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山东省化肥和煤化工行业协会!

会员注册会员登录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帮助中心

2019年第7期

新闻分类:化肥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19-07-12

五省化肥齐聚三门峡 共商高质量转型发展

 


627-28日,第九届豫鲁苏皖冀五省化肥行业发展座谈会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来自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河北五省的行业协会和企业近200名代表参会,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作为观察员列席了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五省化肥行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行动的倡议》。会上讨论了行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上向高端产业链延伸,减少化肥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实现化肥使用量负增长,提高化肥利用率等热门问题。会议得到了河南省三门峡市及陕州区政府、产业集聚区的大力支持。

山东省化肥和煤化工行业协会高级顾问杨春升作了大会主题发言,他讲了四个问题,分别是: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化肥工业的新目标、化肥行业具备了高质量发展的条件、山东化肥高质量发展的设想和实施路径、化肥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新课题任重而道远。鲁西集团、华鲁恒升、晋煤明水、鲁北化工作为山东企业代表在大会上作了发言,对企业如何做好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介绍了经验。

“苏鲁豫皖冀五省是我国化肥生产与供给大省,对国家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压缩产能、煤炭减量、危化品搬迁、环保要求升级等多重因素交互作用,化肥行业面临的被动局面仍未根本改善。加上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给化肥市场带来隐患。因此,化肥行业必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提质增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山东省化肥和煤化工行业协会原会长、高级顾问杨春升表示。

如何在化肥总需求不增加甚至逐年下降的市场条件下,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做到减量增效,这是进入新时代我国化肥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高质量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利用有限的能源和资源,通过创新手段,在确保安全绿色的前提下,实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化肥零增长方案,实际上就是以质量取代数量发展的战略,高质量、高端化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新目标,这也是市场给出的必然选择。” 杨春升表示。

安徽省化肥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夏英彪认为,当前的形势不容乐观。作为支农行业,必须按照国家减肥增效产业政策要求,实行差异化生产经营方式,有效的改良土壤和农作物的品质,鼓励和推动企业生产有机肥、有机-无机肥、水溶肥等新型肥料及土壤调理剂。同时,要走出国门,在“一带一路”的蓝图下,开花结果。

江苏省化肥协会秘书长曾宪军说,江苏现有的氮肥企业虽然骨干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但仍以单质肥为主,缺少与先进施用技术相匹配的新型氮肥产品。因此,要优化产业结构,在新肥料品种开发、农化服务等方面开展工作。

河南省石化协会常务副会长苏东说,化肥企业的转型可以探索新的模式。即坚持化肥、做好化肥,坚持走新工艺、低成本之路实现好的发展。同时,要走出化肥,转型化工。在此基础上,做到一头多尾,肥化并举。可将化肥做基础业,化工产品占主角,在化肥产品上实施差异化转型,加快化工品的发展速度,形成“两条腿”走路格局。

河北省氮肥工业协会执行会长白彦其表示,化肥企业今后的高质量转型发展是必然趋势,企业销售的不仅是产品更是服务。因此,不仅要在产品的提质增效、多元化上下功夫,产品配套的一体化服务更为重要,这样企业才能走得更长、更远。

中国化工学会化肥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於子方指出,化肥企业一方面要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降低成本,提高化工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在化肥产业的基础上,企业要谋求长远,延伸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型。如化肥企业副产氢气生产高端电子级双氧水,可以大大提高产品附加值。

中国石化联合会副会长、江苏省化工行业协会会长秦志强表示,要以省级化肥行业协会为依托,着力打造五省区域性的化肥行业战略定位、产业政策、科技进步等高端信息交流互动平台。在五省化肥行业内,按照产业发展规模化、现代化的原则,引导五省化肥企业积极走出一条退城进园、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许多企业代表认为,今年下半年,化肥企业在需求进入负增长、整体库存较低、效益风险加大。建议国家对肥料企业给予政策支持,肥料企业也要加快自身转型。传统复合肥产能严重过剩,新型复合肥将成为复合肥行业调整发展的重要方向。未来,以缓控释肥、水溶性肥料、微生物肥料及套餐肥等为代表的高效、新型环保肥料产品将获得迅速发展,是复合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方向。 (协会信息部)



期货会给尿素市场带来什么?

