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山东省化肥和煤化工行业协会!

会员注册会员登录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帮助中心

2023年第2期

新闻分类:化肥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3-02-15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部门部署春耕化肥保供稳价工作

 


为促进春耕期间化肥保供稳价,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务院国资委、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供销合作总社、国铁集团、农发行等13部门和单位印发通知部署春耕化肥保供稳价工作,要求各地方、有关企业和相关单位从化肥产供储销等多方面入手,综合采取措施,确保春耕期间化肥市场稳定。

通知从五个方面对春耕化肥保供稳价工作作出部署,一是稳定化肥生产和要素供应,相关企业落实好2023年最低生产计划,努力开工生产;有关方面切实保障煤炭、天然气、硫磺等生产要素供应,加强电力调度,支持化肥生产企业签订电力中长期合同。二是提高化肥流通效率,组织好化肥干线运输,满足重点化肥和粮食生产集中地区化肥铁路调运需求,优先保障供应国内的化肥及生产原料水路、公路运输畅通;创新营销服务模式,保证终端化肥销售网点货源充足,确保化肥供应不断档脱销、不误农时。三是积极稳妥做好储备和进出口调节,切实发挥国家化肥商业储备保供稳价作用,及时解决国家化肥商业储备承储企业在贷款、运输及货源等方面的困难;做好进口化肥船舶到港计划衔接,优先安排进口钾肥、硫磺海运船舶靠港;继续执行好化肥出口检验制度。四是规范化肥市场经营秩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净化市场经营环境。五是加大科学施肥知识普及力度,积极推广科学施肥技术,统筹用好有机肥资源,稳步推进化肥减量化。

通知要求,各地方、各方面要高度重视春耕化肥保供稳价工作,加大统筹协调力度、集中力量开展工作,切实保障春耕化肥供应。



山东调整优化“两高”管控政策

 


近日,山东省发改委等9部门印发《关于“两高”项目管理有关事项的补充通知》,对“两高”项目管控政策进行调整优化,进一步提升“两高”项目管理科学化、精准化水平。

《通知》优化调整了“两高”项目范围,将沥青防水材料和醋酸调出“两高”项目范围。同时,优化调整了“两高”项目替代比例。新上“两高”项目能耗替代比例统一调整为不低于1:1;耗煤项目替代比例统一调整为不低于1:1.1,非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先立后改”新上超超临界煤电项目不实行煤炭减量替代。碳排放替代比例统一调整为不低于1:1.1。产能方面,氯碱(烧碱)、化肥(合成氨、尿素)、轮胎等行业替代比例调整为不低于1:1;煤电(不含背压型热电联产和国家布局煤电项目)替代比例统一调整为不低于1:1.1;其他行业产能替代比例仍按国家和省原有规定执行。污染物排放替代比例仍按国家和省原有规定执行。

为提高审批效率,加快推动“两高”行业改造升级,《通知》优化调整了“两高”项目窗口指导制度,对不增加产能、能耗、煤耗、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的技术改造项目实行市级指导、省级报备制度,不再实行省级窗口指导制度。

《通知》同时规定,沿黄重点区域一律不得在国家和省规定的合规工业园区之外新建“两高”项目,对存量“两高”项目进行环保节能改造、安全设施改造、产品工艺优化与质量提升且不增加产能的技术改造项目,以及整合自有或其他沿黄重点区域“两高”产能在项目原厂址内实施的产能整合项目,须由项目所在地设区市充分论证项目实施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履行省级窗口指导或提级审批程序。

《通知》合理确定了“两高”行业能效改造提升标准,将国家明确的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的平均值作为山东省“两高”行业能效改造提升基准线,基准线以下的企业全部提升到基准线以上,基准线以上标杆水平以下的企业力争全部提升到标杆水平以上。(宜班)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致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的感谢信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化肥是保障粮食稳产增产的重要农资,保障化肥稳定供应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为做好2022 年化肥保供工作,贵厅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统筹协调下,充分发挥工作专班作用,建立“一对一”联系机制,及时协调解决企业要素保障、产品运输、能耗指标、供需对接等问题,积极协调完成最低生产计划任务,推进化肥保供工作,有效保障 2022 年农业生产,体现出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的高效组织能力和强烈责任担当。

