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山东省化肥和煤化工行业协会!

会员注册会员登录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帮助中心

2016年第4期

新闻分类:化肥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16-04-13

协会六届二次常务理事会纪要
    山东省化肥工业协会六届二次常务理事会暨全省化肥重点企业厂长座谈会于2016年4月8日在青州市召开。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及部分特邀单位代表、各重点企业负责人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谢海素秘书长主持,协会高级顾问杨春升、监事长范秀凯出席了会议。
    根据会议安排,各重点企业负责人分别就企业去年及今年一季度生产经营情况做了回报,交流了去冬以来企业克服市场困难,做好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做法和“十三五”发展的基本思路。秦工国际、青岛商交所、阳煤集团等特邀单位分别就化肥出口贸易、化肥网上交易、化肥原料煤供应等问题介绍了情况,会议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本次常务理事会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各项议程。
    协会高级顾问杨春升受张金成会长的委托,做了会议总结发言。杨春升顾问首先回顾了去年及冬春以来的行业形势,认为有四个主要特点:一是行业整合速度明显加快,首次实现退出产能大于新增产能的现象。二是生产正常、供求平衡。年终库存与去年持平,不存在去库存化的任务。三是市场对出口依赖更加严重。2015年我国共出口各种肥料实物量计3548.2万吨,同比增长19.9%。尿素出口总量为1375万吨,出口数量已占产量的20%。磷酸二铵出口量为801.9万吨,同比大幅增长64.3%。磷酸一铵出口量为274.2万吨,同比增长17.9%,创出历史新高。四是经济效益仍然低下。2015年氮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为2532.9亿元,同比下降3.6%;盈利亏损相抵后全行业亏损31.3亿元,2015年我国氮肥行业利润率为-1.2%。
    杨顾问在介绍了我省化肥去年及一季度运行情况后指出,2010年以来我省先后退出尿素企业9户、碳铵企业12户,矿法磷肥企业5户。氮肥企业总数由2010年45户减少为目前的24户,以磷矿为原料的磷肥企业由 13 户减少至8户,行业集中度大为提高。陆续建成鲁西化工、华鲁恒升、山东联盟、瑞星集团、金正大集团等若干在全国有影响的化工园区。涌现出金正大、施可丰、鲁西化工等一批新型肥料领军企业,形成以临沂市为中心的新型肥料产业集群。以洁净煤气化为龙头,大力发展煤基合成气多联产,实施合成气深加工,许多企业形成了肥化各半的产业格局,非化肥产品盈利占到行业总盈利40%以上,这为我们十三五的产业调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全球化肥市场正处于一个平稳停滞期,我国化肥市场正加快与国际市场融合。杨顾问对2016年我国化肥市场的总体判断是:氮产能过剩压力有所减轻,磷肥企业洗牌加剧,传统功能肥料利润空间正被压缩,新型功能肥料仍有发展空间。农业需求基本稳定,农民对价格的承受力减弱,工业需求有所增加,市场可以满足需求。但由于多项优惠政策取消、国际环境不乐观、企业竞争压力和环保压力增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今年的化肥市场走势不会有明显起色。
    产能过剩仍是当前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直接导致了企业效益和投资收益的全面下降。但这不是造成市场低迷的主要原因。造成市场价格低迷主要有两个制约因素:农民的购肥积极性和国际化肥市场走势。目前,中国粮食市场正在由倒挂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国际油气价格低迷还在持续,国际肥价受油气价格控制。只有国际油气价回调、粮价趋于正常、煤矿去产能在到位,再加上行业自身产业调整的完成,行业才能真正见到曙光。
    全行业都应认识到,为了平衡国内市场,一定数量的化肥出口是必需的。与其被动应对,不如主动出击。那些输港条件优势明显、或产量很大就地销售困难、或成本优势明显等类型的企业,应该把出口当成重要的市场渠道,积极总结经验,探索符合中国市场特点的外贸方式。对于化肥出口,一是不给外商做空国内市场的机会。价格过低,坚决不参与。二是加强信息交流,科学分析市场走向,探索利用经济纽带形成出口联合体,协调对外。
    会议号召省内化肥企业,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新机遇,加强国际市场动态跟踪,特别是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与沿线国家开展贸易。把土壤治理当成环保事业的一部分,当成新型肥料功能拓展的一个新领域,重视土壤改良治理技术及产品的开发。积极开展查短板、降成本工作,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出色完成“十三五”开局之年的各项工作。
(协会秘书处)
 

