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10期
新闻分类:化肥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17-10-13
山东出台化工园区认定标准
9月18日,山东省化工专项行动办公室下发《关于做好化工园区认定前期工作的通知》,并公布了《山东省化工园区认定标准》。《标准》已在9月8日通过了专家组评审。
园区化是已经被化工产业强国证明过的成功模式。但目前山东省乃至国内相当一部分园区其实只能称作化工企业集聚区,既无污水、固废、消防救助、安全生产和环保监测监控技术条件,附近也不具备充足水源,并不符合化工园区的真正要求。《标准》的执行可以有效消除安全、环保等方面隐患,推动化工企业向高端化发展,提高产业发展的集聚度和规模效益。
《标准》包括化工园区认定否决项、规划布局、公用基础设施、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等六部分内容。否决项部分设置了11项否决条件。否决项中有一项及以上为“否”的,总的评价为“差”,不予认定。第二部分到第六部分为打分项,并对每个分项进行细化赋分。在权重分配上,规划布局、公共基础设施各占20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各占25分,经济发展占10分。评价得分为每一项得分的累加值,满分为100分。
在规划布局方面,要求《化工园区总体发展规划》符合总体布局、消防、安全、环保、公用设施等方面涉及的化工行业标准规范要求;在公用基础设施方面,要求化工园区内建有统一集中的供水设施和中水回用管网,供水能力要满足园区内生产、生活、消防需求,化工园区具备双电源供电条件;在安全生产方面,实施园区安全生产一体化管理,建设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和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在环境保护方面,要求五年以上的园区要组织开展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化工园区内生产企业废气处理设施、污水预处理设施、危废暂存设施建成及运行率达到100%,按行业要求排污许可证核发率达到100%;在经济发展方面,要求化工园区投资强度和亩产税收要达到《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要求,万元主营业务收入能耗要低于全省化工行业平均水平。
据山东省化工专项行动办公室摸底排查,截至2016年底,该省有各类化工园区(集中区)199个。山东省要整顿规范化工园区发展,拟保留认定不超过100家化工园区,《标准》的出台为园区认定提供了依据,达不到要求的园区将面临分类治理(办法另行规定)或逐步退出。
由山东省各市组织辖区内拟申请保留化工园区按照《标准》准备材料,开展自评打分。化工园区所在地政府根据打分情况,对基本符合标准要求的园区向省政府提出申请,并向省化工专项行动办提报申报材料。省化工专项行动办组织有关成员单位、相关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现场核查、分析论证后,综合考虑园区得分和全省园区总体布局规划等情况,对各市申报的园区进行重点确认,提报省政府审定公布。
(李文峰)
脲醛缓释肥料:氮肥产业转型升级又一新动力
脲醛缓释肥料发展缓慢
脲醛缓释肥是尿素和醛类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成的有机微溶性氮缓释肥料。主要分三类:脲甲醛、异丁叉二脲和丁烯叉二脲。作为缓释肥的一个品种,脲醛缓释肥在国内的产量不大,施用量并不广泛,但在国际市场的缓释肥品种中,其占比相对较高。目前在欧洲、美国,脲醛缓释肥料生产量占各自缓控释肥的比重都比较大,美国占了43%,西欧占比则高达70%。
2006年我国醛类肥料产量仅有4万吨,而2015年产量也只有60万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主要脲醛复合肥企业有10多家,主要分布在山东、广东、河南地区,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复合肥企业,如金正大、史丹利、施可丰等;第二类为新型肥料企业,这部分企业主要是依托科研院所建立,如住商、汉枫等;第三类主要是传统氮肥企业,因受到氮肥产能过剩的影响,传统氮肥企业积极进入新型肥料行业谋求转型升级,如鲁西化工等。
成本成为制约脲醛缓释肥发展主因
