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山东省化肥和煤化工行业协会!

会员注册会员登录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帮助中心

2019年第8期

新闻分类:化肥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19-08-14

国际市场走弱,去产能仍需继续

 


近期,肥市疲软依旧,而且价格也不理想,化肥出口依然不能起到调节淡季生产的作用。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内市场的信心。肥市低迷的深层原因主要是全球经济的低迷以及产能过剩所致。

国际市场不再“靠谱”

    7月以来,国内市场进入用肥淡季,距秋季市场尚有时日,厂家多关注国际市场。然而由于全球氮肥、磷肥供应充足,企业出口已经很难起到调节淡季生产的作用。

    近期的印度招标导致国内尿素价格进一步下滑是很好的例证。公开的信息显示,自印标结果公布后,我国尿素离岸报价277-279美元/吨,降6-7美元/吨,倒推国内集港价不足1820/吨。而在3月份,国内尿素价格则持续涨至2100/吨。目前国际市场不能支撑国内尿素的出路问题。

    事实上,尿素早已不能依赖出口。20142015年我国尿素出口量接近1400万吨,而到了2016年,全年尿素出口量仅为886万吨,同比下降35.6%2017年虽然取消尿素80/吨的出口关税,但出口依然不理想,出口尿素465万吨。2018年出口尿素继续降低,为244.7万吨。2019年出口依旧不理想,据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6月份,我国尿素的出口量为177万吨,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但出口总量仍难以消化国内多余产能。

    就磷肥来看,今年1-5月磷肥的出口量出现下滑,二铵出口量215万吨,同比减少26%。贵州开磷化肥公司农化服务中心主任田树刚表示,今年的磷肥出口受阻,64%二铵的离岸价格为330-340美元/吨,倒推出厂价约2000/吨左右。按照正常的生产成本测算,64%二铵的出厂价应最少达到2300/吨。而海外市场方面,沙特的Ma'aden矿业集团的磷铵规模大,目前已逐渐释放产能并具有生产成本和海运的优势,地理位置决定其市场覆盖面很广,南亚市场是其最具竞争优势市场,将是中国磷铵海外市场现在和未来的主要竞争对手。   

    出口受阻的原因一方面是国际市场供应增加,竞争压力增大;另一方面则受制于中美贸易摩擦导致美国粮食种植受到抑制,印度取消化肥进口补贴并遇大面积干旱,国际经济形势等原因的影响,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导致国际化肥价格下滑严重,出口价格很难大幅提升。

经销商处于观望状态

    由于目前是市场淡季且相对低迷,目前经销商基本处于观望状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上下游厂商的资金都非常紧张。

目前供给侧改革还需要继续;去产能的步伐不能停止,整个化肥行业仍然处于无序竞争的状态。不仅产能长期高位,而且生产成本过高,这是影响很多企业盈利水平的最根本原因。如果肥市的低迷状态持续下去,那么企业也只能选择停车检修,通过降低开工率来减少损失。

后市走势存在不确定性

    如果秋季市场启动后,企业的亏损面在持续加大,那么企业停车检修的面也会增加,产量会减少,到时肥市至少是稳定的。但是这会影响到明年春季市场的行情,可能会使明春市场供肥紧张。扭转肥市低迷的时间节点可能会在年底冬储,因为冬储启动会改善市场需求状况。

对于肥企而言,面对目前低迷的市场现状,不应该仅仅依靠价格的涨跌来维持生存,而更多地开发市场的深度需求,调整产品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供更高效的服务,或许这为企业的生存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崔海涛)



水溶肥如何发力方能“挑大梁”?

 


在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水溶肥与高效农业理念一脉相承,已成为大势所趋。

    借助“水肥一体化”,水溶肥拥有巨大市场空间

    随着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水肥一体化已经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水肥一体化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它是‘控水减肥’的关键措施,而且是在未来要‘挑大梁’的技术。水肥一体化有两种不同的概念,狭义的是指在灌溉环节把肥料溶解在水里,将肥料和养分适时适量地输入到作物的根系。而广义的水肥一体化,不管用不用喷灌、滴灌技术,只要是用水就可以实现,用土壤水和自然降水都可以实现水肥一体化。

    近年来,水肥一体化从设施走向大田,从西北走向全国,从经济作物发展到粮食作物,从高投入的贵族技术向低成本的平民化应用转变,这和水溶肥行业的飞速发展密不可分。水溶肥技术的提升和科技的进步,有力地支撑了水肥一体化的推广。 “水肥一体化”省工省力、科学操控、精准施肥、绿色环保等诸多优点,正在被广大种植户所接受,也为水溶肥产品提供了巨大市场空间,水溶肥料在未来将会成为一个刚需性的产品。

