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山东省化肥和煤化工行业协会!

会员注册会员登录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帮助中心

2024年第10期

新闻分类:化肥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4-10-15

工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指南发布 


9月20日,工信部印发《工业重点行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涉及石化化工、钢铁、石化通用装备、锂电池等27个重点行业,工业软件、工业网络设备等4个重点领域。

围绕石化化工行业,《指南》提出,石化化工行业以炼化、煤化工、氯碱、纯碱、电石、磷肥、轮胎、精细化工等领域达到设计使用年限或实际投产运行超过20年的主体老旧装置为重点,推动老旧装置绿色化、智能化、安全化改造,加快更新改造老旧、低效、高风险设备。

《指南》明确,到2027年,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成熟度3级及以上企业比例达到15%以上,4级及以上企业比例达到7%以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85%以上,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5%以上,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升。涉及炼油、乙烯、对二甲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煤制烯烃、烧碱、纯碱、电石、磷铵等产能变化的,应符合产业政策要求,严禁违规新增产能。

《指南》提出石化化工行业设备更新的5个重点方向。

一是节能减污降碳改造。采用高效催化等效率提升技术,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等节能技术,直接氧化法环氧氯丙烷、无汞触媒生产聚氯乙烯等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升级,更新固定床煤气化炉、低效电机等低效设备及仪器仪表。

二是智能化改造。以炼化领域优化生产计划及工艺过程,煤化工领域提高安全管控、能源平衡及成本精细化管理水平,氯碱领域提升工艺稳定性,轮胎领域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加快服务化转型,精细化工及化工新材料领域提升质量稳定性及安全环保水平等为重点,推进企业在生产控制、能源管理、安全环保等重点环节加快新型工业网络、智能装备设备等基础填平补齐和改造提升。同时还要开展裂解炉、压缩机等主要设备状态监测及预测性维护,工业互联网+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建设,智能立体仓储及智能装卸机器人、智能安全应急设备应用。

三是本质安全水平提升。重点采用液相加氢、连续化、微反应等低风险工艺技术,加快更新老旧反应器(釜)、精馏塔、压缩机、泵、换热器、储罐等设备及仪器仪表。

四是工业操作系统升级改造。全面推进分布式控制系统、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更新换代,有序推进生产线以及泵、阀等生产设备中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嵌入式软件更新换代。对于远程终端单元等其他石化化工行业专用工业操作系统产品,逐步扩大更新换代范围和规模。

五是工业软件升级改造。全面推进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制造执行系统、企业资源计划、企业资产管理、供应链管理、设备维护维修和大修等更新换代。对于石化三维工厂设计软件、基础物性数据库软件等初步成熟的软件加快开展中试验证,逐步开放关键工序和核心应用场景。

围绕石化通用装备行业,《指南》指出,要以石油石化装备生产制造自动化智能化升级为重点,以绿色工厂、数字化工厂建设为目标,更新改造油气专用装备的加工和检测设备。并明确到2027年,大型高端随钻井下工具仪器和高压泵阀箱体/壳体复杂结构的加工普遍实现一次装夹成型,加工精度普遍提高1个数量级(到0.01mm或更高精度)。(王俪锦)

 

产品碳足迹核算国标正式发布 


日前,《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GB/T 24067—2024)国家标准由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该标准由生态环境部提出、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48)归口、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组织制定。

据介绍,为落实《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的战略部署,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积极研究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该标准旨在填补国内产品碳足迹核算通用标准空白,为具体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的编制提供重要依据,并有助于企业发掘节能减排的潜力,积极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

据了解,该标准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ISO 14067国际标准,采用与生命周期评价标准(GB/T 24040和GB/T 24044)一致的方式,规定了产品碳足迹的研究范围、原则和量化方法等,明确量化方法应包括目的和范围的确定、生命周期清单分析、生命周期影响评价以及生命周期结果解释4个阶段,为统一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和开展产品碳足迹数据国际交流互认奠定了基础。相较国际标准,该标准增加了编制具体产品碳足迹标准的参考框架,提出了产品碳足迹计算方法,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具有操作性。此外,该标准还规定了鉴定性评审和产品碳足迹声明等内容,为标准的实施应用提供充分的指引和保障。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在市场监管总局和生态环境部的指导下系统推进该标准的实施与应用,加快研制产品碳标识(标签)、碳核查等配套标准,逐步完善碳足迹管理标准体系;按照系统推进、急用先行、开放协同的原则,加快推进基础能源、原材料和有迫切需求的重点外贸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制修订,为更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王鹏)


