨,涨幅达124.4%,这也是导致尿素价格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
氮肥协会统计显示,1—10月份,我国尿素累计平均出厂价为2099元(吨价,下同),同比降低355元,降幅为14.5%;商品液氨平均出厂价为2836元,同比降低16.1%。11月第四周,小颗粒尿素平均出厂价格1771元,同比下降25.7%;大颗粒尿素平均出厂价格1796元,同比下降29%。
但从效益情况看,据氮肥协会测算,1—10月份,我国氮肥制造业企业销售利润率为5%。但自6月份起,企业效益一路下行,到10月份,产品销售利润率已降至负3.7%左右。目前尿素企业亏损面已经超过70%。
今冬明春需求难有改观
今冬明春需求预计难以实现较大增长。
首先,2024年11月至2025年1月份,全国多数地区农业需求基本处于淡季。进入明年2月份,复混肥生产对尿素需求量有所增加;3月份小麦主产区进入春小麦返青用肥小旺季;3月下旬才开始高氮复合肥生产旺季。
其次,房地产行情仍未明显好转,工业需求仍较疲软。2024年1—10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0.3%,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同比下降12.4%,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5.8%,10月份房地产景气值92.49%。目前市场触底反弹情况尚未出现,仍处于景气周期低谷。
第三,今年的淡储政策将对市场产生影响。一是尿素在储备产品中的占比由原本不低于30%调整为不低于20%。二是储备周期推迟一个月,考核时间也有所延长,比去年更加灵活,可能对市场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氮肥价格走弱压力渐增
由于新建产能的投产、达产,今冬明春尿素产量有望高于上年,预计2024年四季度和2025年一季度期间的6个月尿素产量将达到3517万吨,同比增长7.8%,最高产量可能出现在2025年3月份。
从煤炭端来看,其供应增速高于需求增速。2024年1—10月份,规上工业原煤产量38.9亿吨,同比增长1.2%;进口煤炭4.4亿吨,同比增长13.5%,国内煤炭供应同比增加2.3%。
从天然气供应来看,今冬明春天然气供需总体平衡。今年11月至次年3月期间国内天然气供需形势整体好于去年同期,天然气需求规模或将在2030亿~2050亿立方米,若工业需求旺盛叠加冷冬影响,国内今冬明春天然气需求量同比或将增长6%,达2080亿立方米。国内天然气筹集规模约2135亿立方米,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并预留一定变动空间。
从原料价格趋势预测,我国煤炭、天然气和电力供应总体趋于宽松,在冬季供暖期间可能出现暂时紧张及价格上涨情况,原料价格相较上年同期上涨压力预计有所减弱,对尿素价格的支撑也会相应减弱。
未来尿素出口前景仍不明朗。据专业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尿素产量预计将达到1.9亿吨左右,同比增长约3.6%;全球氮肥需求预计在1.156亿吨纯氮,同比增加1.94%。这可能对国内企业的尿素出口影响比较大。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尿素出口仍具竞争力。当前国际尿素价格基本在300~350美元/吨,折算中国山东企业的尿素出厂价约2100元~2450元。从目前的国际尿素价格分析,对国内企业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随着新增产能投产、原料供应趋于宽松,产量会继续保持增长。目前,工业需求短期内也难以实现根本性好转,国内需求增长将低于产量增长。如不能适量出口,国内氮肥供大于求的局面将不断加剧,国内氮肥价格持续走弱的压力逐渐增大。在今冬明春需求淡季,企业库存压力会进一步增强,供大于求将加大价格下行压力和效益下滑,行业整体利润率可能会回到以往3%的水平。(郁红)
山东印发精细化工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近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山东省精细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简称《方案》)提出,将推动全省化工产业向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方向发展,到2027年,全省精细化工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初步形成主导产业突出、区域布局合理、创新体系健全、资源要素集聚、链群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
《方案》提出三方面发展重点。一是延伸一批化工产业链条,发挥石化、煤化、盐化等传统化工产业的技术和规模优势,围绕乙烯、丙烯、丁烯、聚氨酯、尼龙、PX、煤基精细化工、氟硅、高端功能化学品等产业链,加快向高端、精细、特色、终端方向“建延补强”。二是突破一批化工“卡脖子”技术,紧跟化工新材料、海洋化工、生物化工、电子化学品等新兴化工领域的发展趋势,引导精细化工企业与下游应用企业结对攻关,超前布局前沿技术。三是提升一批终端产品品质,聚焦涂料、染(颜)料、农药、专用化学品、日用化学品等终端领域,推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注重打造化工行业新业态、新场景。
《方案》指出,山东将推动日用化学品、涂料、染(颜)料、氟硅有机材料等比较具有优势的行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加大在新型原料研发、特色产品创新、标准制定、改进营销模式等方面的推进力度。建立化工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围绕人才汇聚、并购重组、技术创新、拓展市场等方面,支持精细化工上市公司做强做优做大,加快培育一批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为保障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方案》提出,把精细化工产业纳入山东省高端化工产业专班和“链长制”工作运行机制,强化统筹指导,及时调度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聚焦精细化工优势领域,开展“好品山东”品牌认证,支持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围绕工艺技术绿色化智能化、产品性能专用化高端化、技术创新融合化集成化,遴选一批重点企业和项目,符合要求的优先列入省级重点项目。(张勤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