 


75日,证监会正式批准尿素期货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挂牌交易时间为89日。尿素期货上市,将给化肥市场带来什么?

    首先,定价模式发生变化。以前,尿素定价基本由生产企业主导,厂家出价后,大经销商还略有谈价余地,小经销商基本无话语权。尿素期货上市后,尿素现货的价格将会很大程度上参考期货价格确定。而参与期货的交易者会更加广泛,且都会按照各自认为最合适的价格进行交易。由广泛的参与群体决定的期货价格可以综合反映出供求双方对未来某个时间的供求关系和价格走势的预判,是所有期货参与者用真金白银“投票”所产生的结果,代表性更强,而不单是由厂家说了算。

    其次,价格指引作用增强。过去经销商是否进货、以什么样的价格进货,主要依靠经销商自身对未来市场走势的判断。有了尿素期货后,就有了很好的参考。如果期货价格是涨的,就可早些进货;反之,就可缓些进货。生产厂家也可利用期货走势指导销售,如果期货价格是涨的,可控制出货;反之可加快出货速度。另外,如果购销双方要签订远期合同,更可直接以期货价格进行结算。

    再次,有了避险工具。过去尿素贸易商获取利润的方式过于单一,只能低价买入涨价后卖出来获得利润。一旦价格不涨反跌,经销商就出现亏损,风险很大。有了尿素期货,经销商在买入后,如果担心未来价格下跌,就可在期货市场先抛出。如果后市跌了,实物是亏损的,但期货是盈利的,两者相抵,经销商仍能做到盈亏平衡。如果后市是涨的,实物盈利,期货亏损,两者还是盈亏平衡。生产厂家也可进行套期保值。

    最后,多了一个供销渠道。贸易商既可以通过现货市场买货也可以从期货市场买货,通过比较期货和现货的价格择低采购,进而压低采购成本。特别是在行情上涨时,现货企业易出现供应不充足的情况,采购方就可以从期货市场进行采购。

但市场人士也担心,尿素期货上市后,有可能加大尿素市场的波动性。尿素本身就是个波动性强的产品,2009年以来,尿素价格最高达到2419/吨(20125月),最低为1150/吨(20168月),总波动幅度为52%,历年价格波幅基本都在20%以上。同时,尿素集周期性、季节性、地区性等特征于一身,兼具农业、工业概念,还与能源密切相关,开工率、环保、煤价、电价、国际价格涨跌等等,都可能成为市场炒作因素。而期货市场的一大特点,就是投机性强,炒作性强,将利好利空因素过分放大。如果监管不力,尿素期货上市后,有可能出现疯狂炒作,过分拉升或打压价格,进而对现货市场造成干扰,这种负面作用也不得不防。(江 海)


 


水溶肥生产工艺与技术

 


水溶肥根据物理形态,可分为固体水溶肥和液体水溶肥。固体水溶肥由于包装、储藏以及运输方便,而且养分含量高,市场占有率较大,但是相比于液体水溶肥,固体水溶肥杂质含量高,容易出现不完全溶于水等现象。

农业部登记的水溶肥主要为粉剂和水剂,实际生产的固体水溶肥分为粉状和颗粒状,粉状水溶肥主要通过物理混合和化学合成工艺方法,而颗粒状水溶肥主要采用混合造粒的方法生产。目前生产上用到的氮源有尿素和硝酸铵等,磷源有磷酸一铵、磷酸二铵以及磷酸二氢钾(国外主要用聚磷酸铵),钾源有氯化钾、硝酸钾、硫酸钾等。但对于大量元素水溶肥料,受制于氮磷钾养分要求较高,大于500 g/L,也有企业利用磷酸以及氢氧化钾作为母液,成本较高。

物理方法

    物理混配是将含有氮、磷、钾等养分的农用磷酸一铵、尿素、硫酸铵、硫酸钾、氯化钾等原料肥按照相应的配方,物理搅拌混合直接混配成水溶性肥科,混合设备包括螺带单轴卧式混合机、双轴卧式混合机、双螺旋锥形混合机等。

