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7期
新闻分类:化肥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4-07-12
氮肥和甲醇行业创新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新的历史坐标上,氮肥、甲醇行业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以双碳目标为方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持续推进氮肥、甲醇行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工作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从严从紧控制氮肥、甲醇产能。近几年,合成氨、尿素、甲醇产能持续增加,合成氨产能已接近2015年的历史最高水平,尿素产能也恢复至接近2018年的水平,甲醇产能更是一路攀升。预计今年仍将有280万吨、450万吨和870万吨合成氨、尿素、甲醇装置计划投产。产能的持续增加将对市场、环境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也不利于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增大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压力。合成氨行业应落实今年5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部门联合发布的《合成氨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要求,新建和改扩建项目须达到能效标杆水平和环保绩效A级水平,主要用能设备须达到能效先进水平。坚决停建不符合产业规划、产能置换、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污染物排放区域削减要求的合成氨项目。甲醇行业应落实去年7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提出“从严从紧控制现代煤化工产能规模和新增煤炭消费量”、“鼓励通过上大压小、煤炭用量置换等方式实施新建项目,避免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建设”。企业层面,各企业应充分全面考虑资源、环境、市场等因素,理性、全面评价项目竞争力,合理规划新建装置。
二是继续推进行业技术创新和装备改造升级。加强科技创新,提升行业技术水平,是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氮肥、甲醇行业应重点加强清洁高效煤气化、气体净化、催化剂以及大型合成工艺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环保水平和本质安全水平。例如,高效催化剂应用、余热余压利用、富余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生产增效肥、粉煤灰生产建材、利用可再生能源生产绿色合成氨和甲醇等,降低生产能耗和排放。设备是技术的载体,全行业要落实《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文件要求,对于能效水平低下、载荷较小的设备进行逐渐淘汰,升级为高效节能型换热设备、驱动设备、高效节能的造粒机、干燥机、高效甲醇精馏设备等。另外,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通过合作研发、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紧跟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步伐,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氮肥、甲醇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三是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化工行业作为高风险行业,安全生产尤为重要。近几年,行业内发生的安全事故一次次为我们敲响警钟,提醒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警惕,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首先,全行业必须深刻反思并汲取事故教训,将安全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安全生产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其次,要加强设施设备和高风险环节的安全管理,建立定期检查和维护制度,并配备相关专业人员,确保设施设备的正常稳定运行,及时发现并处理风险隐患,利用信息化、智能化等现代技术手段,实现生产全过程的风险管控和预警。此外,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要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同时加强监督和考核,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奖惩机制,对于在安全生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员要给予表彰和奖励。总之,筑牢安全生产防线是全行业共同的责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确保氮肥、甲醇行业安全稳定发展。
四是推进标准化建设工作。在我国的标准体系中,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推进氮肥、甲醇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工作中,应充分发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各自优势,形成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标准体系,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生产和管理行为,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今明两年,协会要重点组织完成国标《取水定额第8部分合成氨》、《黄河流域强制性用水定额》合成氨和尿素部分、行标《石化和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与评估》和团标《合腐植酸尿素》、《增效碳酸氢铵》等多项标准修订和编制。其中,《取水定额 第8部分 合成氨》要求今年年底发布,修订后的标准指标将由原来的三级改为通用值和先进值两级要求,强制性国标《黄河流域强制性用水定额》合成氨和尿素部分今年年底前完成立项,明年底前发布,在此希望各企业,尤其是黄河流域氮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生产实践和企业实际,积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 顾宗勤)
山东加快推进危化品安全生产“三化”
近日,山东省应急管理厅印发《山东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简称《行动方案》),加快推进全省化工和危险化学品企业本质安全化进程,以机械化生产替换人工作业,以自动化控制减少人为操作,以智能化装备建设无人工厂。
根据《行动方案》,山东将加快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科技进步,加快实施化工和危险化学品企业“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简称“三化”)安全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减少现场操作人员,直至实现现场无人操作,消除人员在危险环境中暴露和人为误操作带来的安全风险,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从根本上有效防范和遏制事故发生。2026年年底前,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高危工艺装置完成全流程自动化控制改造,具有爆炸风险化工装置及设施的人员损伤范围内实现无人操作,具有甲乙类火灾危险性、中毒窒息危险性等并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高危作业场所实现无人操作,构成重大危险源的罐区和仓库、输送危险化学品的管廊等重点装置设施基本实现智能无人巡检。