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工作启动

 

9月9日,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关于开展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将优先聚焦市场需求迫切、外贸压力严峻、减排贡献突出、数据收集完整、产业链供应链带动明显的锂电池、光伏产品、钢铁、纺织品、电子电器、轮胎、水泥、电解铝、尿素、磷铵、木制品等产品开展相关工作。

《通知》提出,试点工作选取市场监管总局遴选的认证机构作为认证实施主体,依据统一的认证实施规则开展试点认证,获证产品加贴统一认证标识,试点期限为3年。

根据《通知》,申报试点需满足相应条件。首先,试点产品所在区域的产业规模或销量处于国内行业领先地位,产业链完整度好,区域内或省内能够覆盖全产业链的85%以上,原材料、运输、生产加工、分销、回收处置等配套企业合计70家以上,形成国内领先的产业链优势,具备较好的产品碳足迹数据基础,能够提供较为完整、准确、可靠且覆盖全产业链的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

其次,试点产品所在区域具备较好的质量认证基础与降碳潜能,重视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工作,创新动力强,能够推动建立统筹协调的试点工作管理机制,具备较强的政策支持力度与财政资金保障。

再次,参与试点的相关单位具备较好的质量认证基础,熟悉质量认证工作并有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认证管理。熟悉产品碳足迹量化的相关标准与要求,已开展或拟开展产品碳足迹量化的数据收集工作。

据了解,试点申报及实施工作由各省级市场监管部门会同同级生态环境、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组织开展。主要任务包括建立工作体系、提高数据质量、保障数据安全、提升管理水平、强化质量管控、创新政策机制、健全效果评估、丰富应用场景等8项。

《通知》明确,加强对认证活动和获证企业的跟踪指导,确保认证的有效性与公信力,严厉打击虚标产品碳足迹标识行为,有关行政处罚等信息纳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予以公示。

江苏一家尿素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摸清生产端“碳家底”,有助于推动供应链全链条碳减排,也有助于增强产品品牌价值。为此在去年初,依托业内权威认证机构,该公司生产的车用尿素水溶液产品取得了碳足迹证书。在“双碳”背景下,提供准确、清晰的产品碳足迹将成为产业链实现绿色转型、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必修课”。(王鹏)


加快开创新时代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的全新局面

 

9月5日,第十七届全国石油和化工管理创新大会在山东曲阜召开。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李寿生围绕如何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石化企业发表讲话。他指出,我国石化工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全行业需明确三大任务、推进三大行动、培育三大主体,为建设更多世界一流石化企业开创新局面。

一、三大任务

一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目前传统产业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70%左右,绝大多数传统产业承担着基础原材料供给的使命任务。行业发展的整体配套水平,是大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新形势下我们不仅不能轻易放弃传统产业,而且还要转型发展、创新提升。我们一定要树立“传统产业不传统发展”的新思路,坚持创新引领,不断开拓传统产业的新技术、新水平和新领域。

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面向未来的产业必须坚持高端化、终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从行业规划角度分析,面向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有六大类。第一类是能源和新能源产业。我们是能源供给的行业,保障能源供给和能源安全是我们行业的重大责任。一方面我们要不断研发传统能源勘探开发新技术,要确保国计民生的能源安全供给;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积极开发新能源技术,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和绿色能源技术,实现能源的有序接替和安全过渡。第二类是化工新材料产业。化工新材料是世界各国和跨国公司都在抢占的一个制高点。根据我国化工新材料市场需求和发展现状,当下和未来发展的重点是高端聚烯烃材料及关键单体、高端合成橡胶、高端合成纤维材料及单体、工程塑料及特种工程塑料、电子化学品、生物基化工新材料、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新技术和新产品等。第三类是高端专用化学品。第四类是现代化煤化工产业。第五类是生命健康产业。第六类是节能环保安全产业。

三是未来产业的研发储备。未来化学工业发展的重点是什么?美国国立研究评议每隔20年左右会出版一份关于世界化学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的报告。最新一期展望报告认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化学中最大的创新机会已经在传统化学范畴之外了。”新的化学前沿是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再加上能源、环境健康管理。当前,功能研究取代了结构研究成为了主要目标,要加大化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把最优秀的年轻人吸引到化学事业中来,让他们成为未来化学的希望。因此,未来的研发储备,必须面向人类对21世纪化学的新期待,瞄准21世纪化学的新需求,规划好我们20年、30年后的技术发展新储备。