    物理混配生产工艺简单,缺少除杂净化设备,产品纯度单纯由原料纯度决定。采用磷酸一铵、硫酸钾、尿素等化肥原料直接混配出的产品,由于磷酸一铵本身水不溶物就比较高,因此达不到全水溶的要求,对于滴灌系统等要求很高的设施容易造成堵管的现象。而且如果灌溉水质偏硬,钙和镁离子较多,在一定碱性条件下易形成钙镁沉淀物,也会堵塞管道,降低肥效。另外物理混配水溶肥产品外观不好,各种化肥原料的形状、粒度、色泽等参差不齐,导致产品的粒度及颜色都不美观,而且很容易结块板结,给销售和使用带来困难。对企业而言,这种生产工艺技术含量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门槛过低导致什么企业都能生产,行业无序竞争。

    颗粒状水溶肥生产分为转鼓造粒、圆盘造粒、塔式造粒等,其中塔式造粒工艺最为常见。塔式造粒是将固体尿素、磷铵等加热形成熔融液,或者直接用蒸发浓缩后的熔融液,向熔融液加入钾、磷、中微量元素等原料制成混合料浆,然后送入高塔进行喷洒,料浆经过冷却结晶形成颗粒水溶肥。转鼓造粒工艺是把原料颗粒破碎筛分到一定细度,在转鼓造粒机内通过增湿、加热进行团聚造粒。

    化学方法

各种含氮、磷、钾等养分的原料在一定的温度、酸碱度等控制条件下,经过溶解、过滤除杂、反应、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等一系列特定的化学反应及工艺过程后,最终通过结晶分离得到全水溶的结晶产品。化学合成水溶肥的困难之处在于合成反应过程中,单一物质的溶液容易掌握,而存在两相、三相甚至更多相的循环溶液,在低温冷却结晶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共结晶现象,也就是产品在析出过程中实际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复盐,直接导致产品氮磷钾的养分出现波动,不会按照设想的配比析出产品。

化学反应合成的水溶肥相对于简单物理混配的产品,具有外观好、品相均匀、纯白结晶等特点,可以真正确保100%全水溶,速溶性和吸收率更好,产品酸碱度也更容易控制。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多级过滤系统,可确保除去水不溶物和其他杂质。尿素等容易吸潮结块的原料肥通过在液相中的化学反应过程,较好地解决了产品易结块的问题。(中国化肥信息)


 

水溶性聚磷酸铵

 


聚磷酸铵(简称APP)是一种含氮、磷的聚磷酸盐,根据聚合度的高低用途也完全不同。一般农业用聚磷酸铵的聚合度在518之间,此时聚磷酸铵具有水溶性;聚合度大于30的聚磷酸铵表现为不溶,不适合作为水溶肥使用,主要应用于阻燃与防火领域。

    水溶性聚磷酸铵作为一种具有缓效和螯合作用的高浓度肥料,逐渐进入肥料研发领域。尤其是全水溶性肥料的产品开发,潜在市场巨大。聚磷酸铵的农化性质主要表现在总养分含量高,溶解度大,溶解速度快;盐指数低,pH6.58.5,可与其它肥料配伍;可缓慢释放水溶磷,可为农作物提供长周期磷养分,从而提高肥料利用率;可以螯合微量元素,为植物生长提供全面营养。水溶性聚磷酸铵目前没有国家和行业标准,主要为企业标准。市场经营的水溶性聚磷酸铵产品分为液体(规格为11-37-010-34-0)和固体(规格为24-45-012-57-018-60-0)

    根据原料不同,聚磷酸铵的生产工艺有磷酸尿素合成法,磷酸铵盐尿素合成法,磷酸氢二铵、五氧化二磷、尿素和氨合成法,以及五氧化二磷、氨和水蒸气合成法等。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主要采用磷酸尿素合成法生产工艺,此方法用于生产水溶性聚磷酸铵工艺简单易行,投资少,操作安全,但是生产产品聚合度不高。

    磷酸尿素合成法是将磷酸和尿素按一定配比充分混合、加热、搅拌,通过反应生成磷酸脲溶液,最后在特定温度下聚合成聚磷酸铵。

    上世纪60年代,聚磷酸铵就作为肥料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国内的发展尚属于起步阶段。我国磷资源储量大,主要集中在中段肥料应用,对聚磷酸铵的高效开发有助于实现我国磷资源精细利用,实现磷化工的转型升级。

