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5期
新闻分类:化肥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0-05-13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开展省级绿色工厂建设工作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国家《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和推进绿色发展的决策部署,加快我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升级,按照工信部《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要求,经研究,决定开展省级绿色工厂建设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设内容
在我省优势产业领域选择一批工作基础好、代表性强的优势骨干企业,创建一批具备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特点的绿色工厂。在此基础上逐步展开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和绿色园区的建设工作。
二、行业领域
家用电器、纺织、医药、食品、轻工、钢铁、建材、机械、汽车、化工、有色金属、电子信息、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新能源装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铜冶炼、乙烯、原油加工、合成氨、甲醇、电石、烧碱、焦化、铁合金等高耗能行业,创建企业的能耗水平原则上应达到或优于相应国家能源消耗限额标准先进值。
三、标准条件
符合《绿色工厂评价通则》(GB/T36132-2018)、工信部印发的《绿色工厂评价要求》以及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相关标准和要求。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指导。各级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要高度重视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工作,加强对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工作的支持,积极组织本地区企业按照相关要求提出建设方案。
(二)展开评价储备。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组织对申报企业进行评估确认,重点关注绿色制造标准指标的完成情况、评价报告等内容,做好绿色工厂的遴选储备。
(三)强化监督管理。列入省级绿色工厂名单的,择优推荐申报国家绿色制造名单。省级绿色工厂实行动态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省级绿色工厂的建设水平。
省级绿色工厂建设具体申请推荐工作另行通知。
(2020年 4月22日)
全球疫情大爆发,我国化肥市场走向如何
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发,打乱了国内化肥市场的正常运行,疫情对于化肥市场供求关系带来了极大影响。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的遏制,我国政府积极组织复工复产,出台扶持企业和保化肥等农资的有力政策。生产企业迅速响应,有序恢复了化肥生产、流通秩序,化肥的需求逐步增加。复工复产以及交通物流的畅通,初步保障了化肥的供应,化肥市场流动性增强。但就在国内防疫取得重大胜利后,全球疫情大爆发,给世界农业带来灾难的同时,也拖累世界化肥市场,作为依托农业发展的化肥业难免不受打击。市场需求降低,整体价格出现下滑态势,化肥贸易受阻萧条。全球疫情大爆发下的我国化肥市场走向主要与国际油价、国际粮价、化肥贸易、供求关系等四大因素关系密切。
一、能源价格(国际油价)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原油的依存度非常高,无论是工业生产、交通运营还是家庭消费等方面,每天的油料消耗量巨大。据美银美林估计,油价每下降10%,中国GDP增速将提高约0.15个百分点。国际油价出现大跌,可以带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这样可对冲国内目前的物价。
低油价也推动液化天然气价格下跌。目前多数LNG合约采取盯住石油价格的定价模式,随着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下跌,国内LNG价格整体震荡走低,煤炭也同样价格下行。
天然气是生产合成氨、氮肥、复合肥的原材料。我国气头尿素占全国尿素比例在25%左右,天然气价格上调或者下滑对于气头尿素价格影响较大。目前国内气头企业生产尿素的天然气消耗大约在每吨600~700立方米,若天然气价格上调0.2元/立方米,成本将增加150元;若天然气价格上调0.4元/立方米,成本增加300元。
煤炭价格对化肥市场影响不可忽视。全国尿素70%以上产能是以煤炭为原料。煤炭价格下降,化肥行业生产成本下降,行业利润提高:反之,煤炭价格上涨,化肥生产成本上升,企业只是微利甚至赔本经营。煤炭是构成尿素成本最主要的项目,生产一吨尿素大体消耗一吨无烟煤,煤炭价格下降价格对企业成本产生直接影响。
二、国际粮价
随着全球疫情大爆发、新冠确诊病例人数不断攀升,各国绷紧粮食安全的神经。民以食为先,国以粮为安。在这样的疫情之年,粮食自然成为各个国家关注的焦点。近期国际粮食价格有所上涨,让粮食安全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点问题。国际粮价上涨一方面可以提振农业;另一方面,各国都加大了粮食安全的担忧,疫情逼迫各国政府重视农业,加大对化肥等农资的政策支持。对于我国来说,疫情以来,国家对粮食生产和安全高度重视。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夯实农业基础,将对我国化肥市场带来积极的影响。粮价回升将带动农民投入积极性,尤其是河南、山东、江苏、湖南、湖北等大宗作物产区对农资的需求量将有所增加。
三、化肥贸易
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呈现萎缩之势。今年一季度化肥行业进出口贸易下降。我国是钾肥进口大国,也是氮肥、磷肥出口大国。从近年出口情况来看,印度、巴基斯坦及东南亚国家是我国化肥主要出口国,这些国家受到蝗灾与新冠疫情的双重打击,当地农业发展形势不乐观,相应地针对我国化肥进口预期较差,不利于化肥出口的因素将会增加,短期内贸易额及贸易量下滑在所难免。