二、三大行动

一是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行动。我国成为世界化工第一大国后,也成为世界化学工业关注和竞争的焦点,“跟随型”的创新机会将越来越少,“引领型”的创新要求会越来越高。技术创新如何在高端突破,政产学研用如何在体制上更紧密结合,创新链条中的短板如何拉长,行业创新氛围如何改善等,都需要我们从资金投入上、技术管理上、政策体制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特别是量大面小的广大中小化工企业,创新规划的引导、创新力量的组织、知识产权的保护等都需要进一步采取新举措、新办法不断改进和加强。这是我们行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前提和基础。

在全面提升创新能力行动中,全行业要高度重视学习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问题。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是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二是绿色低碳加速转型行动。我们行业既是能源消耗大户,也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户。2020年,石油和化工行业的能耗总量是6.85亿吨标准煤,位居中国工业部门第二位。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3.84亿吨,同样位居中国工业部门前列。在“双碳”目标下,对于石油和化工企业来讲,必将有一批企业“死于碳下”,也必将有一批企业“活在碳上”。“死于碳下”和“活在碳上”的根本区别,就是看谁能找到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工艺和产品。“活在碳上”就是机遇,这个机遇对于石油和化学工业来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为对化学工业而言,二氧化碳不是万恶之源,而是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人类也不可能生活在无碳的世界里。化学工业有着从分子结构上改变物质的本领,对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化学工业有着独特的优势。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必将开启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开创未来的新征程和新高峰。

三是数字化智能化高度融合行动。我们行业是一个过程控制的行业,是一个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行业,不少企业在同数字化融合方面都有过很好的实践,取得过很好的成效。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企业不但要在信息管理、工艺管理、安全环保管理和人事管理方面继续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而且还要在智能化管理方面实现更大突破,特别是要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方面大胆创新实践。因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应用场景,生成式AI的核心能力在于创造新的内容,而不仅仅是对已知数据和模式的重复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代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创造性和创新性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为我们行业未来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和机遇,我们行业必将在数字化大潮中坚定地向智能化方向迈进。

三、三大主体

一是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型骨干企业。世界化工大国必须有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目前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一化工大国,但在培育世界一流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必须在面向市场的改革中,下大功夫提升中国大型骨干企业的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特别是在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市场占有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这三个核心指标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我们不仅要下功夫加快提升大型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要在加快培育大型民营化工企业上下功夫,努力开创国企和民企比翼双飞、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中国应该有信心、有能力,培养一批能够领先未来的世界化学工业领军企业。

二是培育一批世界级的化工园区集群。“十三五”开始,化工园区的发展就成为全行业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向。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园区委调查,截至2022年底,全国29个省份已认定的化工园区共有630家,其中国家级化工园区58家。化工园区的产值已经占到全行业总产值的62%左右。预计到2025年,化工园区产值将占到全行业总产值的70%以上。目前化工园区正按照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化工园区的目标,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进一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进高端化、差异化、绿色化、数字化协同发展,并以打造产业链完整、产品特色突出和品牌创建领先为标志,集中精力建设专业特色鲜明的化工园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有创新引领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化工园区。

三是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石化行业3万多家规模以上的企业中,中小企业数量占90%左右。化工中小企业不仅数量多,而且产业覆盖面广。不少企业虽然资产数量不大,产品产量不高,但精细化工类、产品配套类、产业服务类企业众多,有不少企业都具有技术优势和产品特色。在这批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中,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一件十分有战略意义和发展潜力的重要工作。(李寿生)


国家发改委:一揽子政策保障重大项目用能 


近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介绍了为贯彻落实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策部署,加强要素配置保障,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国家发改委进一步明确了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的具体举措。

一是有效拓展增量用能空间。在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时,要严格将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量予以扣除,以此引导地方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鼓励通过购买绿电绿证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费,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腾出增量用能空间。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无序上马,有效抑制不合理新增用能需求,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健康发展。

二是深入挖掘存量节能潜力。目前,我国全社会存量用能规模约为“十四五”新增用能空间的10倍,深入挖掘存量节能潜力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腾出巨大的用能空间。国家发改委将统筹运用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渠道,结合深入实施“两新”等工作,加力支持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以存量挖潜积极保障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合理用能需求。

三是加力实施国家重大项目能耗单列。研究将一批符合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项目纳入“十四五”能耗单列范围,相关项目的能耗将不再计入项目所在地省级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范畴,强化对国家布局重大项目的用能保障。(郁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