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10期
新闻分类:化肥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0-10-14
全面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
“十四五”将是我国由石油化工大国向强国跨越最重要的关键五年,全行业将以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着力实现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绿色化和数字化转型、企业竞争力水平、经济效益和经济效率的五个新突破。
进入向强国跨越关键期
“十三五”期间,我国石油化工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中国化工市场已占全球化工市场的40%,中国化工产品的销售额已与欧盟、美国和日本化工产品销售额之和相当。
同时,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一批世界水平的新成果。五年间,石化行业共获得国家科技奖155项,获专利授权28.7万件。这些新成果提高了我国油气供给保障能力,弥补了化工高端技术短板,抢占了世界化学工业的制高点。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获得突破。落后产能过剩的突出矛盾得到有效缓解,高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行业布局向园区化、基地化集结,体制改革沿市场化方向迈出新步伐。
即将到来的“十四五”,将是中国由石油化工大国向强国跨越的最关键五年,将是产业结构由量变到质变提升的关键五年,将是行业创新能力由起飞到领航的关键五年,将是行业两大转型发生根本变化的关键五年,将是行业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走向更高市场化水平的关键五年。
全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中美关系和新冠肺炎疫情两个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下,“十四五”期间,行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和挑战将是极其严峻而复杂的,但同时也孕育着新的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召开的专家座谈会上提出“十四五”规划中的六大中长期问题:即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功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这六大问题为行业“十四五”规划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
中国作为全球石油和化工第二大国、化工第一大国,“十四五”石油和化工行业将以提高全行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科技创新绿色转型为重点,以一流效率为落脚点,加速建设石油化工强国,在全球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中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力求实现五个新突破
全面提升全行业核心竞争力,要完成五大任务,实现五个新突破。
一是产业结构的新突破。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是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十四五”期间我们要在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上下功夫,努力使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结构不仅要保持产业结构齐全、比例配套合理,还要做到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大幅度提高我国石油化工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水平和比重,使我国在化工新能源、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现代煤化工、节能环保产业和生物化工、生命科学产业等高端领域占据重要地位,达到领先水平。
二是创新能力的新突破。产业结构层次的提升,关键取决于创新能力的高低。从总体上看,我们的创新还属于“跟跑型”创新,真正属于“领跑型”的原始创新还是少数。“十四五”一定要集中有限目标、集中优势力量,努力发展国内经济发展急需的新能源、化工新材料、专用精细化学品,特别是紧紧围绕航天、大飞机、高铁、汽车轻量化、电子信息等重大工程需要,紧紧围绕人民生命健康和消费升级的需要,加快发展高端聚烯烃、专用树脂、特种工程塑料、高端膜材料等化工新材料,加快发展功能材料、医用化工材料、高端电子化学品、生活消费化学品等专用化学品,以及新催化剂、特种添加剂、新型助剂等特种化学品,用快速增长的创新能力,努力提升产业链高端供给能力。
三是绿色、数字化转型的新突破。安全、环保、绿色、低碳已经成为世界石化行业发展的新动能,绿色化学已经成为世界化学工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制高点和增长点。“十四五”期间我们要紧紧抓住全球温室气体治理从严、绿色发展加速的新形势,全面提升全行业绿色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扎扎实实从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强化污染防治措施、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循环经济技术水平、深入实施责任关怀等重点工作入手,使我国石油化学工业的绿色发展水平上一个大的台阶。同时,还要把行业绿色发展转型同数字化转型结合起来,大力推动重点企业、化工园区的智能制造示范工程提速,推动全行业智能制造体系建设,使全行业的发展方式在“绿色转型”和“数字化转型”的双转型中,开创高质量发展的全新水平。