    以“土壤调节”为目标,水溶肥被赋予更多功能

    众所周知,肥料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提供养分。在肥料中添加作物需要的元素,肥料就可以拥有更多的功能。专家提出,很多功能性的物质能够针对解决生长的逆境、土壤的不良环境和病虫害等问题,把这些元素添加到水溶肥里面去,就能更好地实现肥料的多功能化。水溶肥不是营养液,不能只考虑肥料和作物,还必须考虑土壤问题。

    近年来,土壤健康问题已成为制约全球农业发展的共同课题,防治土壤污染、保护土壤健康的行动已迫在眉睫。现阶段在迫切需要土壤修复的背景下,水溶肥也被赋予了更多功能。

    碱式水溶肥成为酸化土壤改良的优选

据统计,我国土壤酸化面积超2亿公顷以上,因此,酸化土壤改良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实现根区酸化土壤的改良是水肥一体化模式下的一个新举措,而碱式水溶性肥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碱式水溶肥在解决土壤酸化和根区调控具有创新性作用,且效果突出,碱式水溶肥成为酸化土壤改良的优选之一。

腐植酸水溶肥进入发展新时代

    腐植酸作为一种具有多维空间结构的大分子有机弱酸聚合物,含有20多种官能团。这无疑为腐植酸水溶肥产品专一化、差异化、多元化开发提供了广阔的条件。数据统计表明,截至目前,农业农村部登记腐植酸水溶肥产品2853个,涉及1913家企业。这些企业是腐植酸水溶肥产业的国家队,也是推动腐植酸肥料行业发展的先锋队。腐植酸水溶肥产业在中国水肥一体化技术发展进程中,起步早,发展快,亮点多,成为水溶肥领域的一颗明珠。

    近五年来,伴随科技进步和不断创新,很多新技术应用到腐植酸水溶肥的提取、制备、加工等工艺之中。例如,腐植酸萃取-烘干一体化设备,高塔工艺,光辐射、超声波、微波技术等,大大提升了腐植酸水溶肥产品的工艺和技术水平,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伴随产业科技前行的脚步,腐植酸水溶肥产品必将做得更深入、更细致,其发展潜力巨大。

    关注市场化建设  共同寻找水肥发展关键点

    水溶肥行业未来发力的关键是定位经济作物区域。水溶肥企业突破的关键点是创新与终端合作的模式。近年来,各地经济作物区发展迅速。如重庆,辐射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经济作物核心区域,不仅是开展特色种植的重点区域,也是规模化种植取得突破的区域,更是经济作物种植蕴含巨大潜力的区域。

    农化服务是水溶肥行业趋热后绕不开的核心议题。水溶肥在经济作物区域销售中,农化技术服务成为获得农户信赖的法宝。目前农户群体最关心的是水溶肥的效果、价格和用法,所以水溶肥推广过程中的正确方法就是教会种植户掌握先进、高效、科学的施肥方法。

    企业突破关键:创新终端合作

    水溶肥推广离不开终端合作模式创新,更需要企业深入合作群体,以服务撬动需求。现阶段更多生产企业开始聚焦多元化市场需求和精细化种植要求,力求突破单一产品销售和简单地农技知识无法满足的种植需求。尤其是新疆大规模、集约化的农业种植,以及农民需求的改变,更加需要“套餐式”的种植服务模式。积极拓展全程服务思维方式,打造多元化服务方案。水溶肥料企业从产品技术功能细分深入到终端服务,进入转型升级关键期,且企业已开始终端合作服务创新的尝试。

水溶肥作为未来“挑大梁”技术的物化产品,有机遇也有挑战。水溶肥企业应增加有机类材料,确保水溶肥产品绿色安全;向精准化、专用化方向发展。(张涛 徐晓磊 黄敏)


 

煤制乙二醇的机遇与问题

  


煤制乙二醇产业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存在哪些问题?在近日烟台举行的2019年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形势分析会乙二醇分论坛上,业内专家展开了研讨。

  行业发展突飞猛进

  作为全球最大的纺织业生产基地,我国聚酯产业发展迅速,对乙二醇的需求量也稳步增长。随着众多炼化一体化和现代煤化工项目的兴建,乙二醇曾经巨大的供需缺口正逐渐被国内的新增产能填补。2018年我国大型聚酯厂年产能5486万吨,对乙二醇的年需求量达1546.3万吨,未来还将进一步增加。在供给方面,2018年国内乙二醇产能继续保持增长,达到1063.2万吨,约占全球总产能的33.5%,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乙二醇第一产能大国。