从粮食产能战略看化肥行业出路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3月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十三五”期间我们不追求粮食连续增产,但要巩固和提升粮食产能。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技术性问题,保障粮食安全是战略性问题,所以技术性问题还得服从于战略性问题。
    韩长赋说,粮食问题在我们13亿人的大国始终是重大的问题。我国粮食实现了历史性“十二连增”,应该说我们中国人吃饭的保障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粮食丰收,甚至多了一点,是好事。我们在粮食多得装不下和粮食少了不够吃之间选择的话,还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韩长赋解释,谈粮食问题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是粮食多了问题少,粮食少了问题多。粮食多了,可能会增加财政负担,但是如果粮食少了,发生供给问题,那就有可能成为社会问题。第二句话,粮食多了渠道少,粮食少了渠道多。现在粮食充裕,进入市场收购的企业就少了,老百姓存粮也少了,粮食主要是国家粮库来收购,所以现在库存多,主要是国家粮库库存多。具体来讲,主要是玉米这个粮食品种库存偏多。第三句话,从我们国家历史上来看,还是粮食多的时候少,粮食少的时候多。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讲,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生产,任何时候也包括丰收之后,粮食生产问题始终不能放松。
    从中长期看,韩长赋认为,我们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未来在“十三五”期间,会有三个明显提高。第一是人口总量要明显提高,特别是全面“二孩’’政策之后,有关部门测算过,未来五年要多生一千多万人。第二是快速大规模城镇化,城市人口会大大增加,一个城市人对于农产品的消费,是大大高于农村人的。第三是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水平在升级。我国在人口峰值到来之前,我们的粮食需求还是刚性增长的,我们还必须始终保持粮食稳定生产。
    “十三五”时期中央的方针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一定要巩固和提升粮食产能。在具体的战略上就是两句话:第一句话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我们要保护我们的耕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而且要推广高新技术。第二句话是抓好主产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我们国家的粮食70%以上是主产区生产的,特别是商品粮,比例更高,所以要加强主产区的建设。另外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和效率。
    我国粮食战略问题,就是要不断巩固和提升粮食产能,而不是简单地追求粮食产量多少年连增,粮食问题始终是我们这个13亿人口大国的重大问题,我国在人口峰值到来之前,我们的粮食需求还是刚性增长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生产,即使是丰收之后,粮食生产问题也始终不能放松。从国家粮食战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化肥行业还是大有前途的,不必悲观。去年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带动化肥价格也大幅走低,不少化肥厂家都出现亏损,这让有些人感到很迷茫:以前我国粮食不足,所以在大力提倡粮食生产,化肥行业也从中收益。但现在粮食多了,国家还会不会重视农业生产?粮食安全还要不要提?化肥行业还有希望吗?韩长赋部长的明确表态,使我们明白,国家粮食安全的大政方针并没有变,只是进行了一些技术性的调整,如不再盲目追求产量,而着眼于强调提高产能,有了产能,很快就可生产出粮食来,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让我们化肥行业吃了定心丸,化肥行业还是大有可为的。 

