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山东省化肥和煤化工行业协会!

会员注册会员登录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帮助中心

2024年第3期

新闻分类:化肥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4-03-13

2024年全行业稳中求进的主要工作

 


2月26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系统2024年工作动员大会在京召开。石化联合会会长李寿生在会上发表讲话,就2024年全行业稳中求进的主要工作做出部署。今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力以赴做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全力提升行业高质量供给能力

我们要充分发挥国内石化行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的优势,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新型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低碳消费转型以及下游产业需求,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刚需市场、开拓高端市场、优化配套市场、储备未来市场。

一是巩固刚需市场。油品、化肥、农药、合成材料等主要产品的刚性需求将长期存在。化肥行业大力发展复合高效、长效缓释和环境友好的新型肥料,加快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农药品种创制和产业化。氯碱、纯碱、合成橡胶、轮胎等产品的基础市场,必须进一步巩固提升。牢牢抓住数字化转型契机,提升传统石化行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传统行业竞争力。

二是开拓高端市场。要选择一批需求量大、应用面广、有较好技术基础的重点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学品等产品,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深化产学研用合作,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在化工新材料、电子化学品、含氟精细化学品、催化剂、助剂、高分子精细化学品等领域实现一批短板产品的产业化突破,为化工高端品种产业化、安全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三是优化配套市场。要紧紧抓住当前宏观经济大力支持的新能源与清洁能源产业、农业、高端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科技与健康产业等重点方向,全力开发一批面向产业配套、高特性、高质量、绿色环保的创新化学品,全力开发一批面向终端市场、面向营养健康、面向改善民生的新型消费化学品,全力开发一批具有新型用途、新型市场的特种化学品。

四是储备未来市场。要面向世界化学工业的未来,提前规划并部署一批有关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新能源科学以及环境科学的未来课题,提前规划、提前组织、提前储备,成为引领世界化学工业未来的先行力量,开创超出我们想象的丰富多样的化学工业的新未来。

(二)加快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我们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找准源头性技术创新领域,集中力量抢占一批制高点技术。

一是强化行业创新引领。重点在高端聚烯烃材料、聚氨酯新材料、特种尼龙工程塑料、热塑性弹性体材料、有机氟硅材料、特种橡胶材料、功能膜材料等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取得新突破;重点开发一批电子化学品、高性能催化剂、特种添加剂、胶黏剂、表面活性剂、高纯试剂、高性能涂料、染料、绿色高效农药。

二是搭建行业创新平台。行业要适应创新平台建设新趋势,积极推动创新平台组织创新,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产学研用创新平台,为突破行业发展关键技术和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新鲜土壤,形成对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有力支撑。

三是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和人才。要聚焦传统产业升级需求,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行业龙头企业成长为带动产业升级的科技领军企业。要瞄准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前瞻性培育和引入一批战略性、关键性科技领军企业和领军人才。

(三)扎实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目前,全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尖锐矛盾。2023年,主要炼厂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9.18亿吨,而我国原油产量仅2亿吨,进口原油5.6亿吨,整个原油加工量7.4亿吨,产能过剩近2亿吨左右;甲醇总产量超过1亿吨,又进口了1219.29万吨,而国内甲醇总消费量只有8629.60万吨,产能过剩矛盾与日俱增;聚氯乙烯总产能达2642万吨,再加上36.22万吨的进口,总量达到2700万吨,而消费总量只有1967.64万吨,目前仍处于产能增速大于需求增速的局面;对二甲苯(PX)总产能已达3494万吨,20182022年产能增长率达26.19%2023年国内PX产能又处于一个新的高峰期,预计到2025年国内PX产能将达到4500万吨,产能满足率将超过150%,产能过剩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就连过去一直短缺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乙烯,也已经拉响了产能过剩的警报。可以这样讲,全行业目前除少数高端产品外,绝大多数基础化工原材料和中低端产品,都处于产能过剩或严重过剩的状态,但高端产品、尖端技术我们又严重短缺,供需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化解存量资产过剩的矛盾和引导增量资产合理投向的工作,这是全行业必须认真面对和迅速改进的紧迫工作。

(四)努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最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具有战略性、原创性和颠覆性等特征。新质生产力是面向未来竞争的优势生产力,我们行业必须加快培育,不断壮大。

(五)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围绕绿色低碳发展,落实好《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进一步完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加快碳排放核算、碳足迹、减碳技术等以及绿色制造和绿色评价标准研制。围绕支撑新型工业化发展,抓好《化工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落实,加快研制一批化工新材料、智能装备、数据模型、能耗限额、取水定额、有害物质限量等标准。进一步推动全行业智能工厂和智慧园区建设。

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防控系统性安全风险为重点,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快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和高效智能管理体系,深入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加强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精准治理,着力解决基础性、源头性、瓶颈性问题,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防止“木桶效应”。(李寿生)


 


 2023年全国氮肥生产和市场运营情况

 