史丹利与美国应用化学公司共同研发生产出史丹利独有的“聚磷酸铵”技术,针对我国南北方不同的土质特点和作物所需,可针对性的添加不同的中微量元素,最大限度的发挥聚磷酸铵与中微量元素的作用。还与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肥料级聚磷酸铵》化工行业标准制定达成合作,填补行业标准的空缺,促进我国农用聚磷酸铵市场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沈 泽)



我国氢能产业初具雏形

  


近期,氢能源成为各地产业布局的新亮点,不少地方纷纷推出氢能产业规划方案,产业发展不断提速。比如,上海提出到2025年建成加氢站50座,乘用车不少于2万辆,其他车不少于1万辆。佛山计划今年投入使用10座加氢站,力争实现1000辆氢能公交车示范运营目标。武汉计划到2020年建设5座至20座加氢站,燃料电池车示范运行规模达到2000辆至3000辆。

  产业链条构建完整

  氢能是指在以氢及其同位素为主导的反应中,或者氢在状态变化过程中所释放出的能量,具有来源广、可储存、用途多、零碳零污染及能量密度大等特征,可发电、可供热,还可作为交通工具燃料。同时,氢还是一个稳定介质,通过可再生能源制氢,可将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变得稳定。

  氢能量密度是汽油的3倍,是锂电池的130倍,这让氢能燃料在替代过程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目前国际制氢年产量6300万吨左右,中国每年产氢约2200万吨,占世界氢产量的三分之一,成为世界第一产氢大国。

  在氢能及燃料电池领域,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示范演示的全方位格局,布局了完整的氢能产业链,涵盖制氢、储运、加注、应用等4个环节。以制氢环节为例,目前主要包括煤炭气化、天然气、甲醇重整、水电解等制氢方法。未来,“可再生能源+水电解制氢”将成大规模制氢发展趋势。

  同时,中国燃料电池车产量逐年增加。国际氢能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共有8个品牌、10款车型的燃料电池汽车在产,总产量为1272辆,较2016年同比增长102.2%2018年,中国燃料电池车产量达到1619辆,其中燃料电池专用车909辆、大客车710辆。

  发展定位尚待明晰

  尽管氢是二次能源,但具有零碳、高效、能源互联媒介、可储能、安全可控等显著优势,可以在交通、化工原料、工业、建筑等诸多领域推广应用,且从各种制氢路线看,未来我国有足够的氢资源支撑其作为能源。如果将氢能纳入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与电力协同互补,将共同成为我国终端能源消费体系的主体,并在我国能源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燃料电池在交通上的应用已成为氢能发展强劲动力。目前,燃料电池汽车已成为多国重要战略产业。我国可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布局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加大产业链薄弱环节及关键技术投入,抢占战略制高点。

  虽然中国是第一产氢大国,具有丰富的资源基础,但国家层面仍然没有给予氢能明确定位。氢只是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一部分,缺乏整体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当前,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第一大难题就是基础设施建设瓶颈,如加氢站建站标准法规、政策体系均不健全,同时也无明确的归属管理部门。

  加速攻关完善配套

  面对方兴未艾的燃料电池产业,完善的零部件产业链配套非常重要。目前,我国燃料电池用的电催化剂、扩散层用碳纸、质子交换膜等应用基础研究的样品测试已达到国际水平,但没有建立生产线不能提供批量产品,同时装车用的电堆关键材料也依赖进口。

  燃料电池仍有性能提升创新的空间,比如新型纳米催化剂的研制需要提速,膜电极性能的提升和电堆的创新等都需要持续推进。燃料电池的创新非常关键,我国的前期积累少,追赶的难度大,要争取通过创新推进燃料电池发展。

  倘若我国几年内不能建立起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和部件的批量生产线,完全依靠进口,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出现“卡脖子”问题。目前,我国燃料电池系统使用的70MPa氢瓶依赖进口,空压机和氢气循环泵也在研发和试生产阶段。因此,应加大硏发投入,尽快实现批量生产,大幅度降低电池系统成本。为促进关键材料和部件的批量生产,也应加快相关标准的制定。

  事实上,除了在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优势突出以外,燃料电池在储能、发电等行业也具有发展空间。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氢能与燃料电池市场;2040年,氢能或将支撑中国10%的能源需求。(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