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山东省化肥和煤化工行业协会!

会员注册会员登录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帮助中心

2019年第11期

新闻分类:化肥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19-11-14

《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发布

  


1014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这是继1996年后,中国政府发表的第二部粮食白皮书。

  白皮书全面总结反映了我国粮食安全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重点阐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实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举措办法,并介绍了化肥、农药结构调整及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方面的贡献。

  在“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一章中,白皮书指出,中国实施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地力培肥土壤改良等综合配套技术,稳步提升了耕地质量;持续控制化肥、农药施用量,逐步消除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规划建设了一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开发了种类齐全、系列配套、性能可靠的节水灌溉技术和产品,大力普及管灌、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大水肥一体化等农艺节水推广力度,从而有效地确保了国内粮食安全。

  白皮书指出,中国全面建立了粮食科技创新体系。2018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比1996年的15.5%提高了42.8个百分点。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绿色防控等技术大面积推广,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农药、化肥利用率分别达到38.8%37.8%,病虫草害损失率大幅降低;并不断完善粮食安全保障法律法规,加快推进了《农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实施。

  在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食品法典、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等国际规则制定,并成功推动了10多项农药残留国际标准的制定。

白皮书指出,未来我国还将继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包括强化农业基础研究,全面升级节水灌溉、农机装备、农药研制、肥料开发、加工储运、循环农业等应用技术;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依靠科技手段和农艺农技应用,增加粮食供给,提升粮食品质。(郁红)


 

最高能源会:首提宜煤则煤

 


1011日,中国最高规格能源会议-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审议通过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部署今冬明春保暖保供工作。能源委员会作为中国能源决策最高机构,每年度的会议代表着政府的能源政策与能源发展的未来导向。

在总体讲了我国目前的能源成就和能源地位之后,最先还是讲到我国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和煤炭的发展。“根据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科学规划煤炭开发布局,加快输煤输电大通道建设,推动煤炭安全绿色开采和煤电清洁高效发展,有效开发利用煤层气。”

2018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59%,石油占18%,天然气占9%,核能、水力、可再生等其他能源品质共占14%。对于煤炭的定位,很明确,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有什么禀赋决定做多少事情,煤炭的利用要从粗放型开采过渡到科学规划开发和布局。

对于煤炭的利用,提了两个方向。

第一个方向,就是要推动煤电清洁高效发展,配套加快输煤输电大通道建设。以中国的资源禀赋,气电不可能会有大发展,在核电技术尚未取得突破之前,近几十年里中国仍然会以煤电为主。那些声称可再生能源在短时间内能够成为主要能源的基本都是大忽悠。

煤层气的开采利用是第二个方向,这个是为了与后面提的提升油气保障能力匹配。重提以煤为主的方向,那之前轰轰烈烈的煤改气政策自然也需要调整。

在报道的最后一段,关于民生采暖问题的内容,是能源政策导向变化最大的部分。 “能源关系民生冷暖。北方取暖季节即将到来,要切实抓好保暖保供工作,从实际出发,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做实做细天然气产储运销统筹协调,多渠道保障气源供应。对今年北方重点地区新增的“煤改气”用户,要落实好气源安排,坚持以气定改。突出做好东北三省供暖用煤保障。多措并举,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这段围绕北方保暖保供工作的要求和部署,首先,提到北方取暖,要从实际出发,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而且还强调了要做好东北三省用煤保障。而从实际出发这几个字其实也能听出政府对以前激进推进煤改气的反思与总结。(煤矿安全网)


 

化肥用量下降趋势不可逆转

 


中国用全球8%的耕地,生产了全球21%的粮食,同时消耗了全球35%的化肥,年化肥使用量居世界第一位,相当于美国、印度的总和。中国化肥的过量使用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亩均施用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二是蔬菜、果树等附加值较高的经济园艺作物过量施肥比较普遍;三是有机肥资源利用率低;四是化肥撒施、表施现象比较普遍,造成利用率低下。