四、供求关系
在全球疫情大爆发下,国内疫情得到有效地遏制,我国化肥企业复工复产迅速。目前,北方农需基本结束,春季肥市由旺逐步转淡,收尾阶段还有少量用肥,主要是南方早稻用肥。尿素需求将逐步转弱,化肥价格稳中有降。农业尿素需求过季,工业用尿素需求也较弱。疫情导致一些工业用尿素下游行业人手不足,延期开工以及工厂复工受到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多重影响,生产滞后,产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在保农资各种政策刺激下,化肥市场货源短缺局面缓解,国家的政策红利已释放,支撑化肥坚挺的因素不多,后期肥价挺价乏力,化肥总体价格或将出现下跌。然而,结构性机会仍然存在,如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会有不同的市场表现,由于降雨等因素存在不确定性,部分地区部分时段化肥需求可能会出现阶段性好转。
综上所述,国际油价的下滑、国际粮价上升、化肥贸易弱化、供求关系变化让国内化肥市场充满了变数,供求关系陡然在变。春耕后化肥市场需求偏弱,价格弱势,期待下一个用肥周期的到来。(韩永奇)
煤化工行业如何应对当前危机
(一)适应市场 直面挑战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和原油价格大幅下挫的影响下,现代煤化工行业近期相继跌破盈亏线,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巨大。原油价格一降再降,如果煤炭价格也能降下来,煤化工企业仍可降低源头成本,实现绝处逢生。但近一段时间以来,煤炭价格下降微乎其微。根据国家统计局4月14日公布的数据,4月上旬源于山西的无烟煤、优混、大混、普通混煤价格较3月底只下降了1.0%~2.4%,远赶不上原油的跌幅。
从企业角度讲,生存是第一位的,必须保证活下去,煤化工企业眼下应正视困难、直面市场、迎接挑战,千方百计降成本,提升自身竞争力。
一是稳字当头保安全。
坚持稳字当头,先图生存后谋发展,重点强化内部管理,突出经营创现,全方位抓好费用管控,削减不必要的非经营性开支。此外还要努力争取当地复工复产补贴、税费减免或缓交等优惠政策,通过挖潜降耗、开源节流、提质增效,消化减收减利因素。
二是抓好源头控成本。
煤电成本是现代煤化工企业成本的大头,当前应重点梳理这两大源头,转变采购模式。在煤炭采购上,应在稳定与战略客户合作的同时,探索比价采购、质优价宜的择机采购策略,小幅采购,避免压库,最大程度地降低用煤成本。此外,还要积极争取当地用电政策,与发电企业直接市场化交易,降低用电成本。
三是技术改造挖潜力。
抓好资源集约和装置优化,围绕节能降耗开展工艺优化、设备改进,对中间产品、工艺介质和水、电、汽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要梳理现有产品结构,对产品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逐一排队,对盈利产品进行必要的升级改造,扩大产能,放大优势。
四是强化营销降库存。
针对下游市场的低迷,应深入研究行业发展趋势,关注上下游变化,及时把握市场节奏,做好市场预判和应对,抢抓市场机遇,提高产品盈利水平。强化产销联动,深化市场协同,及时降低库存,实现产销平衡,实施精准服务,提高市场运作水平。
(二)调整思路 转型发展
面对新的经济形势,现代煤化工应重新审视未来发展,当前或许正是现代煤化工产业调整思路、化危为机、转型发展的契机。
首先要看到,现代煤化工的理论和价格支撑体系发生了变化。
过去十几年,我们发展现代煤化工是基于我国富煤、少油、贫气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全球化、国际高油价的预期。在此资源结构和价格体系下,现代煤化工衍生产品对比石油路线的同等产品有较强竞争力。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此次疫情将引发全球经济衰退甚至较长时间的萧条,市场消费可能趋于保守,大宗原料价格可能会长期低迷。在此情况下,我国煤化工产业应梳理思路、调整方向,跳出行业看行业,瞄准趋势早布局,从以资源为导向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
其次要厘清现代煤化工是否必须向石化路线衍生。
过去十几年,整个煤化工行业都在围绕石油替代做文章,发展的多是石化上中游产品。在当前形势下,现代煤化工有必要脱离单独产业的孤立发展,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大力推动现代煤化工与煤炭、电力、化纤、盐化工、冶金建材等产业多元融合发展,提高资源转化效率和产业竞争力。通过现代煤化工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取得多赢的发展效果。
要立足于煤炭价值的发挥和升值,立足于满足消费升级和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把控好布局、规模、环保、投资等各方面的问题,避免重走以前的弯路。同时也要注意进口产品和其他替代产品的产能释放,规避横向风险,从提高自身竞争力和经济性上保障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楚天)
“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的五个基本判断
面对“十四五”,下一个五年氢能产业会迎来怎样的发展态势?制约氢能产业发展的因素又有哪些?第一元素网联合领航智库,就“十四五”氢能产业的发展做出以下五个基本判断。
(一)氢能产业处于风口期,“十四五”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近几年来,氢能产业在中国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相比于十多年前,氢气的制备成本大幅下降,尤其是化工副产氢提纯技术的进步,让氢能产业发展具备了规模化的物质基础。
二是日韩等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快速进步,让业界看到了氢能在交通领域应用的巨大发展空间。
在低碳发展和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氢能产业在中国获得了自下而上的发展态势,即产业、地方政府和二级市场积极性非常强,这也是推动氢能产业较快发展的最大因素。尤其是地方政府的积极介入,把该产业在区域布局的竞争格局进一步确立。