氮肥:行业“火车头”将开往何处?
    目前,氮肥行业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都已发生深刻变化,很多企业身陷产能过剩的泥潭中难以自拔,导致近几年企业大面积亏损,行业困境日益深重。在去产能的道路上,作为行业“火车头”,氮肥产业将何去何从?
    产能过剩“水太深”
    虽然近两年行业一直都在去产能,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不明显,以至于2015年氮肥成为所有肥料制造业中效益最差的行业。根据氮肥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氮肥需求量为5700万吨,实际产量达到7100万吨,过剩近25%。据了解,2015年合成氨退出产能是580万吨,新增产能238万吨,净增产能-342万吨;尿素新投产390万吨,产能下降394万吨,净产能首次下降。
    “十二五”期间,尿素的产能年均增长率为5.1%,新建产能3060万吨,而退出产能不足1300万吨,过剩1000万吨以上,近两年退出产能速度加快,但仍难以化解过剩。
    2015年我国合成氨、尿素退出产能首次超过新增产能,但从2013年到2015年我国尿素需求平衡表可以看出,尿素的工业需求呈现增长趋势,农业需求却出现下降。与此同时, 2015年尿素的实际产量出现明显增长,增幅达到7.7%,虽然淘汰了部分合成氨的落后产能,但尿素的整体产能并没有明显下降。
    去产能必须依靠市场力量
    氮肥协会认为,建立落后产能退出长效机制,严格把好环保关、能耗关,凡达不到污染物排放及能耗、水耗限额国家标准的落后产能,坚决依法依规淘汰;对生产经营存在困难较多、产能利用率和销售利润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逐步引导主动退出。氮肥协会相关人士表示,目前氮肥行业开工率在20%以下的合成氨产能340万吨,尿素产能300万吨左右,而这些产能在停产一年后复产的可能性不大。
    为何产能过剩会在中国长期存在?从根本上说是政府过度“干预”、扭曲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造成的。当初产能过剩的钢铁、水泥、煤炭等行业,无一例外都是政府曾经选定大力扶持和补贴的行业。化肥行业也是如此,从当初的短缺到现在的严重产能过剩也正是政府“干预”的结果。随着保护政策的逐步退出,氮肥行业的去产能或将加速。
    去产能,创新发展才是硬道理
    多年来,氮肥企业大多生产的是传统单质肥,同质化现象严重,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越来越多的尿素仅仅是复合肥的原料,终端市场份额不断地被复合肥料等取代,这也就造成了氮肥行业整体盈利能力的大幅下降。根据氮肥协会的统计,2015年氮肥行业净亏损31.3亿元,而复混肥行业却盈利246.7亿元,同比增长23.2%。
    氮肥企业的转型主要以提高氮肥利用率为目标,大力发展高效环保,且适合大装置、大规模生产的新型肥料,包括增效肥料、水溶性肥料、硝基类肥料等。按照氮肥协会的规划目标,到2020年,传统单质尿素用量由4000万吨减少到2000万吨,增加增值尿素、尿素硝酸铵等新型氮肥的用量,提高传统氮肥利用率10个百分点。到2020年,发展增值尿素1000万吨,发展尿素硝酸铵溶液800万吨,发展硝基复合肥1500万吨。
    氮肥协会建议国家设立专项资金,对氮肥存量产能采用先进技术进行优化改造、推进新型肥料发展、实施资源综合利用、促进下游产业发展及构建农化服务体系等项目给予支持,推动氮肥行业加快转型升级。经过协会多方面努力,发展尿素硝铵溶液适度替代传统氮肥的产品结构调整得到了工信部的重视和支持,并将尿素硝酸铵溶液列入2015年工业转型升级专项项目中,予以资金支持。氮肥协会表示,争取工业转型升级资金2016年支持,将绿色增值尿素、高效液体氮肥、硝酸磷肥等产品作为重点方向报送工信部。
 