    化肥的过量使用会造成土壤的酸化,使得重金属离子的活性明显提高,引发谷物被重金属污染的风险;加剧土壤面源污染,并给土壤有机质带来损害;化肥投入边际效益明显下降。学界和政府层面已经对化肥过量施用达成广泛共识,提出了化肥、农药使用量到2020年零增长的目标,但在行动层面囿于中国的小农生产和化肥流通体系,目前并没有很好的可执行方案,但围绕这一目标相关的工作一直在推进。

    一是加大了有机肥对化肥的替代力度。

    江苏、浙江、上海、广州、北京已经实行了有机肥补贴制度。值得注意的是安徽省农业农村厅9月份下发了一个有机肥推广补贴征求意见稿,对有机肥的补贴为200/吨,生物有机肥的补贴高达500/吨。作为一个经济在全国中游水平的省份,安徽过去主要采取少量招标的形式推广有机肥,而这个文件是对有机肥的全覆盖,透露的政策信号极其明显。

    二是增加大豆种植面积。

    国家出台了大豆振兴规划,大豆种植面积会持续增加,一方面提高了大豆的自给率,一方面可以培肥地力,实现减肥。

三是实行休耕、轮作。

    2018年继续实行休耕、轮作3000万亩,预计这项政策会长期坚持。

    四是试行化肥限额试点。

    近日,浙江省绍兴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联合下发《关于印发绍兴市农业投入化肥定额制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明确提出全市采取限量管理、分类指导和综合施策措施,定制全市主要作物化肥投入定额标准,探索建立实名购买、定额施用、全程可追溯体制机制。绍兴市的尝试可能为化肥的限额使用打开一扇窗户,最终是否会向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对化肥施用量进行立法值得关注。

    宏观政策决定了化肥的需求处于持续的下行通道中,而微观层面上,我们对化肥的需求也乐观不起来:一方面,农业效益较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农民投入的积极性不高,越来越倾向购买含量低、价格低的化肥产品;另一方面,随着农民的老龄化,越来越多不宜机械化的土地被弃耕。

    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化肥需求未来会有很大的下降空间,这是确保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至于需求端是断崖式下跌还是缓慢性下跌,最终取决于政策的力度。虽然化肥价格跌到了近年谷底,但供给端并没有明显的收缩,而需求端面临着下降的困境,因此目前很难说化肥价格已经见底。(余雷)


 

尿素工业用量增长迅速

 


尿素用途广泛,除了用于农业生产,工业上尿素也用在很多领域,如人造板、电厂脱销、三聚氰胺以及车用尿素。近年来,尿素在工业领域的用量呈现上升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082018年,我国尿素工业用量年均复合增长率13%,由2008年的470万吨升至2018年的1600万吨。

    人造板:随着建筑装饰和家具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人造板工业发展迅速。2005年我国人造板产量为0.53亿立方米,2010年,我国人造板企业多达1万家,人造板产量超过1.5亿立方米,占全球人造板产量的40%。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人造板行业也进入了怠速调整发展阶段,年均增长率从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年均20%以上的高速发展逐渐下降到10%以下。人造板产量从2011年的2亿立方米增长到2016年的3亿立方米,到2017年下降到2.9亿立方米,20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2018年,国际贸易摩擦不断,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涉及所有人造板产品以及家具、地板、木门等下游木制品加征关税,对中国人造板进出口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展开,人造板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步伐加快。截至2017年底,全国关闭胶合板企业近3000家,关闭、拆除或停产纤维板生产线621条,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每年0.23亿立方米;关闭、拆除或停产刨花板生产线900余条,每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0.17亿立方米。全国现有规模以上人造板企业约6400余家,同比下降15%,大中型企业数量增加,微小企业不断减少,行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

    未来几年,我国人造板产将在峰值上下波动,以创新为动力、市场为导向、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企业并购、资产重组,将成为我国人造板行业深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标志。