山东润银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联盟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华鲁恒升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阳煤平原化工有限公司等4 家企业识大体、顾大局,千方百计稳产增产,超额完成了最低生产计划,为化肥保供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此,谨向贵厅及相关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贵厅再接再厉、善作善成,组织相关地方和企业继续做好 2023 年化肥保供工作,为保障全年粮食丰收提供有力支撑。(2023120日)


 

2025年化肥减量化行动方案发布

 


2015年开始,农业农村部组织实施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动农作物化肥用量持续下降、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各地深入推进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科学施肥理念不断强化,科学施肥技术不断创新,科学施肥措施不断落地,为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促进种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是化肥用量连续下降。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加快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应用微生物肥料等新型肥料,农用化肥施用量连续6年保持下降。2021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5191万吨(折纯)、比2015年减少13.8%

二是施肥结构更加优化。制定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氮肥定额用量,分农时分作物发布科学施肥技术意见,指导科学选肥用肥。氮磷钾施用比例由2015年的10.530.36调整到10.490.42,控磷增钾效果明显,复合化率进一步提高。

三是施肥方式不断改进。推广应用高效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配方肥占三大粮食作物施肥总量60%以上,盲目施肥和过量施肥现象得到基本遏制。

四是化肥利用率明显提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推广一批科学施肥模式,2021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比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

五是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强化有机肥、微生物肥等新型肥料登记管理,将大量元素水溶肥料等7类肥料由登记改为备案,开展肥料质量监督抽查,加强肥料标准体系建设,引导肥料产业转型升级。

“十四五时期是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突破,对化肥减量增效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是稳粮保供任务更重。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推进投入品减量化,既要将不合理的化肥用量减下来,也不能以牺牲产量为代价,减量化工作面临新挑战。

二是绿色发展要求更高。促进资源利用集约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发展方式绿色化,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力推进化肥减量化是必然要求。

三是科学施肥需求更迫切。我国农作物亩均化肥用量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经营主体施肥不均衡还较为突出。化肥品种相对单一、氮肥磷肥不合理使用、中微量元素缺乏的问题尚未解决。有机肥资源还田率偏低。

面对这些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加大工作力度,采取综合措施,扎实推进化肥减量化工作。为加快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农业农村部制定了《到2025年化肥减量化行动方案》。

确定的目标任务是:

    建立健全以高产、优质、经济、环保为导向的现代科学施肥技术体系,完善肥效监测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公益性与市场化融合互补的“一主多元”科学施肥推广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完备的化肥减量化法规政策、制度标准和工作机制,着力实现“一减三提”。

——进一步减少农用化肥施用总量。到2025年,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等养分结构更加合理,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实现稳中有降。

——进一步提高有机肥资源还田量。大力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有机肥资源得到有效合理还田利用,到2025年有机肥施用面积占比增加5个百分点以上。

——进一步提高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持续推进农户调查、田间试验、制定配方等基础性工作,到2025年全国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

——进一步提高化肥利用率。推广施肥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机具,全面提升科学施肥水平,到2025年全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3%

采取的技术路径主要有:

一是,精准施肥减量增效。夯实施肥情况调查、营养诊断、田间试验等测土配方施肥基础,精准制定发布肥料配方信息,提高配方肥、专用肥施用比例,减少不合理养分投入。

二是,调优结构减量增效。加大绿色技术和投入品的研发推广力度,优化氮、磷、钾配比,调整养分形态配合,促进高效吸收。针对性补施中量和微量元素,减轻缺素症状。引导肥料产品优化升级,大力推广新型功能性、增效肥料。

三是,改进方式减量增效。改进传统的表施、撒施、大水冲施等施肥方式,研发先进适用的施肥设备,推广应用种肥同播机、侧深施肥机等高效施肥机械,配套缓控释肥料和专用肥料,转变传统施肥方式,减少化肥用量。

四是,多元替代减量增效。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推进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生物固氮等多元替代化肥方式,推动有机无机结合。通过耕层调控、微生物活化等技术,激发土壤养分有效性,替代化肥投入。

五是,科学监管减量增效。健全覆盖肥料生产、使用、监管全链条的制度标准体系,建立健全主要农作物氮肥施用定额,推行施肥定额制、台账制管理,分区域、分作物、分农时制定科学施肥指导意见,引导农民把施肥量控制在合理区间。


 


山东印发贯彻落实双碳工作措施

 


近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的若干措施》,对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提出明确要求,并提出可行路径。

《措施》提出,到2025年,山东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4.5%等;到2030年,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在2025年基础上大幅下降等;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等。