磷肥内外销差价不再
    全球磷肥正处于去产能化和去库存化的双重阶段,春季价格仍将处于下行或低位徘徊阶段,内外销价差将在消费季节的尾声消除。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磷肥折纯产量2026万吨,比2014年增加了11.4%。2015年,以二铵为代表的磷肥1~10月不惧其它大宗商品价格的大跌,价格一直坚挺,出口基本维持在FOB440美元/吨,过剩的产量被出口消化:2015年中国共出口二铵802万吨,比2014年增长了64.3%。在惊艳的同时,危机已经来临,从去年10月份开始,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二铵的出口价格已经降到了现在的FOB350美元/吨,大幅下降了90美元/吨。同样的大宗商品环境,同样的出口政策,为什么今年同去年冰火两重天呢?
    全球磷肥也是产能过剩的行业,之所以2015年一枝独秀是得益于2013年下半年至2014年上半年的全球磷肥完成了去库存化过程。2014年下半年开始,全球进入了磷肥的补库存阶段,价格大涨,一旦补库存结束,必然陷入大跌的境地。本来补库存的周期应该在去年的8月份结束,但因中国宣布化肥恢复征收增值税,使得国际、国内市场都判断会推高全球磷肥第一出口大国——中国的磷肥价格,从而加大了补货力度,继续维持着磷肥市场虚假的繁荣,大大透支了后期的磷肥消费。
    后面的情况相信大家已经看到:9月1号开征增值税后,国内企业几乎没有新的订单;国际市场上,印度去年共进口了中国二铵387万吨,占中国全年出口量的一半,占印度全年进口量的63%,至今年1月上旬,印度国内二铵库存高达200万吨,使得印度的磷肥进口基本处于停滞阶段,而印度仅仅是全球磷肥市场高库存的一个缩影。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对2016年上半年磷肥市场的结论是进入了去库存化的周期,价格将维持低位。考虑到全球磷肥产能过剩,这轮去库存化的周期必然会相伴着去产能化的实现。另外值得关注的几点是:由于增值税的影响,使得去库存化的周期往后推了两个月以上因此去库存化周期的完成也会相应延长;前一轮磷肥价格的下跌是在2013年5月份中国的零关税,出口窗口期,而这轮下跌对应的是中国二铵100元/吨的出口关税和13%的增值税,因此中国磷肥出口的竞争力会大打折扣,预计去产能化主要在中国发生,除非中国采取降低出口关税的措施;磷肥以矿肥一体化的企业为主,一旦肥料生产停止,就会造成磷矿的关门,失业人数增加,从而提高了停产的成本,因此矿肥一体化企业不会轻易停产,使得去库存化和去产能化的时间更长。
    目前二铵价格国内和出口差距明显:出口价格仅相当于出厂价格2000元/吨,而内销出厂价格维持在2250元/吨以上。仅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考虑,似乎应该国内低、出口高,但这很难做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所有的化肥生产企业都一样,本地市场定价高,外发的定价低,本地市场是厂家的主要利润来源,外地作为“泄洪区”,国际市场即是国内磷肥的“泄洪区”;国内的磷肥消费具有品牌忠诚度,从而能产生溢价,出口市场只认含量,不认品牌;生产企业相对于国内流通企业处于强势,相对于国际贸易商处于弱势,生产企业的讨价还价能力内强外弱;相对于国际市场的买断,国内市场通过保底、暂定价等措施模糊了价格。正是基于以上几点原因,确实维持了当前二铵内外销的价差,但问题是,在内外销差距如此之大的情况下,企业出口的积极性必然降低,使得更多的资源投放国内,而国内的市场容量又不足,一旦到季节尾声,必然会出现抛货现象,价格甚至可能会低于出口。
( 余雷 )   
 

依托需求增量钾肥策划全方位升级
适应2020年化肥使用“零增长”,按照国内、进口有机结合、互相支撑的原则,在“十三五”期间,钾肥产业将聚焦调整产品结构、提高钾肥利用率、促进行业转型升级、保证农业产品需求和国家粮食安全。
据悉,2015年中国已形成资源型钾肥产能645万吨(折K20),比2010年增长61.25%;产量达571.7万吨,比2010年增长71.12%;同时,氯化钾进口量达创纪录的942.86万吨。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会长王孝峰指出,“十二五”期间钾盐资源开采水平大幅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新成果,技术水平持续进步,进出口有了更多话语权。
    农业部门预测,2016年全国农作物种植面积将减少1%,而且随着测土配方施肥和供给侧改革的进行,过量施肥现象将得到抑制。中国钾盐钾肥行业分会会长李刚认为,2016年钾肥市场将呈现产能和产量小幅增长的趋势,预计产能维持在670万吨左右,产量保持在550万吨左右;表观消费量预计增长5%;钾肥进口量保持在50万~550万吨。在紧缩、盘整的开局之年,行业应以产业结构升级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供给侧改革,支持“零增长”行动,扩大钾肥的有效供给。
    中国钾盐钾肥行业分会秘书长陈国福介绍,中国钾肥工业“十三五”期间将有九项主要任务:多方举措加大钾盐资源勘探突破;支持到境外进行钾资源开发的国内企业的发展;合理规划国内产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行业集中度、优化资源配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钾肥品种结构、走差异化道路;完善行业标准体系;积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强农化服务,走产需直接对接发展模式。
现场的业内代表表示,“十三五”期间钾肥产业将承压前行,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加强统筹规划,减少税负的影响;保障资源可持续利用,设定钾资源开采总量“天花板”;建立多渠道、稳定的钾肥进出口体系。
(网  摘)
 
