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山东省化肥和煤化工行业协会!

会员注册会员登录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帮助中心

2018年第9期

新闻分类:化肥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18-09-12

中国氮肥工业发展60周年纪念暨颁奖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由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主办的“氮肥工业发展60周年”纪念大会,于201898日在庄严神圣的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本次大会以“砥砺奋进、创新发展”为主题。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工信部副部长王江平以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国家发改委和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等领导出席大会。顾秀莲副委员长、王江平副部长,石化联合会李寿生会长等领导为大会致辞。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顾宗勤作《拼搏六十载成就辉煌,奋进新时代前景光明》主旨报告。

    砥砺奋进,创新发展!在纪念氮肥工业发展60周年大会上,对氮肥行业60年来做出突出贡献的功勋人物、领跑企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先进企业及杰出企业家和突出贡献个人进行了表彰。

我省鲁西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转型升级示范”企业;

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联盟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瑞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晋煤明水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被评为先进企业。

    杨春升被授予“功勋人物”称号;张金成、常怀春被评为“杰出企业家”;谢海素、孙华田、李孟璐、焦延滨、万连步、杨志强、 孟广银、孙洪海获“突出贡献个人奖”。

    多家优秀企业代表在发展论坛上为大家做了精彩的报告,进行经验分享。我协会会长、鲁西集团董事长作为第一家企业代表作了题为“坚持传承化肥精神,做大做强化工产业”的典型发言,坚持化肥、走出化肥,大力度实施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的发展经验和典型做法进行经验分享。

本次60周年纪念大会是氮肥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历史性的里程碑,对氮肥行业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氮肥行业应坚持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新的市场需求,走出一条坚持化肥、走出化肥、肥化并举、转型升级的新路子,不断提高产业的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继续坚持结构调整,培育现代氮肥产业的竞争新优势。继续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继续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开展农化服务的优良传统,创新农化服务方式。        (协会秘书处)


 

坚持传承化肥精神,做大做强化工产业

 

 鲁西集团在纪念氮肥工业发展60年大会上的发言(摘要)

 


第一、鲁西集团的整体情况

我们今天在这里开展中国氮肥工业60周年纪念活动,不得不提起在中国氮肥工业成长壮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主导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小氮肥企业群体。鲁西集团就是从万吨小氮肥企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综合型的大型化工企业。自1976年建厂以来,历经几代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在小氮肥精神的鼓舞下,伴随着全国氮肥工业的进步而逐渐成长,氮肥生产能力由合成氨年产1万吨到最高126万吨,尿素200万吨,从投产至今累计生产合成氨1750万吨,生产优质化肥2500万吨,为氮肥工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进入2000年后,企业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但是各种外部制约因素对我们发展化肥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西部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的化肥企业,他们有效的将资本和资源进行结合,显示出巨大的发展优势。我们从社会责任担当和企业长远发展考虑,并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广泛深入的考察论证分析认为:多年化肥生产管理积累的经验、培养的专业技术团队和管理团队,以及多年形成的优良企业文化和深入人心的小氮肥精神等,都是我们发展的优势,最终确定了“坚持化肥、走出化肥”的发展战略。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我们抢抓机遇,开始了大规模的项目建设。通过十几年不懈的努力,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煤化工产业链,盐化工产业链,煤化工、盐化工与石油化工相结合产业链,化工装备制造产业链。实现了由化肥向基础化工,由基础化工向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的跃升。2018年传统化肥产品占比降至15%以下,化工产品占比达到85%,且化工新材料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园区内拥有70余套化工装置,百余类产品,总计产量达1000万吨以上,销售收入400亿以上。

第二、发展过程中的做法与体会:

1、始终坚持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理念。

安全发展:始终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二、效益第三”的理念不动摇。决策安全、运作安全和生产安全是必须把握好的三个方面,这是事业获得持续成功的前提。决策安全出了问题杀伤力最大,决策安全最重要。运作安全方面,对外担保、质押、现金流、营销等运作失误、操作不当,都会对企业造成严重影响。生产安全出了问题马上会对员工和企业造成直接的伤害。形成了独具鲁西特色的安全文化体系和鲁西安全标准化实施规范。

绿色发展:园区建立了大气四级网格化预警系统、外排水三级防控系统,实施废水零排放、烟气超低排放。强化资源能源再利用,实现减量化、资源化、产品化。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装置,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能源消费量每年降幅在3.2%左右,取得了氮肥行业全国首张排污许可证。园区内500年历史的赵牛河贯穿其中,自然景观与化工装置和谐统一,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

循环发展:注重园区生产装置上下游产品的相互关联,互为原料,形成较为完善的“煤、盐、氟硅和化工新材料”产业链条形成了集研发设计、制造安装、化工试开车、 运行管理、总结提升于一体的项目建设模式。形成了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研发一批的具有鲁西特色的园区发展模式,进入了持续投入、不断产出的良性发展循环。