一是产量明显增长。2023年全国合成氨产量6765.4万吨,同比增长9.4%,氮肥产量4486.7万吨,同比增长8.6%,尿素产量6291.5万吨,数量同比增长9.2%。二是出口明显增加。据海关统计,2023年我国氮肥出口665.4万吨纯氮,同比增长31.9%2023年我国尿素出口425.1万吨,同比增长50.2%。三是消费明显增长。据氮肥协会测算,2023年全国氮肥表观消费量3841.2万吨纯氮,同比增长5.6%,尿素表观消费量5866.8万吨,同比增长7.1%

与此同时,2023年人造板行业摆脱新冠疫情的负面影响,生产较2022年有所恢复,电力行业、火电机组、脱硝装置等加快推进,非农领域尿素消费也有小幅增长。

全球氮肥供应方面,2024年全球尿素产量预计达到1.9亿吨,同比增长3.6%。需求方面,2024年全球农业消费量预计将增长2%1.097亿吨。

国内春季氮肥供应方面,预计2024年新增合成氨产能280万吨/年,新增尿素产能469万吨,其中上半年投产的合成氨220万吨、尿素335万。202310月至20245月,全国尿素累计产量预计可以达到4392万吨,同比增长433万吨。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今年要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预计2024年春耕期间,农用化肥需求量2175万吨纯养分,与2023年基本持平。其中农业氮肥需求量937万吨纯氮,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8万吨。(中国氮肥工业协会)


 


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提质增效



数字化、智能化是新型工业化最鲜明的特征,也是体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全面普及数字化转型升级将有力促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提质增效,提高科技在产值的贡献,加快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研发应用,实现经济倍增和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

一是明确“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目标。到“十四五”末,我国主要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完成数字化转型,企业充分实现生产经营的数据采集、存储、传输与应用,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得到大规模应用,部分行业重点企业探索实现大模型的垂直应用。到“十五五”末,数据在大中小企业中自由流动,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贯通,实现研发数字化、生产数字化、仓储物流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实现普遍应用。

二是开展传统产业数字化技术改造。一方面,促进传统产品向下一代智能产品转变,传统制造业产品通过融合人工智能技术,衍生出具备记忆、交互、学习、预测等功能的新产品,具备更好地理解客户需求、更好地反馈客户体验、更好地开展多方位交互、更好地提高产品的价值等四个典型特征。另一方面,鼓励传统产业应用国产化机器人、数控机床和成套智能生产线,开展生产过程和运营管理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三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新智能制造场景建设。在未来35年,人工智能制造场景将是智能工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管理技术的深度融合,开展生产制造数据的实时检测,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特征分析,搭建数据驱动的研发制造、智能在线实时检测、智能仓储与精准配送、智能设备管理与运用、智能能源监测与优化等新智能制造场景。

四是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优先围绕质量控制开展数字化建设,将中小企业的数据采集、存储和传输作为公共产品纳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好数据运用基础。围绕中小企业实际需求,形成基于共性技术产品和个性技术产品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特色化细分行业的专业服务。重视知识的数字化,运用数字化方法将传统的经验知识进行沉淀积累。

五是“织链成网”在面上开展产业集群的智能制造。立足于工业园区、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通过统一系统化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体系建设,根据核心产业的需求,形成特色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健全完善的产业链级或细分行业级的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共享制造、协同制造的新模式,集群内部数据自由流动、合作开放、治理安全高效。(朱明皓)


 


氢能是否能够担当经济增长的大任

 


氢能可以破解可持续增长的困局

氢能有体量大,产业链长和清洁环保的特点,而且无论是在氢能的应用和可再生氢的来源上都已经具备产业化条件,因此,欧洲、美国、韩国、日本以及中东国家都纷纷将氢能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而可再生能源和氢能的制造业属性对中国来说则是更大的机遇。

1)大规模

目前,全球用于工业原料的氢气大约9400万吨/年,实际上,这些氢气主要也是来自化石能源,现阶段化工减排迫使一些企业对醇类产品和合成氨实施绿氢替代,光伏和风电的稳定则需要更多的氢作为长时储能来平抑波动。

国际氢能理事会(Hydrogen Council)预计,到2050年,氢能在全球能源中的比重有望达到18%,氢能产业链将创造3000万个工作岗位,创造2.5万亿美元产值,减少6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按照国际能源署的预测,到2050年,氢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占比将达到约10%,到2060年,占比将达到约15%。另有专家预测,当氢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占比达到15%时,氢能与电力协同互补,将共同成为我国终端能源体系的消费主体,并带动形成10万亿级的新兴产业[2]

2023年5月,国际氢能理事会(Hydrogen Council)和麦肯锡公司联合发布《氢能洞察2023Hydrogen Insights 2023)》,报告指出,全球氢能经济仍然强劲增长,发展势头继续加速,但投资决策滞后,只有10%的投资通过了最终投资决策(FID)。报告跟踪了全球1040个项目,指出到2030年的氢能直接投资额已达到3200亿美元,其中,大约一半的项目专注于氢能的大规模工业应用;约有20%与交通运输有关,在这一领域,目前全球有1000多座加氢站在运行;已公布的电解槽项目总容量达230GW