但是氢能目前发展的态势,地方政府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制约因素,一方面是部分地方政府盲目布局氢能产业,对氢能源了解不足,未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另一方面,氢能在中短期内需要地方政府大量财政补贴,疫情影响下,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锐减,尤其是部分经济较差的省份,短期内不适合大规模发展氢能产业。
(二)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未来5-10年将迎来较快增速,但爆发式增长还有较多制约因素
新一轮氢能之所以迎来发展风口,一个巨大的推动力源自于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尤其是日本和韩国在乘用车市场上的表现,打开了氢能汽车产业的想象空间。
当前日本丰田、本田为主的汽车厂商,韩国现代等车企,已经将乘用车规模化生产,尤其是丰田汽车,旗下mirai燃料电池汽车市场销量总量超过了1万台,二代mirai正在推向市场,而其产能拟在两年内扩大10倍,更引发了市场的强烈关注。
未来5-10年内,燃料电池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美国、日本、中国、欧洲等区域将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重点区域,中国目前以商用车为主,主要应用在物流、公交和大巴等领域,在各地政策的支持下有望获得较快发展。
但氢能汽车能否获得爆发式增长,还有以下几个制约因素亟待突破:
一是氢成本的下降速度。目前北京及周边市场上,终端的氢气市场价格在70元/公斤,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价格在80-120元/公斤。以北京区域大巴车为例,每百公里氢能耗8公斤,即每百公里需560元,与汽柴油车相比竞争力严重不足。
二是补贴政策能否延续。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有较高的财政补贴,一般大巴车而言,行程满2万公里,获得补贴约100万元。在氢能加注环节,北京及周边地区,每公斤氢气政府补贴约30元,上述补贴未来能否继续,将直接关系到氢能源汽车的普及和运用程度。
(三)加氢站将在“十四五”期间大规模建设,国有资本将是投资加氢站的主力
氢能源汽车的发展,最重要的环节是加氢站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布局能否快速启动。截至2019年底,中国加氢站超过50座,在建10多座,规划中的加氢站数十座,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若氢能方面的政策支持强度不退坡,到“十四五”末,中国加氢站数量可能超过150座,未来的投资主体将以中石油、中石化、国家能源、等中央企业为主,民营和合营为辅。
当前一座35MP加氢站的投资成本在1800-2500万元之间,政府补贴300-500万元不等,按照当前的氢气的价格,每天约加注400辆氢燃料汽车可以实现收支平衡,但从目前车辆情况看,国内在运的加氢站几乎全部处于亏损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中石化、中石油等传统油气销售企业建设的油氢混合站,将大幅减少加氢站的运营成本。目前,为鼓励加氢站投资,部分地区采取加氢站和加油站捆绑的模式,即企业在该地投资一座加氢站,可以获批一座加油站,再以加油站盈利补贴加氢站运营。
(四)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上,未来5-10年电堆等主要零部件国产化比例将大幅提高,燃料电池整车的价格会继续下降
燃料电池汽车目前成本高企,一辆燃料电池大巴车的售价是同类型汽油车的2-3倍,价格高企的主要原因是燃料电池及其核心部件电堆价格较高,且主要依赖于国外技术。
目前,我国80%以上的电堆采用国外技术,其主要生产商国鸿氢能、潍柴动力技术均来自于加拿大巴拉德公司,国内自主研发的电堆技术正在逐步完善和成熟,未来国产化的比例将会大幅下降。
以明天氢能为代表的自主技术目前正在投入运营,该技术来自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和同济大学,被认为是电堆自主化的代表,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完善,燃料电池汽车的成本有望获得进一步下降。
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燃料电池的出货量还较小,但布局的产能已经超出需求量的几十倍。
2019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量仅为3018辆,而当前我国燃料电池的整体产能已高达15万块/年,因此,未来燃料电池产业将面临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价格也会随之大幅下降。
(五)随着氢能产业的发展,氢能的应用场景会大幅增加,未来几年,氢能在天然气等其他领域的应用将会更受重视
目前市场对氢能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交通领域,以乘用车、商用车和氢能船舶等为主,但氢能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据相关专家介绍,氢能与天然气混合燃烧未来将会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天然气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清洁能源,但近期研究发现,天然气燃烧带来巨大的氮氧化物污染,已经成为大气污染物和气候变暖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而天然气加氢燃烧,可以大幅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如在CNG汽车中加入20%的氢气,可以将氮氧化物的排放减少4倍,而在天然气管道中加入少于5%的氢气,也会大幅减少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从中长期看(2050年),由于能源转型大趋势及氢能独特的优势,氢能产业继续被看好,但近期能否获得快速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政策补贴是否会延续,或是否会进一步增加补贴,第二是产业链成本下降的速度。(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