2走出了一条“一体化、集约化、园区化、智能化”的成功发展之路。

鲁西化工园区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建成完善面积7平方公里。园区形成的较为完善的“煤、盐、氟硅、化工新材料”产业链条涉及70余套装置,均有完善的水、电、汽、气供应网络相互关联,铺设管廊30余公里,管道长度10万公里,建设道路100余条,长度120公里;园区整体一体化的布局结构、公用工程、管理与运作充分体现出集约化的优势。最大程度提高了园区土地、设备、管理和人员等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亩均产值达400万元。          

园区整体运营与集团化管控相结合,实现人员、财务、原料采购、生产运行、产品销售等方面的统一协调管理与运作。根据各产品的市场情况和装置运行情况,弹性调节产出比例,保证了园区整体生产平衡和经济运行。利用节能监管一体化优势,通过园区能源数据采集与对标分析,对超限额实时报警。充分进行跨装置间梯级利用,实现能源效率最大化。

3、智慧化工园区平台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为行业提供了鲁西智慧园区方案。

随着园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做到更安全、更环保、更先进?成为集团发展的重大课题。2012年,着手智慧化工园区平台的规划和分步实施建设。累计投资超过10亿元,通过顶层设计,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实现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高度融合,打造了集环境预警、安全管控、能源管理、应急联动、智能安防、三维数字化园区、4G专网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

智慧化工园区平台通过24万点传感数据监测,视频监控平台3000多路,安全环保监管全覆盖。重要装置完全达到了生产数据自动采集和装置自动控制,保障稳定运行。实现安全、环保、能源等一体化管控,运行指挥中心对运行质量提供保障。利用电商、物流等系统与生产相融合。智慧化工园区建设为园区管理提供了信息化管理工具,同时也为山东乃至全国化工园区管理提供了最佳实践经验。

被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被命名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体系成为首批通过验收的国家级试点项目;被授予“中国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单位”称号。

4、注重培植高端装备新产业,助推园区高质量发展。

鲁西装备制造是伴随着园区的项目建设发展起来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装备制造的强大优势成为集团快速发展的支撑力量。化工新材料产业链的主导拳头产品——聚碳酸酯,是国内第一家由我们企业自己主导、自行研发设计、自行研究制造安装、自行开车运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实现了国内聚碳酸酯生产的新突破,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拥有强大的装备制造能力,具有齐全完善的国内最高级别的化工设备制造安装资质,园区全部装置的非标设备和大型设备均实现了自行设计、制作和安装。设备年制作能力达20万吨,尤其是特材设备制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同步培养锻炼了一支资质齐全、技术精湛、检测设施完善的装备制造和工程服务团队,形成了集研发设计、化工设备制造、工程安装、运行管理等为一体的工程服务新产业,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和工程服务奠定了基础。自主研发设计了粉煤加压连续气化装置,取得专利45项,在确保正常制气的基础上,每小时可掺烧大量各类高浓度有机废水,适用于所有以煤化工为主体的化工园区,有效解决了制约园区环境发展的环保瓶颈,和行业内生产企业普遍存在的废水处置问题。

5、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

积极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建立健全了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利用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聚碳酸酯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大力度进行产品结构调整,鉴定科技成果转化率100%。累计投入200亿元,建成了以聚碳酸酯、己内酰胺、尼龙6、有机硅、氟材料等为代表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

形成了从研发到设计、从装备制造到运行管理的一条龙科技人才队伍。有效开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长期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了一大批技术研发、工程设计专业团队。掌握和拥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行业影响力不断增强。

第三、新起点、新征程、新作为,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鲁西集团40年的发展历程,坚持传承“自强、进取、团结、奋斗”的小氮肥精神,实现了由化肥向化工发展的新跨越,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突破,成就了自身氮肥企业的凤凰涅槃。由地域性的小化肥,发展成为大型综合型化工企业集团。

在带领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和特点,不断进行深入思考、总结和提炼企业发展的优势和规律。团队、管理和战略作为企业发展的三大核心要素,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60年的艰苦创业,形成了以“自强、进取、团结、奋斗”为核心内容的小氮肥精神,曾经影响和激励了几代化肥人创造辉煌,也还将继续影响和激励后来人续写新的篇章。今后无论企业怎么发展壮大,永远不能放弃;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或者从事其它什么工作,永远值得传承、借鉴和发扬。


 

中美贸易战对化肥市场有何影响

 


中美贸易战,对化肥市场将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直接影响,二是间接影响。直接影响又包括两方面,一个是化肥出口本身,另一个是农业。中国主要向美国出口氮肥、磷复肥。据相关专业人士介绍,2001,中国首次以整船批量向美国出口尿素;2003年中国向美国出口尿素达38万吨,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肥料金额首次突破5000万美元。2007年度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肥料金额超过美国向中国出口的肥料金额,历史上首次出现肥料贸易逆差。2014年度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肥料金额为8.3亿美元,达到历史峰值;全年进口原产于中国的尿素103万吨、磷酸二铵28万吨、磷酸一铵14万吨、硫酸铵22万吨、尿素—硝酸铵溶液10万吨、硝酸铵6万吨以及其他肥料3万吨。