2)产业带动性

氢能产业链包括氢气的制取、储运、加注和应用,而且涉及电化学、机械学、材料学、流体力学、膜工艺、空气动力学等多种学科,产业链长,工艺复杂,对传统工业和新型材料学都具有巨大的带动性。国内外工业企业和能源企业纷纷布局氢能领域。

为了得到更加便宜和清洁的氢气,并降低氢能运行中的成本,氢能在制备、储运、加注和应用上寻求各种路径,这一过程将大大推进基础技术的创新,并可能产生颠覆性技术。

3)清洁能源

在过去50多年的时间,氢能产业都在验证燃料电池的性能,各国示范最大的瓶颈是氢气供应和储运的问题;而在过去几年特别是2023年,绿氢作为可再生能源消纳的解决方案得到确认,氢气的储运方案如高压储氢、纯氢管道、天然气掺氢、固态储氢、液氢、化合物储氢以及站内制氢多种方案被验证或布局,为氢能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准备了能力和条件。

从目前全球可再生能源资源的成本来看,恰恰是那些地下蕴藏着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地方,他们拥有更好的光照和风力条件。中东地区的光伏电价已经达到0.1/kWh;在中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也是今天光伏、风电效率最高的地区,新疆、内蒙、银川局部地区的风光电价也到了0.2/kWh

永续能源的成本差异与氢能贸易

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但富氢地区与氢气需求量大的地区也存在严重的错位,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氢能价格差为贸易留出了发展空间。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氢能应用条件比较好,需要输入氢能;另一方面,能源的属性正在变为制造业,而中国不仅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而且在氢能制造与储运方面也将发挥“中国制造”的优势,有机会从能源进口国过渡到能源出口国。

2023年1-10月份中国65个绿氢项目中,内蒙占了33个,山西6个、甘肃占了5个,新疆地区4个,东北地区7个。内蒙最大的优势在于良好的风光资源和运输半径,一条从乌兰察布到北京燕山石化的管道规划将成为中国产氢集中地与用氢集中地的通道。(郑贤玲)


 


中国石化氢能产业最新进展

 


2023年末,中国石化发布的《中国氢能产业展望报告》中指出,我国氢能消费规模将从2022年的3500万吨增至2060年近8600万吨,产业规模将从2022年的4600亿元增至4.6万亿元。面对万亿级氢能市场,中石化全面布局氢能业务,并在制氢、储运、加氢等环节取得优异成绩。

自研制氢装备成功开车,绿氢项目全面建成投产

PEM电解水制氢技术是与可再生能源耦合较好的制氢技术,能适应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波动性。202212月,中国石化国产化兆瓦级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装置在燕山石化成功开车,并于当日实现全流程贯通。这是中国石化首套开车运行的兆瓦级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装置,由中国石化石科院和燕山石化共同开发、建设。20238月,石化机械氢能装备分公司首套自主研制的PEM制氢装置成功产氢。

2023年830日,我国规模最大的光伏发电直接制绿氢项目——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全面建成投产。该项目电解水制氢能力2万吨/年,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8.5万吨。

此外,中国石化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风光融合绿氢示范项目于20232月正式开工。该项目项目总投资约57亿元,年制绿氢3万吨、绿氧24万吨,就近用于中天合创鄂尔多斯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降碳减碳。

2024年1月,中石化乌兰察布10万吨/年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制氢厂部分)获备案。该项目依托乌兰察布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生产绿氢,计划年供氢能力达到50万吨,其中一期工程年产绿氢10万吨。

西氢东送,1132公里跨省区纯氢输送管道

2023年4月,中国石化宣布“西氢东送”输氢管道示范工程已被纳入《石油天然气“全国一张网”建设实施方案》。“西氢东送”起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是我国首条跨省区、大规模、长距离的纯氢输送管道。202312月,中石化乌兰察布10万吨/年风光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所产绿氢将通过约1132公里长输管道送至燕山石化、天津石化、石家庄炼化。输氢管道建成后,输送绿氢替代京津冀地区现有的化石能源制氢及交通用氢,大力缓解我国绿氢供需错配的问题。

条件得天独厚,建成超110座加氢站

中石化3万多个加油站网络资源为公司加氢站建设赋予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截至2023年末,中石化累计建成超110座加氢站,基本覆盖“3+2”氢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中主要城市及重要地区,氢气加注量连续3年增长率超过100%,成为全球建设和运营加氢站最多的企业。

2023年2月,我国首个甲醇制氢加氢一体站正式投用!该站由中石化燃料油公司大连盛港油气氢电服“五位一体”综合加能站升级而来,相比加氢站传统用氢方式成本可降低20%以上。

2023年11月,中国石化在香港新界凹头首座公众加氢站建设启动。该加氢站将以氢能跨境运输、站内制氢、光伏绿电制氢等三种方式保障氢气供应。(亚化咨询 氢能技术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