  随着国内新增产能集中投产,乙二醇市场竞争将加剧。据统计,目前国内在建和拟建的乙二醇项目约有60多个,年总产能接近3000万吨,多数计划在20182025年间投产。特别是煤制乙二醇,催化剂的寿命和选择性提升支撑了装置的稳定连续生产,在高利润以及巨大的需求缺口推动下,近年来煤制乙二醇项目遍地开花,且开工负荷有明显提升。煤制乙二醇的影响正在逐步加大,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

  预计今年底,煤制乙二醇年产能将达600万吨,占国内乙二醇总产能的48%。在成本方面,虽然今年油价下跌,石油路线制乙二醇和煤制乙二醇成本差距有所扩大,但也仅为400/吨左右,煤制乙二醇企业仍有产品大幅折让出售的空间。

  随着我国新型煤化工技术越来越成熟,生产装置稳定性逐步改善,煤制乙二醇质量也得到极大提升,行业发展突飞猛进。2018年煤制乙二醇产能已经超过410万吨,占到国内总产能的40%左右,预计到2020年产能将超过750万吨,占比也将提升至45.6%

  产业面临三大问题

  我国乙二醇行业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也要认识到行业所面临的问题。

  首先,产能过剩问题凸显。随着数十个乙二醇项目开工建设和陆续投产,到2020年国内总产能将达到1662万吨,2025年总产能将达到2200万吨,产能过剩不可避免,行业盈利能力将受到明显冲击。

  其次,产品质量尚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煤制乙二醇产品某些指标与石油路线产品尚存在一些差异,未能被下游高端聚酯行业用户认可。

  目前我国煤制乙二醇已经形成了包括中科院福建物构所—丹华—上海金煤、宇部兴产—高化学—东华工程等开发的六大类技术。经过不断优化调整,煤制乙二醇的品质可达到下游涤纶长丝生产企业的标准,掺用比例不断提高,已经从20%30%提高到30%70%,但目前煤制乙二醇依然无法完全替代乙烯法乙二醇。

  最后,产业竞争力相对不足。从全球范围来看,无论是中东以油田伴生气中的乙烷、丙烷和部分石脑油为原料,还是美国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的乙二醇成本都极具竞争力,将对我国生产企业带来冲击。

  目前我国新建乙二醇装置具有规模效益强、能耗低,上下游一体化、接近消费中心区域等优点,在未来与部分进口产品竞争中能够占据优势。但中东乙二醇原料成本优势较为明显,竞争力依然较强。预计2020年国内中东乙二醇的进口量可能还会增加。

  高质量发展寻出路

  当前,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大,国内需求疲软,全球乙二醇产能面临过剩,这对我国乙二醇行业发展提出了挑战。因此,行业更应该坚定高质量发展的信念,加大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降低能耗和物耗,持续改善经营效益。另外,还要加快推进行业产融结合,引导生产企业利用好期货市场,通过套期保值等手段管控经营中的风险。

  对乙二醇的未来发展,首先要“双稳定”,即货源稳定、质量稳定。此外,实现100%应用于聚酯方向是行业出路,装置产能大规模、高负荷投运是前提。

  对于煤制乙二醇企业,降低成本才是生存的王道。目前,煤制乙二醇在原料端出现了新的变化,以荒煤气或者焦炉尾气为原料生产乙二醇正在实践中,这一技术路线面临着气量、气压稳定性、尾气纯度等需要通过实践来解决的问题。

  产品方面,部分企业建设了“醇-醇”联产装置,为煤制乙二醇产业纵向发展提供了思路。由于乙二醇价格低迷,部分配有甲醇生产线的煤制乙二醇装置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乙二醇价格较低时可以加大甲醇的生产负荷,反之亦然,有能力灵活调整产品结构,争取更大的产品效益。(徐 岩)


 

己内酰胺制己二胺前景可期

  


己内酰胺制己二胺工艺此前由于不具有经济性,一度发展前景不明朗。但随着其主要原料己内酰胺产能增长导致价格下滑,该工艺的经济性也正在显现。未来如果能够突破工艺的关键瓶颈,打通己内酰胺—尼龙全产业链,形成尼龙6与尼龙66“双龙驱动”的大型新材料产业集群,那么该工艺的未来前景值得期待。