与普通氮肥相比,脲醛缓释肥料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含氮量高,氮素具有缓释功能,肥效持久,可减少施肥次数,节省成本;二是氮素淋失、挥发少,利用率高达50%;三是颗粒强度高,不易破碎,无粉尘、抗压,便于储存和运输,利于机械施肥。这一系列特点完全符合国家“减肥增效”的产业政策发展导向。目前脲醛缓释肥料在农业中主要应用于附加值较高的经济作物中,如花卉、高尔夫草坪及观赏性植物等,只有很小比例应用于大田作物。
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影响、制约了脲醛缓释肥的推广、应用及其发展:一是脲醛缓释肥生产成本较高,生产工艺缺乏创新性;二是脲醛缓释肥相关配套施肥技术不成熟、不完善。如在实验室和田间的养分释放机理与影响因素的数学模型等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在实际应用中的肥效检测与效益评价缺少系统全面的科学方法;三是同普通肥料相比,脲醛缓释肥与作物、区域的相互依存度更高,所以其研制过程就必须跟应用结合得更紧,如脲醛的氮素释放期过长,不能满足作物生长前期的需求。
脲醛缓释肥料将推动氮肥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上半年尿素出口量仅有270多万吨,和去年同比减少了45.6%,预计今年的出口量也就500万吨左右,跟前年相比下降了800多万吨。因为我国的尿素主要是以煤原料为主,跟国际比没有成本优势。行业非常需要发展差异化的产品去赢得国际市场,脲醛缓释肥正顺应了这一发展需求。脲醛缓释肥料有颗粒硬度高、不板结等特点,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产品,对国内氮肥走出去,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目前,一些国家从环保、绿色角度已开始限制单质尿素的施用,鼓励施用增值尿素,脲醛缓释肥料对于氮肥企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目前印度已经立法通过所有的尿素都不能直接施用,必须要施用缓释尿素,德国也有相关立法,这也是出于对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符合中国现在肥料产业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近日颁布了由中国主导制定的缓控释肥料国际标准,随着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氮肥企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脲醛缓释肥将迎来快速发展。(张高科)
金正大主持的国家重点计划项目启动
作为全球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急需解决化肥利用率低、资源浪费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而缓控释肥和稳定性肥料则是应对这些挑战的有效途径。9月24日,由金正大集团主持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型缓/控释肥料与稳定肥料研制项目启动。相关专家表示,在众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的齐心协力下,该项目的研发成果有望引领行业发展。
新型缓/控释肥料与稳定肥料研制项目是国家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34个重点专项中唯一一个由企业主持的项目。该项目集结了36家单位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包括山东农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12家高校,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等7个科研院所,金正大、沈阳中科、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可谓汇聚了我国缓控释肥、稳定性肥料领域顶尖的创新资源,总经费超1亿元。
为了有序、高效推进相关研究,新型缓/控释肥料与稳定肥料研制项目被拆分为8个子课题,分别是油脂改性包膜缓控释肥料研制与应用、纤维素改性包膜缓控释肥料研制与应用、聚醚类聚氨酯包膜缓控释肥料研制与应用、改性水基聚合物包膜缓控释肥料研制与应用、纳米复合包膜缓控释肥料研制与应用、功能型缓控释肥料研制与应用、高效稳定性氮肥研制与产业化、新型稳定性复合肥料研制与产业化。
(张香)
农业升级加速,农资行业准备好了吗?
