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11期
新闻分类:化肥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4-11-14
飞跃发展,氮肥行业持续提升产业竞争力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农业经济稳步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粮食安全保障有力,这背后离不开我国氮肥行业的蓬勃发展和重要支撑。建国初期,全国只有5个氮肥生产厂,氮肥年产量仅有6000吨左右(折纯,下同)。随着技术和装备的不断发展,我国氮肥行业产能、产量不断提升。2023年,我国氮肥产量达4487万吨,较建国初期实现飞跃式增长。如今,我国已成为全球氮肥生产与出口的重要力量,为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规模不断壮大,技术取得突破
1958年,我国自建的第一套小氮肥试验装置建成。经过六七十年的发展,氮肥工业在生产规模、技术进步、原料结构调整等方面不断突破。
生产规模方面,我国氮肥行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产品净进口到净出口,不断取得跨越式发展:1991年,我国成为世界最大氮肥生产国;2003年,我国实现产品净出口;2007年,我国成为世界最大氮肥出口国;2015年,我国氮肥产量达到历史最高值4791万吨,占当年世界总产量的38%。
2023年,全球氮肥产量为1.6亿吨,我国氮肥产量为4487万吨,约占全球的28%。2023年,我国合成氨产能为7411万吨,尿素产能为6823万吨。2023年,我国出口氮肥665.4万吨,出口尿素425.1万吨(实物量)。当前,国产尿素出口超过世界贸易量的20%,国产氮肥的自给率为120%,尿素自给率为110%;国内产能50万吨以上的合成氨企业有35家,约占氮肥总产能的40%。
技术方面,多年来,氮肥行业针对行业急迫的技术难题展开多学科、多领域的技术创新,开发出一大批对行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新技术、新设备。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截至2020年底,采用航天炉粉煤气化技术生产的合成氨产量约占干煤粉合成氨总产量65%以上;采用多喷嘴、多元料浆及晋华炉气化技术的合成氨产量约占水煤浆气化合成氨总产量80%以上。在国产化技术创新方面,单炉日处理煤4000吨级的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炉已成功投运。
原料结构调整方面,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2020年,以无烟块煤为原料的间歇煤气化合成氨产能为1944万吨/年,首次降至2000万吨/年以下,占比不到总量的三分之一,同比降低了10.5%。2021年,采用烟煤、褐煤为原料的合成氨产能达到3284万吨/年,占总产能的50.6%。
节能减排方面,“十三五”期间,全行业吨氨产品综合能耗下降5%;化学需氧量(COD)、氨氮和总氮排放量下降约40%;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下降约35%。
绿色驱动发展,高效肥迎来新机遇
近年来,氮肥行业致力于发展绿色高效氮肥,不断开发肥料新品种,增效尿素、缓控释肥料、稳定性肥料等新型肥料产能、产量逐年增加,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高效肥是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具有新质生产力的鲜明特征,发展前景广阔,是化肥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前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高效肥能够满足新的市场需求。叶面喷施、滴灌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高效肥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增长点。同时,我国农业施肥方式正由人工撒施向机械化、管道化施肥转变,高效肥能够很好地适应这一市场新变化。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33年,全球高效肥市场将以6.81%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预计全球高效肥市场将在10年内从371.4亿美元增长到717.7亿美元。
高效肥符合我国低碳发展方向。有研究表明,在旱作系统中,采用较好的农艺措施,如减少化肥氮用量,同时添加硝化抑制剂和脲酶抑制剂,能减少60%以上的氧化亚氮排放。
碳减排政策势必大大促进高效肥快速发展。7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要求将碳排放指标及相关要求纳入国家规划,建立健全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政策制度和管理机制,并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衔接,构建系统完备的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保障。相关政策的进一步出台,将加快我国化肥行业节能降碳的步伐,也将为高效肥发展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我国高效尿素产量为436.2万吨,比上年增长3.8%。其中,增值尿素315.1万吨,下降4.2%;缓控释尿素产量约为103.1万吨,增长30.1%;稳定性尿素产量为17.9万吨,增长48.1%。在高效尿素总产量中,十强企业的产量达到357.2万吨,占总产量的81.9%。
近年来,增值尿素和包膜尿素的性能和安全性大大提高;悬浮型水溶肥的流动性和稳定性显著提升;稳定性肥料的性能愈加稳定,高效肥施用技术和装备日趋成熟。未来,氮肥行业必须牢牢把握为农业服务的大方向,努力持续做好做优高效肥,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直面复杂局势,六大策略来助力
氮肥是重要农业生产资料,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物资,必须保证稳定供应和价格合理。氮肥行业必须明确,保供稳价是行业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不能有丝毫的犹豫。下阶段,氮肥行业要从以下6方面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行业良性健康发展。
第一,氮肥企业需苦练内功,降低生产成本。中国氮肥工业协会9月的调查数据显示,行业企业间的生产成本差异显著,这要求企业必须在降低成本上下功夫。企业应利用现有政策,更新设备,降低能耗;优化原料采购渠道,争取合理气价;加强生产管理,提高设备稳定性,确保生产安全。