《措施》从12个方面详细部署了工作规划。

在深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方面,《措施》提出,一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为牵引,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推动传统支柱产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推动重点园区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全面推广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建设一批绿色园区、绿色工厂,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等。二要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新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严格落实产能、煤耗、能耗、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的等减量替代要求;未纳入国家有关领域产业规划的,一律不得新建改扩建炼油和新建乙烯、对二甲苯、煤制烯烃项目;建立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清单管理制度,建立过剩产能预警分析机制,强化重点行业发展窗口指导。三要发展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制定完善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培育一批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并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刘冰逸)


 


鲁西集团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中试装置开车

 


1月16日,鲁西集团5000/年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中试项目装置引入原料气,顺利产出合格粗甲醇产品,装置一次开车成功。这标志着中国中化战略性产业化项目(GREAT10)“二氧化碳高效加氢制甲醇”初步达成目标。

该项目是20229月中国中化正式确立GREAT10后,首个达成中试的项目。项目由鲁西集团与西南院共同研发,采用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专用催化剂,二氧化碳转化率和甲醇选择性达到同类技术先进水平。依托该项技术成果,可开展技术许可、专有设备与催化剂供货、工程设计、EPC等工程技术服务,打造中国中化技术成果内部产业化示范。

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具有显著的减碳效应,有助于缓解鲁西集团面临的碳减排压力,巩固煤化工副产二氧化碳-甲醇-烯烃-新材料/精细化学品低碳产业链,提高鲁西产业链一体化水平,达成“双碳”减排目标。(鲁西集团信息)



膜法捕集烟气CO2技术通过验收

 


2022年12月29日,由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天津大学等完成的膜分离法捕集烟气二氧化碳(CO2)技术工业试验项目通过了中国石化科技部组织的科研项目验收。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达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目是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膜法捕集二氧化碳技术及工业示范中的课题配套项目。该项目开发了新型膜材料,设计并建成了一套30标准立方米/时膜分离法烟道气捕集二氧化碳中试装置。利用中试研究成果,依靠自主开发技术,他们设计并建成了5万标准立方米/日膜分离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示范装置,开展了示范装置的连续运行考察。经第三方检测机构和业内专家测评,示范装置产品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96%以上,二氧化碳捕集率达81%。

燃煤电厂烟道气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存在组成复杂、二氧化碳浓度低、常压下捕集难度大等问题。有机胺法是当前电厂烟道气碳捕集应用的成熟技术,但存在运行过程能耗高、设备腐蚀严重、胺液降解速度快等缺点,制约了其大规模应用。膜分离法作为非相变分离方法,具有工艺简单、设备投资小、能耗低、操作灵活、占地面积小等特点,在烟道气捕集二氧化碳中应用前景广阔。(陈斌 周志斌)


 

煤基固废利用有新途

 


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与中石化宁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千吨级煤气化渣铝硅分质制备高模数水玻璃多联产技术,通过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由清华大学费维扬院士担任主任的评价委员会一致认为,项目总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专家表示,该技术可综合解决煤气化渣现有利用技术综合利用率低、产品性能不稳定等问题,支撑破解煤气化过程固废处置的难题,有望成为替代性创新技术,对于支撑大型煤化工基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该项目负责人、中科院过程所李会泉研究员介绍,煤气化渣年排放量超5000万吨,存在毒害组分和杂质含量高、反应活性低、综合利用难等利用难题,西北大型能源基地综合利用率不到10%,全国累计堆存数亿吨,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气复合污染,其大规模高值利用是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中科院过程所绿色过程与循环经济技术团队基于多年煤基固废高质利用研究积累,于2016年开展煤气化渣规模化高质利用技术创新研究工作,在气化渣机械化学协同活化耦合除杂、活化液脱铁解毒制备聚合氯化铝(PAC)、稀碱体系寡聚体结构调控制备高模数水玻璃等方面获得突破。

随后,中科院过程所联合中石化宁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了千吨级中试试验,制备出高模数低杂质水玻璃产品,实现了大宗化工品高模数水玻璃的全湿法绿色低碳制备,气化渣综合利用率高于95%,二氧化碳减排50%以上。

项目团队还编制形成了2000吨/年气化炉气化粗渣(湿基计)规模化高值利用工程应用解决方案,可支撑20万吨/年气化粗渣规模化高值利用工程示范建设。截至目前,该项目成果获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参编并发布团体标准2项。(百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