《行动方案》提出五项主要任务。一是全面完成18种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自动化控制改造,包括光气及光气化工艺、电解工艺(氯碱)、氯化工艺、硝化工艺等。2024年年底前,硝化、氯化、氟化、重氮化、过氧化等5种工艺完成全流程自动化控制改造;2025年年底前,其他13种工艺完成全流程自动化控制改造。
二是全面完成22个典型的化工过程操作单元“三化”改造,包括粉碎、筛分、混合、固液气物料输送等。2025年6月底前,涉及危险化学品的操作单元完成“三化”改造;2026年6月底前,其他操作单元完成“三化”改造。
三是加快推进具有爆炸风险的化工装置及设施无人操作,包括具有爆炸风险化工装置及设施,以及物料具有甲乙类火灾危险性、中毒窒息危险性等并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高危作业场所。2024年年底前,具有爆炸风险化工装置及设施的人员损伤范围内实现无人操作;2025年年底前,涉及的物料具有甲乙类火灾危险性、中毒窒息危险性等并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高危作业场所实现无人操作。
四是积极采用智能巡检系统替代人工巡检。涉及具有甲乙类火灾危险性、爆炸危险性、中毒窒息危险性并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高危场所的,企业应加快推广应用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并采用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在线检测监控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装备,以智能巡检方式替代人工巡检作业,最大限度减少现场巡检人员。2024年年底前,完成典型企业的重大危险源单元智能巡检系统试点应用,并拓展应用场景;2026年年底前,构成重大危险源的罐区和仓库、输送危险化学品的管廊等重点装置设施基本完成智能巡检系统应用工作。
五是推广应用安全生产先进适用技术装备。企业要持续开展缓和反应温度、反应压力等弱化反应条件的技术改造,积极采用全密闭连续自动生产装置替代开放或半封闭式间歇生产装置,加快推动气体泄漏微量快速检测、微通道反应器、管式反应器、自动灌装等先进技术装备应用,不断提高本质安全水平。2024年年底前,硝化工艺全部应用微通道、管式反应器等先进技术装备;2025年年底前,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工艺危险度3级及以上的其他危险化工工艺全部应用微通道、管式反应器等新装备、新技术。 (耿明月)
绿色工厂和零碳工厂的区别和联系
2015年,我国正式提出创建绿色工厂,明确要求“建设绿色工厂,实现工厂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
2021年,《“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指出,在“十四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完善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的评价标准体系,鼓励制定高于现行标准的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同时,将加快绿色低碳的研制,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增强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截至2022年,中国拥有绿色工厂662家,989种绿色设计产品,52个绿色工业园区,107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而零碳工厂却较少。绿色工厂是“零碳工厂”的前提,而“零碳工厂”则是绿色工厂更具体、更细致的体现。随着全球加速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趋势,低碳、零碳化成为工厂发展的重要目标,许多行业和企业基于绿色工厂的建设开始布局“零碳工厂”。
“绿色工厂”的定义
绿色工厂是指实现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制造业生产单元。作为绿色制造的实施主体,绿色工厂是绿色制造体系的核心支撑单元,它侧重于生产过程的绿色化,旨在推动工厂的可持续发展。
在绿色工厂的建设与改造过程中,采用绿色建筑技术是关键。通过合理布局厂区内能量流、物质流路径,预留可再生能源应用场所和设计负荷,绿色工厂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推广绿色设计和绿色采购,开发生产绿色产品,也是绿色工厂的重要任务。
为了实现绿色生产,绿色工厂采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淘汰落后设备,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此外,建立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机制,推动用能结构优化,也是绿色工厂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措施。
从原材料进厂到产品回收处理的全过程中,绿色工厂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消耗,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原材料,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通过这一系列举措,绿色工厂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经济效益,也为推动整个制造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零碳工厂”的定义
零碳工厂是指通过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实施技术性节能减排措施,实现工厂综合碳排放表现为零的目标。这意味着该工厂不仅所使用的能源全部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而且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所有碳排放都得到了有效的消除。这种工厂通过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实现了对环境的零污染,体现了企业在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方面的最高追求。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工业领域的碳排放问题日益突出。作为全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中国工业领域的碳排放占比接近70%,成为减碳攻坚战中的关键领域。而工厂作为工业领域的基本单元,其低碳转型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建设“零碳工厂”,企业能够积极响应国家的“能耗双控”政策,同时应对国外日益严格的绿色贸易壁垒,实现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双赢。