第二,谨慎扩能,避免产能过剩。在行业景气期间,氮肥产能扩张速度加快,企业应保持清醒,谨慎决策。在项目论证时要深入分析,停建或缓建优势不突出的项目,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应专注于提升现有产能效率,推进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第三,稳定氮肥生产,做好淡季储备。在淡季期间,企业仍需保持稳定生产,完成国家下达的最低生产任务。同时,承担化肥商业储备的企业应合理规划储备进度,控制成本,确保储备任务保质保量完成。
第四,重点发展高效肥料,满足农业绿色发展需求。高效肥具有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碳排放等优点,能适应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和极端天气频发的挑战。目前,高效尿素市场份额较小,未来需不断提高其比重,满足农业发展新需求。
第五,合理安排尿素出口,平衡国内外市场。在当前国内外市场价差较大的情况下,适当控制出口规模,有利于稳定国内市场预期和今冬明春氮肥市场平稳运行。同时,出口应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开拓高端市场,提升产品竞争力。
第六,氮肥企业要利用好尿素期货进行风险管理。企业应学习掌握现货与期货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利用期货工具管理价格波动风险。(顾宗勤)
铿锵崛起,磷复肥行业向绿色迈进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磷复肥工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跨越和转变。磷复肥产品的数量、品质、生产技术、设备制造、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以及盈利水平都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越。随着行业的发展及我国农业需求的提升,近些年,我国磷复肥工业向着绿色可持续发展不断迈进。
科技创新引领行业发展
经过70多年的发展,我国磷复肥工业在产品、技术、设备、资源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行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首先是大型化。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每个县结合地方特色发展了很多化肥厂,但由于没有规模,导致成本高。所以,大型化是产业升级必须做的事情。目前,我国采用磷酸、磷肥工艺技术专利和国产化设备建设的大中型装置已经建成投产,大型磷酸、磷肥装置的工程设计技术、设备制造能力日臻成熟,大型装置生产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国产化、大型化。
产品方面,我国高浓度复合肥、缓控释肥、水溶肥等新型肥料生产技术日趋完善,缓释肥、控释肥、水溶肥等新型肥料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逐步在大宗农作物上推广应用。我国高浓度磷酸一铵、磷酸二铵、氮磷钾复合肥产量得到快速增长,肥料产品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
技术方面,国内自主开发的氯化钾低温转化法生产硫基氮磷钾复合肥生产技术和装备,实现了利用中品位磷矿生产高浓度三元复合肥,为世界首创。料浆法磷铵、氯化钾低温转化生产硫基复合肥、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磷酸快速萃取、传统法磷酸一铵与料浆法磷酸二铵联产、回收副产氟生产无水氟化氢等技术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湿法磷酸净化技术产业化取得突破,大大推进了磷肥生产向磷化工延伸的步伐。半水法、半水-二水及二水-半水法磷酸生产产业化、大型化取得明显进展。聚磷酸与聚磷酸铵工艺研究有了新的突破,为磷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更多途径。这些工艺的创新,为我国磷复肥行业降低成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行业一直在探索,途径更加多样化,已形成了以磷石膏制水泥缓凝剂、石膏建材、生态修复方式为主,多种利用途径协同发力的磷石膏综合利用新局面。2023年,磷肥行业磷石膏综合利用量为4500万吨,利用率达到55.6%。伴生氟资源回收利用逐渐被行业重视,磷肥企业今后与氟化工企业合作,将成为效益新的增长点。
产业协同向绿色高质量发展
从行业发展现状看,当前我国磷复肥行业依然面临许多困难和外部复杂环境。比如我们要在资源利用可持续方面下功夫,尤其是宝贵的磷资源,行业要积极应对,不断创新,横向联合与纵向联合并进,用现代化手段解决问题。在资源利用上,可通过对传统工艺的改进,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提高可持续保障的能力。
在节能降耗方面,行业要充分利用化工特色,用好化工的各种能源。在复合肥生产工艺上,利用新手段来完善干燥工艺这一环节,从而节约成本。在伴生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企业应更加重视,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资源。
目前,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本质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对化肥行业的要求就是建设产业强国,我们必须在加大创新力度、实现科技创新的自立自强、解决肥料产品的结构性矛盾、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强化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等方面下大气力、下苦功夫。要实现我国磷复肥行业的高质量绿色发展,必须做到以下四方面:
一是发挥好“压舱石”的作用,继续做好化肥的保供稳价工作,确保行业平稳运行。“保供稳价”仍是行业的首要任务,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情况下,全行业更应保持战略定力,稳定生产、稳定供应,坚定做好中国经济稳定的基石。
二是加快实施战略转型,推进磷化工可持续发展。目前,行业正面临着磷资源供应减少、磷肥产业转型升级、磷尾矿及磷石膏的堆存和利用难以持续的巨大压力。磷肥企业必须要加快实施战略转型,推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紧抓机遇,推进磷复肥行业转型升级。企业需提升产品内在质量、提高养分利用效率、推动肥料向功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实现节本降耗增效。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位复合肥生产企业在整个农业产业链中的位置,挖掘企业在市场终端布局的潜在优势,实现从做好服务商的配套产品提供商到综合服务商的战略转型。
四是向智能化、数字化上转型加速。近年来,全球智慧农业加速发展。智慧农业通过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农业装备等,让农业生产更加便捷,管理更加高效。肥料企业也应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生产流程,提升运营效率,提供个性化服务,引领行业变革。(修学峰)