  经济性逐步显现

  己内酰胺制己二胺工艺是己内酰胺与氨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氨基己腈,随后对氨基己腈加氢得到己二胺。该工艺由日本东丽于1965年实现工业化,主要用于尼龙6工厂回收的己内酰胺次品或废尼龙等废旧原料的再生利用。因此,该工艺一直不具有经济性,业内关注较少。

  作为该工艺的主要原料,我国己内酰胺的产能和产量自2010以来稳步增长,新增和扩增己内酰胺项目逐步增多,今年我国己内酰胺产能更呈大幅扩张之势,已新增年产能123万吨。至今年年底,我国己内酰胺年产能将达477万吨,面临过剩危机,市场价格也随之逐步下滑。

  与丁二烯直接氢氰化法制己二胺相比,我国液体己内酰胺均价13800(吨价,下同),己内酰胺制己二胺工艺路线原料成本为15000元左右;丁二烯价格为8000多元,丁二烯直接氢氰化法原料成本在11000元左右。虽然目前在成本上己内酰胺制己二胺工艺不具优势,但未来几年随着己内酰胺走向过剩,原料价格下降后,该工艺的经济性会逐步提高。而且己内酰胺制己二胺工艺投资也比丁二烯氢氰化法要低,生产规模为5万吨/年的己内酰胺制己二胺装置投资保守估计不会超过4亿元,安全性和环保性也优于丁二烯氢氰化法。

  此外,丁二烯氢氰化法仅为英威达、奥升德等少数国外公司掌握,我国尚未实现自主生产。在己内酰胺产能即将面临过剩的形势下,以市场上富余的己内酰胺制取己二胺,技术门槛较低,技术的安全可靠性较高,可部分替代丁二烯氢氰化法。

  氨化脱水反应是关键

  己内酰胺制取己二胺需经历以下三步反应过程:第一步是己内酰胺和氨气发生氨化开环反应生成6-氨基己酰胺;第二步是6-氨基己酰胺脱水去除氧原子反应,生成6-氨基己腈;第三步是6-氨基己腈和氢气进行加氢反应获得己二胺。相较而言,第三步反应的技术较成熟,与工业己二腈加氢制己二胺类似,可采用骨架镍、铁—镍或镍—铬催化剂在氢氧化钠溶液中进行,反应温度75℃、压力3MPa,己二胺选择性达99%。该操作过程目标产物收率高,安全性和可靠性较强。

  而第一步和第二步反应是一个连续的氨化脱水过程,在一个反应器中进行,目前也是该技术的核心。该脱水反应可逆,需加入过量氨气,并及时排除生成的水,以提高6-氨基己腈收率,一般选用磷酸盐作为主要催化剂。根据己内酰胺的反应状态可以分为气相法和液相法两种,液相法反应条件温和,但催化剂和产品分离繁琐,能耗高。气相法制备简单,不存在产物与催化剂分离问题,所采用催化剂制备简单,但难点在于催化剂稳定性尚未经过工业化验证。气相法反应温度达350℃,催化剂要保持活性、选择性、热稳定性等性能和结构不变,在设计上要提高活性结构的热稳定性。

  己内酰胺氨化脱水过程的反应机理也比较复杂,包含C-N键断裂和生成的过程。己内酰胺要打开C-N键,由环状分子开环变成链状分子,同时酮基上的碳原子键合氨基生成链式酰胺分子,然后进一步发生脱水反应把氧原子脱掉生成腈基分子,上述每一步反应都会影响6-氨基己腈的合成效率。因此,推进己内酰胺制己二胺技术产业化,首先要从反应机理、工艺上深入研究,其次要推进高效催化剂的研制及其中试、工业化验证,以此确定气相法和液相法哪个更有综合经济优势。

  一体化将加剧分化

  目前,新投产的己内酰胺产能基本上都实现了环己酮配套和原料自给,成本也大幅降低。我国己内酰胺基本用于生产尼龙6,己内酰胺下游的切片、锦纶丝生产企业也在布局向上游扩张。整体看来,上下游一体化进程在不断加速,环己酮—己内酰胺—聚合—纺丝一体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其中,恒申集团已经率先打通环己酮—己内酰胺—聚合—纺丝—织造—染整的完整产业链,己内酰胺—尼龙6行业将面临结构性产能过剩和竞争加剧。

   目前看来,开展己内酰胺制己二胺产业化迫在眉睫,己内酰胺制己二胺可从己内酰胺—尼龙6聚合一体化,踏上向己内酰胺—尼龙66聚合差异化一体化的新征途。(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