因此,在当前国内外环保政策日益严格的背景下,建设“零碳工厂”已成为工业企业必要的战略选择。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更能为推动工业领域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企业认证“绿色工厂”趋势与益处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保问题的日益关注,绿色工厂认证已成为企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趋势的背后,是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压力,包括稀有资源的逐渐枯竭、空气和水质量的下降,以及绿化面积的减少等诸多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环保政策,旨在推动企业走上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绿色工厂认证作为国家高度重视的环保政策之一,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对于新增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重大节能、节水、清洁生产和基础工艺绿色化改造的示范项目,国家按照节能降耗效果和投资规模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最高可达1000万元。此外,对于成功创建为绿色示范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的企业,国家还一次性给予200万元的奖励。这些政策不仅为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更激发了企业积极参与绿色工厂建设的热情。
企业认证绿色工厂带来的益处是多方面的。
首先,认证绿色工厂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随着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日益青睐,拥有绿色工厂认证的企业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和认可,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其次,绿色工厂认证有助于企业降低运营成本。通过实施节能、节水、清洁生产等措施,企业能够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降低生产成本。同时,绿色工厂认证还能帮助企业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降低成本。
此外,绿色工厂认证还有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推动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发展,企业能够在长期内保持竞争优势,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企业建立“零碳工厂”的意义
企业构建零碳工厂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趋势,更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国家“双碳”目标的推进,零碳工厂的建设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新高地。
零碳工厂的建设意味着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了碳排放的几乎零化,这不仅体现了企业对环保的深刻认识,更展现了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决心。在未来市场竞争中,拥有零碳竞争力的企业产品将更具吸引力,能够获得更多的绿色溢价,从而扩宽市场竞争的“护城河”。
零碳工厂的形象好,既符合国家双碳战略,又符合产业环保理念,因此备受社会各界、主管部门和投资方的关注。这种关注度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还有助于企业在持续升温的ESG评级中占据优势地位。ESG评级作为评估企业非财务绩效的重要指标,对于企业的声誉和融资能力具有重要影响。零碳工厂的建设将有助于提高企业在ESG评级中的得分,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合作伙伴。
此外,零碳工厂还能获得绿色金融、政策扶持方面的青睐。地方政府为鼓励企业实施减排降碳行动,对实现零碳排放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或园区给予资金奖励。同时,金融机构也将更多的资金投入低碳科技、创新零碳技术和能源、制造转型主体上,为企业实现零碳目标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在废弃气和物回收方面,零碳工厂同样具有显著优势。通过构建碳汇点,企业可以有效回收和处理废弃气和物,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这不仅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还能减少环境污染,提升企业的环保形象。同时,碳汇点的建设还有助于企业开发碳资产,通过参与国内碳市场获得额外的经济收益。(网络等公开信息)
金正大第3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6月24日,在国家技术发明奖的颁奖中,金正大集团与山东农业大学联合申报的“绿色生物基材料包膜控释肥创制与应用”项目获得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是今年肥料行业唯一获奖的项目。该奖项是金正大自2009年和2012年2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以来,第3次荣获国家科技奖。
此次获奖项目成果是金正大集团与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针对传统包膜控释肥膜材主要来自石化产品,资源不可再生、价格高等问题,以揭示生物基材料成膜机理为切入点,以发明膜材改性技术、生产工艺和温敏相变纳米粒子开关控释技术为突破口,历经10余年联合攻关,攻克生物基材料成膜难、养分释放与作物吸收匹配度低等世界性难题,成功研发利用秸秆等天然生物基材料替代石化类膜材的控释肥新技术。据专家评价认为,该控释肥技术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引领了国际控释肥的创新与发展,必将为解决肥料资源浪费、农业面源污染,保障国家粮食、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金正大集团以“科学至上,创新引领”为核心价值观,多年来坚持走自主研发与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二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研发超常规、优先投入,组建了行业内规格最高、数量最多的研发平台体系,目前建有了1个研究院——金正大研究院,2个重点实验室——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科技部)、植物营养与新型肥料创制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部)、复合肥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发展改革委)、土肥高效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美国、德国、日本、以色列建有4个海外研发中心。
依托持续不断的创新,金正大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截止2024年3月,金正大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 56项;承担了76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主持或参与制定25项标准(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9项、行业标准14项);拥有专利386项,其中发明专利290项,国际发明专利3项。此外,金正大是缓释肥、水溶性肥料的国家单项冠军示范企业;2024年金正大“控释肥”被认定为国家首批专利密集型产品,专利总数达103项,雄踞国内复合肥企业第一。(金正大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