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印发
10月23日,记者从国家发改委获悉,为加快构建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围绕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方案》坚持长短结合,提出两个阶段主要目标。
第一阶段是当前至2025年,重点夯实碳排放数据基础,全面建立碳排放年报、快报制度,着力完善区域、行业企业和产品碳排放核算制度方法,建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为“十五五”时期在全国范围实施碳排放双控提供数据支撑。第二阶段是2026至2030年,重点全面提升碳排放核算能力水平,构建完成系统完备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动健全相关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标准规则、管理机制和方法研究等,确保碳排放数据能够有效满足各层级、各领域、各行业碳排放管控要求。
该负责人指出,《方案》作为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的重要配套文件,着眼于服务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工作,重点推动完善区域、行业、企业、项目、产品等层级碳排放核算制度和标准,部署了八个方面23项具体任务。
一是健全区域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建立碳排放数据年报、快报制度,逐年编制国家温室气体清单,鼓励各地区制定省级以下地区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推动地市级编制能源平衡表或简易能源平衡表等。
二是完善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核算机制。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作用,以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领域为重点,合理划定行业领域碳排放核算范围,开展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核算。
三是健全企业碳排放核算方法。组织制修订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和技术规范,研究企业使用非化石能源电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碳汇相关核算方法要求等。
四是构建项目碳排放和碳减排核算体系。研究制定项目碳排放核算指南,设定重点行业项目碳排放准入水平等。
五是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发布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通则等国家标准,加强产品碳足迹核算能力建设等。
六是建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
七是推进先进技术应用和新型方法学研究。建立基于电力大数据的碳排放核算机制,完善“电—碳分析模型”,研究建立碳排放预测预警模型,建设温室气体高精度观测站网和立体监测体系等。
八是加强国际合作。加强碳排放核算规则与国际沟通衔接,开展基础能力建设国际合作等。(郁红)
工业领域安全应急装备推广目录发布
10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出通知,公布《先进安全应急装备推广目录(工业领域2024版)》(简称《目录》),四大类共计100项安全应急装备入选。通知要求,各地工信部门及有关单位要积极发挥《目录》指导作用,推动工业领域安全应急装备更新配备,以提升行业本质安全水平。
四大类安全应急装备包括安全应急监测预警装备28项、安全应急智能化装备20项、工业消防系统与装备30项、先进个体防护装备22项。针对每一项入选装备,《目录》都明确了其关键技术指标和适用场景及范围,如先进个体防护装备类的智能安全帽,要求支持全网通接入以及双频高精度北斗定位功能,支持高清视频系统、高灵敏度语音系统,续航时间大于8小时,重量小于等于700克等,该装备适用于石油化工、钢铁等工业企业的作业人员头部防护、安全监测等。
《目录》重点体现了数智转型对于实现本质安全的关键作用,特别是机器人技术已大放异彩。如安全应急智能化装备就包括露天矿无人驾驶系统、井工无人驾驶系统、生产安全巡检机器人、高空除锈喷涂机器人、起重机器人、消防侦查机器人等。
近年来,我国安全应急装备产业发展迅猛。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领域发展报告(2023)》显示,目前我国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领域产业规模超过7000亿元,已培育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国产安全应急装备,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形成了安全应急无人机、机器人等高端化、智能化装备,在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多方力量推动下,“需求急、市场广、技术新、面向专门领域”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安全应急装备的重点发展方向。
据悉,2024年3月,工信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明确将“实施本质安全水平提升行动”列为四大重点任务之一,指出要以危险作业岗位无人化为目标,实施“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和“机器人替人”工程,加大安全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力度,并部署了本《目录》相关编制工作。
通知还明确,对于《目录》等有关文件覆盖的重点技改项目,将提供多方面保障措施:加大财税支持,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支持范围;加强金融支持,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专项再贷款,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强化银企对接,向金融机构推荐有融资需求的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同时,加强要素保障,鼓励地方加强企业技改项目要素资源保障,将涉及用地、用能等纳入优先保障范围,对不新增土地、以设备更新为主的技术改造项目,推广承诺备案制,简化前期审批手续。(赵若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