肥料绿色替代技术潜力无限
 
    科技部近期公布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指南提出,研发适合不同区域主要土壤类型的肥力快速恢复的缓释肥、水溶性肥、有机肥、绿肥、生物肥、机械配套施用肥料、高效螯合肥料等绿色替代产品与技术。此专项技术发展空间很大,潜力无限,有利于减少肥料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
    现状:肥料利用率低
    我国是肥料使用大国,单位面积肥料施用量多于大部分国家,尤其是氮肥的施用量。陈明良分析,肥料施用量多的原因主要是土壤肥力较低和种植结构不合理。我国大部分耕地开垦年代较久,土壤利用强度又高,导致肥力较低。旱地土壤有机质只有1.0%~1.5%,土壤全氮仅为0.07%~0.10%。而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土壤有机质一般为3.0%~5.0%,土壤全氮为0.2%~0.4%。农业结构调整使得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较多,经济作物施肥量通常是粮食作物的1.5~2倍。我国化肥施用量中超过45%的为经济作物用肥,其中在水果和蔬菜施用肥量占到了34%。   
    土壤肥力不高,种植指数高,要获得高产只能提高施肥量,而肥料用量增多,就会导致利用率降低。再加上施用方法和肥料结构不合理,以及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等现实问题,许多地方采用“一炮轰”、表面撒施等肥料施用方法,又进一步导致肥料利用率的下降。
    关键: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是影响肥料施用量和利用率的关键因素。由于“只用不养”,随着单位面积土壤作物产量的提升,随作物带走的土壤中的中微量元素养分没有得到补给,使缺乏中微量元素的土壤越来越广泛,成了木桶短板。
    施用有机肥和绿肥也是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有机肥尤其是有机—无机复混肥应当受到重视。有机—无机复混肥兼具无机肥的快速和有机肥平衡持久的优点,可以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改良土壤。通过调节有机无机比例,还可以使供肥过程与作物生长的各阶段的需要相适应。但这其中也存在问题,那就是有机肥原料来源太广,部分原料会带来二次污染。而施用中微量肥则存在价格偏高、容易过量造成中毒等问题。因此要重视中微量元素肥料种类和使用方法,陈明良表示,采用高效螯合方法可以提高微量元素的利用率。
    方向:绿色替代技术
    对北方缺水地区,水肥一体化是提高水和肥料利用率的有效方法,但现在国内水溶性肥料对原料的要求过高,造成水溶性肥料成了高价肥的代名词。
    我国的缓/控释肥料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研究特色明显,树脂包衣、营养材料包裹、基质复合、胶结控释、酶抑制、缓控释掺混肥料、控失肥、肽肥等产品和工艺百花齐放。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和地方政府非常重视缓/控释新型肥料的研究与产业化,缓控释肥料也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陈明良指出,从作物养分吸收规律来看,磷和钾以基肥方式施用,氮肥和微量元素水肥一体化追施更合理。基于氮磷钾养分的特性,缓控释肥料的总体方向应该是“控氮释放、促磷增效、防钾淋失”,核心是控氮,尤其是尿素的缓控释。
    我国缓控释肥料的目标应当是以可再生、可循环、对环境友好的物质为主要材料,开发价格低廉、无毒害、生产和使用环境友好的缓控释肥料制造技术。将肥料养分与可降低其溶解性的物质混合制成养分缓慢释放的缓控释肥料应当是我国发展的重点。
(陈明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