四是企业竞争力水平的新突破。企业活力是市场活力的基础,企业竞争力是行业竞争力的核心。“十四五”期间我们要在全行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头羊企业,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化工园区、特色园区,以高质量发展培育世界一流的石油化工企业。这也是我国迈向石油化工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企业竞争力指标中,要更加侧重于销售收入利润率、总资产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人均利润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净资产收益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
五是经济效益和经济效率的新突破。行业和企业发展质量最终都要体现在经济效益和经济效率上。“十四五”期间,我们一定要在推动全行业对标的活动中,细化同行业的对标工作,重点抓住全员劳动生产率、净资产效益率和经济增加值等能够全面衡量企业真正盈利和企业创造能力的指标,全面开创全行业经济效益和经济效率的新局面。(李寿生)
国务院取消复混肥、大量元素水溶肥等7类肥料登记
国务院发文,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其中有关于取消七类肥料(含大量元素水溶肥料、中量元素水溶肥料、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农用氯化钾镁、农用硫酸钾镁、复混肥料、掺混肥料)登记,改为备案的内容,备受行业关注。
具体内容如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取消七类肥料(含大量元素水溶肥料、中量元素水溶肥料、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农用氯化钾镁、农用硫酸钾镁、复混肥料、掺混肥料)登记许可取消,改为备案。农业农村部门要通过以下措施加强监管:
1.建立健全部分肥料产品备案制度,建立网上备案平台,对不按要求备案的要依法设定并追究法律责任。
2.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对市场流通的七类肥料产品开展抽检,发现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查处并向社会公开结果。
3.依法实施信用监管,如实记录违法失信行为,实施差异化监管等措施。
该政策是我国借鉴其他国家肥料管理经验,统筹规划和完善调整肥料登记管理制度,研究建立肥料登记管理和备案目录管理制度后出台的,旨在让讲诚信和重创新的企业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市场推广和为农服务中去,进而引导肥料产业尤其是新型肥料产业健康发展。该政策的出台对肥料行业来说是一大利好。
针对政策改变以后的监管问题,该决定明确要求,农业农村部门一是要建立健全部分肥料产品备案制度,建立网上备案平台,对不按要求备案的要依法设定并追究法律责任;二是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对市场流通的7类肥料产品开展抽检,发现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查处并向社会公开结果;三是依法实施信用监管,如实记录违法失信行为,实施差异化监管等措施。
山东发布化工园区管理办法
9月14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等10部门联合发布《山东省化工园区管理办法(试行)》(简称《办法》)。《办法》共分总则、规划建设、项目准入、信息化建设、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管理监督、附则八章,共36条,有效期为2020年10月12日至2022年10月11日。
《办法》提到,山东省化工园区总体发展规划应与所在设区市或县(市、区)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符。园区调整四至范围的,应按照《山东省化工园区认定管理办法》《山东省专业化工园区认定管理办法》的认定程序依法依规进行。园区四至范围内不得有村庄、学校等敏感场所和劳动力密集型非化工生产企业,四至边界与人口密集区、重要设施、敏感目标之间的安全及卫生防护距离应符合相关规定要求。
同时,要严格项目准入,严格执行《山东省化工投资项目管理规定》,鼓励发展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高、能源消耗低、污染物排放低、安全风险低的项目;推进园区信息化平台建设,具备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能源利用等智慧化管理功能,满足全省智慧化园区管理要求;实行封闭化管理,入园闸道和安全检查卡口安保设施齐备有效,门禁、视频监控等系统和预警体系完善;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园区内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园区应建立公众参与的稳定渠道及反馈机制,设立公众开放日,接受公众咨询和监督等。
目前,山东省分4批共认定化工园区85家。其中,专业化工园区10家。为规范园区管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山东省结合实际制定了《办法》。《办法》的出台将提高山东省化工产业安全发展水平,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下一步,山东省化工专项行动办将负责协调省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生态环境等有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能做好园区的管理服务工作。(唐可)
从粮食供需看化肥新一轮景气周期
今年1~7月,中国进口小麦428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16.3%;进口大豆5513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7.7%,预计全年进口量创历史新高;进口玉米替代品约750万吨(高梁、大麦、木薯等)。
今年玉米进口配额720万吨,7月份增加了临时进口配额500万吨(以上进口基本完成)。据传,某央企又获得关税配额外1000万吨的进口额度。如以上配额全部用完,今年玉米进口总量将达2220万吨(2019年全年进口不足500万吨)。
今年玉米临储拍卖已经进行15轮,总成交量约5684万吨。今年一次性储备玉米拍卖成交量约1000万吨。据传,国家将定向拍卖3000万吨饲料小麦和稻谷,这部分拍卖主要是对饲料中的玉米进行替代。
大豆进口虽然可能创历史新高,但算是常态化水平,小麦进口大幅增加,但数量级不大,需要重点关注的是玉米:如以上传闻最终兑现,那么,在不考虑后期玉米替代品进口增加的情况下,通过进口、临储拍卖、定向销售,共向市场投放了约1.26亿吨玉米及其替代品。