绿色、生态、品牌,当这些概念走进农业,并悄然发力,中国现代农业将会呈现一个怎样的未来?作为保障农业绿色、高效、持续发展的农资产业,如何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势必成为业内人士认真思考的重要话题。
绿色农业:农业供给侧改革主攻方向
近年来,我国坚持把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驱动农业绿色发展的主要动力,化肥减施技术、绿色农药创制、土壤环境修复、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均取得一系列进展和成果。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举措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要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通过持续优化科技布局、强化技术推广、加强教育培训等,为农业绿色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农资企业如何立足肥料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一是要加大产品和技术创新。通过加大新型肥料的研发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种肥同播以及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施肥技术,从而保障农业绿色发展;二是完善创新模式,实现资源有效整合。通过政、产、学、研、用合作,实现协同创新。利用上下游合作,实现产业链条整体创新。通过国际创新,实现资源有效整合;三是通过服务转型,向种植者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生态农业:合作社成为主力军
目前,全国土地流转已超过4.79亿亩,占整个二轮承包面积的35.1%。截至2017年底,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193.3万家,大体每个村有3家合作社,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6.8%,参加合作社农户的收入普遍比非成员农户高出20%以上。
作为重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建设的中坚力量,农民合作社已成为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牢固纽带、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的有效载体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力量、带动农民发展产业脱贫增收的主要渠道。,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民合作社发展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带动小农生产、打赢脱贫攻坚战、绿色发展等工作中,也面临新的机遇。
农业升级:科技成就未来
56.65%,这是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这个数字意味着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土地、资本及其他所有要素的总和。我国在农业基础理论、前沿技术等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农业遥感和农业信息化不断取得新突破,有的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VR技术、机器人、农场云等这些科技含量十足的信息化元素也在农业上得到了应用。
技术的进步是发展推进农业转型的一个重要支撑。有了技术资源的辅助力量,农业才能更好地在可持续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汪洋)
盘点中国煤化工10年创新成就
过去10年,我国现代煤化工快速发展,成就斐然,技术创新和产业规模均走在世界前列。
已建成了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等一批现代煤化工示范工程,形成了一定产业规模。
煤气化屡破运行纪录
煤气化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关键核心技术,一直是煤化工技术创新的热点。其发展方向是装备大型化、原料多元化、排放近零化,目标是装置实现长周期、高效稳定运行。目前,我国已经涌现出不少大型化长周期的国际领先煤气化技术。
如华东理工大学等单位联合完成了日处理煤3000吨级超大型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已在国内累计推广11家企业,在建和运行气化炉42台。该技术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够实现单炉日处理煤3000吨级能力的水煤浆气化技术,为我国大型煤化工的高效、洁净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生产的日处理煤2000吨级航天粉煤加压气化炉创造了世界现有工业化气化装置的最长运行记录,单台气化炉连续(A级)运行记录为421天。
此外,神华宁煤集团联合中国五环工程公司等科研院所,自主开发出日耗煤2200吨干煤粉加压气化炉(神宁炉),并应用于400万吨/年煤制油项目中,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煤液化趋向高效高端
神华集团依据煤直接液化反应的产物分布特点,着力开发超清洁汽柴油以及军用柴油、高密度航空煤油、火箭煤油等特种油品的生产技术,目前已完成了煤直接液化油品的战机试飞和火箭发动机试验。