    三聚氰胺:三聚氰胺是尿素的下游深加工产品,广泛用于木材加工、塑料、涂料、皮革、电气、医药等行业,此外三聚氰胺还可以作阻燃剂、减水剂、甲醛清洁剂等。

    2000年以来,我国三聚氰胺过剩格局逐步显现。2005年我国共有三聚氰胺生产厂家100家,总产能65万吨/年,占世界总产能的36.2%,产量为38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3.6%2005年欧洲三聚氰胺装置开工率为95.0%,我国三聚氰胺厂家数量虽然众多,但大都规模小、技术不够先进、开工不足、产量小,缺乏竞争力,开工率仅为58.5%

    近年来,我国三聚氰胺扩产的势头迅猛,众多企业扩产和新项目上马,产能和产量持续增长。同时,由于淘汰了众多年产3000吨以下的落后间歇法装置,我国三聚氰胺厂家数量减少,装置的平均规模得到了较大提升。2008年底,我国有三聚氰胺的生产厂家80多家,产能为95万吨/年;2018年我国三聚氰胺的生产厂家25家,产能为218.2万吨/年。近年国际三聚氰胺市场发展速度比较快,产能增加迅速,基本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产量增长速度在5%左右。中国三聚氰胺生产起步比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成为全球三聚氰胺产能、产量、出口量及消费量第一大国。

    我国三聚氰胺最主要的用途是作为生产三聚氰胺一甲醛树脂(MF)的原料。2018年我国三聚氰胺55%用于人造板材(简称三聚氰胺板);22%用于油漆涂料,主要是汽车油漆;18%用于生产蜜胺泡沫塑料;5%用于高效混凝土减水剂、三聚氰胺阻燃剂、三聚氰胺纤维、织物防皱添加剂、药物中间体、纸张湿强剂、皮革鞣制剂等其他用途。

    随着三聚氰胺产能的不断增加,供过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三聚氰胺市场价格呈现出明显下滑的态势。因此,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大下游产品的开发、实现产业链的有效延伸、推进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是三聚氯胺产业的发展方向。

    车用尿素:由于国内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国内对于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尿素具有良好的去除氮氧化物的能力,因此近些年在处理汽车尾气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车用尿素是柴油机专用尾气处理还原剂,无味无毒。当废气从发动机排出后,它会与废气一起通过SCR系统,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氮和水,从而大大降低尾气污染物。在SCR系统中,车用尿素是唯一的消耗品。

    车用尿素主要从工业尿素提纯而来,标准高于工业尿素与农业尿素。车用尿素溶液浓度为31.8%33.3%,生产原料为尿素晶体和超纯水。1吨工业尿素可生产0.75吨车用尿素,按尿素含量32.5%计算,可生产2.3吨车用尿素溶液。从201310月后出厂的柴油重型车新车都安装了车用尿素尾气净化装置,以供添加车用尿素。理论上,车用尿素用量为柴油消费量的5%2018年全国柴油消费量1.6亿吨,车用尿素需求量为800万吨,工业尿素用量近400万吨。201811日起,全国机动车将全面实施国五排放标准。对机动车的污染物排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但是从我国当前产业政策来看,经济发展重心将逐渐转至高新技术产业,煤炭、钢铁、水泥等对柴油消费拉大较大的传统重工业已不在重点支持范围内,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还将缓慢下降,相关生产和运输的柴油消费也将逐渐萎缩。(沈泽)


 

肥料级氯化钾新国标发布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了“肥料级氯化钾国家标准GB/T 37918-2019”,并宣布于202031日正式实施。标准将氧化钾含量指标从55%-60%提升至57%-62%;水分含量缩减了2倍以上;首次出台钠离子、水不溶物这类“杂质”的含量限定指标。

  与现行的“农用氯化钾标准GB 6549-2011”相比,新标准直接指向影响氯化钾产品质量、品位、成本的指标,目的在于提品位、挤水分、减“杂质”,将有助于提升氯化钾的质量、肥效。