现阶段临储拍卖的出库量还不到50%,而新配额进口、水稻、小麦的定向销售也未形成,最终有多少成为社会结转库存尚不可知,因此玉米到底有多大的缺口并不确定。但值得警惕的是:一,2018年玉米临储曾拍出了1亿吨的成交量,同今年的量级差距不大;二,在巨量投放的情况下,玉米期货价格仍处于高位;三,今年长江、淮河流域和东北都遭遇严重洪涝灾害,部分地区粮食减产恐难避免;四,今年生猪出栏量恢复,但远没有达到2019年前的水平,饲料消费仍处上升阶段。
虽然1.26亿吨的玉米及替代品的投放不能被当作产不足需的缺口,但粮食安全防的是万一,宁可高估,不能低估。今年年初,在疫情严重的情况下,政府就把农业生产恢复放在了首位,把粮食安全列入了“六保”中,提出要扩大双季稻面积和提高复种指数,证明政府已经做了超前部署。今年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影响了政策效果,促使国家进一步强化粮食安全措施:稳定预期;加大农产品投放力度;扩大进口;节约粮食;增加国内种植面积。
增加粮食种植面积一定是政策的首选,但至今尚未明确,或同农业的季节性相关。随着秋种临近,相信很快见分晓。据测算,全部靠国内填补这个缺口,需要新增2亿亩/年以上的种植面积。在抑制部分需求和扩大进口等多管齐下的情况下,确保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也至少需要增加1亿亩/年以上的玉米或其替代品种植面积,带来的尿素需求增长或高达300万吨/年。
毫无疑问,国内具有增加种植面积的基础。光、热、水条件好于北方的淮河以南地区,近年来只种一季稻的现象很普遍,有提高复种指数的潜力;当年调减的5000万亩玉米面积可以部分恢复;可以调降3000万亩的休耕轮作面积;减少抛荒面积。只要政策得当,执行有力,种植面积完全可以满足国内粮食安全需要。(余雷)
BB肥“突围”关键看服务
上个世纪 80 年代,BB 肥产业在我国落地生根,实物产量由最初的不足百万吨逐步发展到 2000万吨左右的规模。然而,在经历短暂的辉煌之后,BB 肥在国内旋即陷入“好货不香”的尴尬境地,市场也变得不温不火。
在欧美地区早已成熟并普及的 BB 肥,为何到了中国会“水土不服”?,原因有很多,但归根结底还是理念上的问题。国内最早从事BB 肥生产的企业,只是引进了设备和技术,将 BB 肥当作一种新产品来进行推广应用,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欧美地区对肥料的散装掺混本质上是一种以丰富的应用技术为基础、面向终端的服务,其背后是一整套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产品先于服务”的理念,使 BB 肥在引进之初便走上了“为销售而服务”的歧途。
与复合肥相比,BB 肥的服务属性非常明显,其最大优势是可以根据测土数据对配方进行灵活调整,土壤中缺什么就补充什么,从而做到科学精准施肥,实现节本增效。但长期以来,国内企业都是在工厂中生产灌装 BB 肥,然后再像复合肥一样投入传统渠道中进行销售,这与BB 肥的服务属性背道而驰。在实际生产中,受小农分散经营的基本国情和行业内产品思维盛行的影响,某种配方的 BB肥只有达到一定的产量,才能使成本与效益达到平衡,很难真正做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再加上基础研究与技术储备不足等因素,BB 肥企业的服务大多流于形式、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只能通过拼价格来抢占市场。换句话说,我国BB 肥产业之路仍是科学施肥与工厂规模化生产的一种妥协。如此一来,就使BB 肥走上了商品化、贸易化的老路,也导致其服务优先、直面终端的比较优势荡然无存。
除了理念上的误区,BB 肥产品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先天缺陷。由于尿素、磷铵、氯化钾等各类基础肥的颗粒密度、形状及粒径不一,在掺混后容易出现分层、吸潮板结、不易添加增效成分、施用不均衡等问题,给肥料的运输、储存、使用带来诸多不便。这些缺陷,也导致 BB 肥的适用范围始终局限于北方大田区,在南方经作区难以推广应用。
由于生产技术门槛和违法成本相对较低,大量没有服务能力和生产经营资质的小作坊涌入 BB 肥领域,使 BB 肥市场成为偷减含量、虚标养分、假冒伪劣的重灾区之一。在信息对称的今天,用于 BB 肥生产的基础肥成本价格非常透明,正规企业在与小作坊竞争时,很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此外,因各地对 BB 肥的监管执法标准不统一,也导致误伤“友军”的事件频频发生。根据国家 2013年出台的《关于加快配方肥推广应用的意见》,年配肥能力2万吨以下或每小时 2.8吨以下的基层小型智能化配肥服务网点,以农民购买原料肥料为基础肥料,按照农民的施肥配方进行智能化掺混,掺混后不进入市场流通环节、不纳入肥料登记和生产许可范畴。但在实际过程中,不少正规企业的小型智能化配肥服务网点,都被当地执法部门以违反《肥料登记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为依据进行了处罚和关停,对 BB 肥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一大批有远见、有担当的农资企业积极投身于 BB 肥产业的新一轮革命中,通过加强产业协作、科研投入及应用技术储备,大力推进土壤大数据系统及诚信经营体系建设,在服务模式创新上下功夫,在产品性状和科技含量上做文章,努力使 BB 肥产业的发展重回正轨。(魏 萌)
金正大史丹利等通过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复核评价
9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公布2020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复核评价结果的通知》显示,包括金正大、史丹利、云天化、新疆阜丰、四川龙蟒集团、安琪酵母、大北农等190家企业通过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复核评价。同时,有6家企业被撤销称号。
通知指出,工信部等部门对2017年认定及通过复核的196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组织开展了复核评价。 希望通过复核评价的企业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完善制度建设,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据悉,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自2011年开始,实行动态管理,每三年复核评价一次,对合格的示范企业予以确认,不合格的撤销称号。这些创新骨干企业坚持高强度研发投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中国农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