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基于对煤炭液化过程的全面分析,提出了包括温和加氢液化、费托合成和油品加工3个核心单元的煤炭分级液化工艺。该工艺解决了传统煤炭液化技术存在的操作条件苛刻、油品质量较差、过程能效偏低等问题,操作条件温和、油品化学结构丰富、节能减排效果显著。目前,该技术已通过万吨级中试验证,可形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煤炭分级液化成套技术。
上海兖矿能源科技研发有限公司开发的低温费托合成技术,已在陕西未来能源公司煤间接液化项目应用,高温费托合成技术工业试验装置也已开始建设,为生产高附加值化工产品提供了支撑。
煤制烯烃开辟新路径
煤制烯烃指以煤为原料合成甲醇后再通过甲醇制取乙烯、丙烯等烯烃的技术。煤制烯烃主要包括2种工艺路线,即甲醇制烯烃(MTO)和甲醇制丙烯(MTP),这些技术路线已经成熟并实现工业化,但我国科学家还在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
近期中科院大化所包信和院士团队基于“纳米限域催化”的新概念,创造性地构建了硅化物晶格限域的单铁中心催化剂,实现了甲烷在无氧条件下一步高效生产乙烯和芳烃等高值化学品。这是一项“即将改变世界”的新技术,又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突破。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在煤经合成气直接制烯烃浆态床技术研发方面,完成了实验室层面低甲烷高烯烃选择性的FTO催化剂验证,甲烷选择性低于5%,总烯烃选择性达80%以上,烯/烷比高达8以上,同时产物碳数呈现显著的窄区间高选择性分布。该技术即将开展中试验证。
中科院大化所开发的甲醇制丙烯(DMTP)流化床工艺耦合了甲醇转化和乙烯烷基化等反应,丙烯选择性显著提高,工艺技术和指标先进,目前已完成百吨级放大试验。该工艺技术具有原创性。
煤制芳烃进展迅速
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团队和厦门大学团队继合成气直接制烯烃之后,又在合成气直接制芳烃方面取得成功。他们利用新功能催化剂,实现了合成气一步法高选择性、高稳定性制备芳烃(SMA),芳烃选择性高达80%。
在烯烃、芳烃联产方面,中科院大化所开发了甲醇甲苯制对二甲苯联产烯烃流化床工艺(DMTA),陕西煤化工技术工程中心有限公司开发了苯和甲醇选择性烷基化制对二甲苯技术、甲苯甲醇制对二甲苯联产低碳烯烃新技术。
煤制乙醇有成本优势
根据相关规划,到2020年全国范围内将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全覆盖。除了生物燃料乙醇,煤化工领域的煤制乙醇产业同样有望受益。目前煤制乙醇相比生物质乙醇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在燃料乙醇供需缺口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煤制乙醇技术的革新有望为燃料乙醇发展开辟新的道路,未来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中科院大化所目前正在研发的4种煤制乙醇技术,分别处在工业化、工业示范、工业性中试和侧线单管放大模试阶段。其中,他们与江苏飞翔化工集团合作开发的醋酸—丙烯酯化加氢制异丙醇和乙醇技术,于2015年在凯凌(张家港)化工有限公司建成30万吨/年工业化装置,并生产出纯度达99.9%以上的乙醇和异丙醇优质产品;与延长石油集团联合开发的合成气制乙醇成套工艺技术,在延长石油建成全球首套10万吨/年合成气制乙醇工业示范项目;与江苏索普集团合作开发的醋酸加氢制乙醇技术,在江苏索普集团建成3万吨/年醋酸加氢制乙醇工业示范装置并一次开车成功;与山东联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甲醇经多相羰基化制乙酸甲酯技术,经中试验证,运行稳定性好,完成了甲醇多相羰基化新工艺开发。
低阶煤热解榨净资源
延长石油针对国内外煤炭技术利用中存在的焦油收率低、半焦转化利用难等问题,借鉴石油化工工程理念,自主研发了粉煤热解—气化一体化技术(CCSI)。CCSI在一个反应器内完成煤的热解和气化反应,热量相互耦合,实现煤炭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目前已建成万吨级工业化试验装置并实现成功运行。
上海胜帮化工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陕北乾元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低阶粉煤气固热载体双循环快速热解技术工业试验,实现了低阶粉煤的快速高效热解,为低阶煤热解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CO2综合利用成效积极
我国在二氧化碳利用方面也有不少单位正在开展相关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荷兰壳牌石油工业公司三方合作开发的甲烷二氧化碳自热重整制合成气关键技术,建成了国际首套1万标准立方米每小时级规模的甲烷二氧化碳自热重整制合成气工业侧线装置并稳定运行,实现了二氧化碳的高效资源化利用。
中科院上海高研院与上海华谊集团合作开展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技术研究,已实现了中试工艺全流程贯通和平稳运行。中科院上海高研院还开展了二氧化碳加氢直接合成液体燃料的研究,合成了一种新型双功能催化剂,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直接高选择性合成汽油烃类组分,其中汽油烃类组分的选择性最高可达81%,甲烷选择性小于1%。(李晓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