    2014年以后,中国向美国出口的肥料量逐年减少。美国页岩气革命带来的天然气价格下降,大幅降低了美国氮肥生产成本,美国氮肥旧装置复产、扩建以及新建氮肥工厂陆续投产,使得氮肥进口量开始减少。到2017年底,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肥料金额已经降到1.9亿美元;全年从中国进口尿素38万吨、磷酸二铵11万吨、尿素一硝酸铵溶液7万吨、磷酸一铵2万吨、硝酸铵2万吨以及其他肥料3万吨。进入2018年以来,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肥料继续减少。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20181-5月中国向美国出口各种肥料合计金额1411万美元,同比减少81%,美国占中国肥料出口比例已不到1%

    由于美国不再是我国化肥的一个主要出口市场,美国对我国化肥出口征收10%的关税,对我国的化肥出口影响甚微。另一个影响是农业。我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比较多,为减少从美国进口,我国增加了大豆种植面积,但大豆本身对化肥需求较少,因为有固氮菌,这方面的影响也不会太大。

    总体来看,中美贸易战对化肥市场的直接影响有限,更主要的是间接影响。中国经济本身市场容量大,有一定的内循环基础,能部分抵御贸易战的冲击。贸易战是美国挑起的,如果美国愿意缓和,坐下来好好谈,中国欢迎;如果美国硬要跟中国打贸易战,中国奉陪,在大是大非面前,中国不会拿原则做交易,即使经济有所下滑也在所不惜,中美贸易战最终走向何方,尚难预料。


 

现代煤化工正处于突破期

 


  


作为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刘中民院士认为,现代煤化工正处于突破期,将迎来新一轮技术再发展。“十一五”期间初步示范、“十二五”期间扩大示范规模的现代煤化工产业,现在正进入突破期,比如包信和院士带领团队在研究一氧化碳和甲醇耦合反应直接制芳烃,这是化学领域“圣杯”式的研究课题。可以预期,“十三五”期间现代煤化工将迎来新一轮技术再发展。

    中国石化联合会近日公布的一组煤化工数据显示:我国煤制油年产能960万吨;煤制烯烃年产能接近1000万吨;煤制乙二醇年产能680万吨;煤制油两条路线直接加氢液化和合成气间接液化都已经实现了高负荷运行。这些技术都是在中国从无到有并完成工业示范和规模化生产,我国煤化工技术可以说是‘局部领先、发展空间很大’。

    目前,煤化工单个产品就可以形成上千亿元的产值,煤制油可以达到几千亿元、煤制烯烃一两千亿元、煤制乙二醇一千亿元、煤制乙醇两三干亿元没问题,这些加起来就有万亿元之多,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刘中民院士认为,我国煤化工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清洁化利用。原料中氢含量越高则意味着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少。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氢含量最高,煤炭含氢最少,因此煤炭的清洁利用难度最大。我国国内面临巨大的环保压力,国际上又签署了《巴黎协定》,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持产业发展、减排和环境的平衡,需要在国际大格局下思考。   

    “当然,我们也不能就煤化工论煤化工。在战略层面,国家早就在煤化工领域进行了布局,现代煤化工要进一步提高效率,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通过储能和氢两个平台,实现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融合。”刘中民院士说。“我国煤化工的发展一直在争议中前行,技术的先进性最终要算经济账,要经得起市场检验。立足国情做有特色的事,最终一定能满足国家需求、解决大问题。”刘中民院士表示。

    具体到煤制油,刘中民院士认为,作为国家战略储备技术,煤制油在关键时刻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煤制油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获得国家政策补贴或者免税等支持。现在投资煤制油的企业,投入的资金数目惊人,只能以其他业务平衡这笔支出,这不利于社会资本进入带动产业加速突破创新。因此,刘中民院士希望国家从政策上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实体经济。       (陶 加)


 

大化所实现CO2加氢制芳烃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刘中民院士、朱文良研究员、倪友明副研究员研究团队利用金属氧化物/分子筛双功能催化体系,实现二氧化碳(CO2)加氢制取芳烃,且芳烃选择性达到73.9% 

    二氧化碳是一种化学惰性分子,加氢转化一般都需要在高温、高压、高氢气比例以及金属催化剂环境下进行。此前,研究团队已经实现二氧化碳向多种一碳化合物的转化,如二氧化碳加氢制取甲烷、甲醇、二甲醚、甲酸等。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发现利用金属氧化物/分子筛双功能催化体系,可以制取低碳烯烃、汽油等高附加值的多碳化合物。于是,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具有纳米尖晶石结构的ZnAlOx氧化物,混配高硅铝比的某分子筛制成的催化剂,在二氧化碳加氢转化中,实现了73.9%的芳烃选择性,甲烷选择性低至0.4% 

    芳烃作为一类重要的大宗化工品,目前主要通过石脑油催化重整等石化路线制取。相对低碳烯烃,芳烃不饱和度更高、结构更复杂,很难通过金属氧化物/分子筛双功能催化体系实现高选择性的获取。(陶 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