  已在201261日实施的标准将农业氯化钾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三大类。不同的是,此次新颁布的标准并未按上述等级名称进行划分,而是将氯化钾肥料分为粉末结晶状、颗粒状两大类型,对应有Ⅰ型、Ⅱ型、Ⅲ型三挡,且技术指标大幅提升。

新标准中,水分含量变化最为明显,指标成倍数缩减。农用氯化钾标准中,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的水分含量指标分别为≤2%、≤4%、≤6%。而新标准规定粉末晶体钾Ⅰ型、Ⅱ型、Ⅲ型水分含量分别为≤1%、≤2%、≤3%,颗粒钾Ⅰ型、Ⅱ型、Ⅲ型水分含量分别为≤0.3%、≤0.5%、≤1%。尤其是颗粒钾优等品水分含量不得超过0.3%,仅为原农用氯化钾标准的15%。(中国农资)


 

煤制氢拓展用途完善产业链

  


氢能是煤炭清洁利用的有效途径,在氢能快速发展的热潮中,虽然煤制氢成本较低,但也面临碳排放高、国家压减煤炭消费量等瓶颈,煤制氢要加强基础研究,消除核心技术壁垒,拓展用途完善产业链。

  氢能热潮势不可挡

  氢能具有能量密度大、燃烧热值高等优点,燃烧同等质量的氢产生的热量约为汽油的3倍、乙醇的3.9倍、焦炭的4.5倍,并且过程零污染、零碳排,是目前最干净的能源,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近年来,氢能产业在中国引发一轮热潮,各地几乎都有发展氢能产业的规划,大型国企及民企纷纷抢滩布局。今年国内17个省份的22个城市及地区也发布了与氢能相关的地方政策,各地政府陆续出台的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更是雄心勃勃。2018年初,兖矿集团开始实施氢能源产业三年行动,将氢能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制定计划探索氢能源的提纯、存储和运输技术,规划氢能源使用示范区。今年1月和3月,兖矿集团分别与法液空公司、日本东芝能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布局氢能供应及分布式热电联供产业。该集团还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共同建设石油大学—兖矿新能源学院,规划建设兖矿新能源研发创新中心。

核心技术尚未突破

氢能发展热潮涌动,那么这么多的氢气从哪儿来呢?煤气化、天然气、水电解等都可制氢,其中煤制氢最经济。尤其是合成氨、焦化企业副产的氢气成本最低,仅0.5~0.8/立方米,是目前制氢来源最广泛的技术路线,一些大型炼油企业也使用煤制氢作为氢来源的补充。

  虽然煤化工制氢成本低,但要消耗能源获得,从全生命周期来考量,煤制氢属于‘黑氢’,制氢过程产生的CO通过变换转化为CO2,碳排放较高。通过可再生能源制的氢属于“绿氢”,而煤化工企业副产的氢气是介于二者之间的“灰氢”。

  制氢环节问题不大,但氢的储存、运输、应用等成本较高,尚没有好的办法。比如金属储氢规模有限,液氢运输和管道输送氢气需要终端储存设施,这些还没有标准规范,均需要技术突破。

  我国的氢能应用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比如氢燃料电池膜、催化剂以及循环泵、空压机、电墩等核心设备尚未突破,完全依赖进口,价格十分昂贵。

  我国涉及氢能的企业多而散,核心技术缺失,创新能力不足,要冷静发展氢能。建议企业和科研单位联手创新攻关,加强基础研究,消除技术壁垒,实现技术和装备国产化,通过各环节分别突破,确保全产业链有序发展。

  拓展用途完善产业链

  煤制氢的纯度仅99.5%,而氢燃料电池要求99.999%(59)以上。拓展氢气用途,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如发展纯度为99.999999%(89)的高纯氢,既可加工芯片的原料电子级多晶硅,也可做燃料电池。据透露,他们研发的5000立方米/时高纯氢技术示范装置即将运行,氢气纯度将达99.99999%。(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