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山东省化肥和煤化工行业协会!

会员注册会员登录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帮助中心

2021年第11期

新闻分类:化肥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1-11-15

“双碳”路线图对石化行业将有五大影响

 


1025日,新华社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026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双碳”官方文件密集出台再次明确了我国落实“双碳”目标的决心和细分实施路径及阶段性目标。

化工行业作为承接自然界原料和下游终端消费品的重要纽带,每年贡献了全球4%的碳排放,年排放接近15亿吨/年。在能耗双控的政策背景下,单吨生产能耗更高的化工产品将率先面临产能重新调整的挑战。在新项目审批难度加大和落后项目陆续退出的大环境下,行业内的众多落后产能或将由于生产设备和单位能耗指标限制而受到发展制约,但从长期角度看,“双碳”政策或将推动新一轮化工行业的供给侧改革,落后产能的出清将促进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加快建设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加快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升级和特色应用,创新“光伏+”模式,推进光伏发电多元布局。坚持陆海并重,推动风电协调快速发展,完善海上风电产业链,鼓励建设海上风电基地。积极发展太阳能光热发电,推动建立光热发电与光伏发电、风电互补调节的风光热综合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能清洁供暖和生物天然气。探索深化地热能以及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等海洋新能源开发利用。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

合理调控油气消费。保持石油消费处于合理区间,逐步调整汽油消费规模,大力推进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可持续航空燃料等替代传统燃油,提升终端燃油产品能效。加快推进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规模化开发。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优化利用结构,优先保障民生用气,大力推动天然气与多种能源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和化工原料用气。支持车船使用液化天然气作为燃料。

二、节能降碳增效行动

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实施园区节能降碳工程,以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以下称“两高”项目)集聚度高的园区为重点,推动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打造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低碳园区。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工程,推动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开展节能降碳改造,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实施重大节能降碳技术示范工程,支持已取得突破的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开展产业化示范应用。

三、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

推动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优化产能规模和布局,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有效化解结构性过剩矛盾。严格项目准入,合理安排建设时序,严控新增炼油和传统煤化工生产能力,稳妥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引导企业转变用能方式,鼓励以电力、天然气等替代煤炭。调整原料结构,控制新增原料用煤,拓展富氢原料进口来源,推动石化化工原料轻质化。优化产品结构,促进石化化工与煤炭开采、冶金、建材、化纤等产业协同发展,加强炼厂干气、液化气等副产气体高效利用。鼓励企业节能升级改造,推动能量梯级利用、物料循环利用。到2025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

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采取强有力措施,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全面排查在建项目,对能效水平低于本行业能耗限额准入值的,按有关规定停工整改,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力争全面达到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科学评估拟建项目,对产能已饱和的行业,按照“减量替代”原则压减产能;对产能尚未饱和的行业,按照国家布局和审批备案等要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提高准入门槛;对能耗量较大的新兴产业,支持引导企业应用绿色低碳技术,提高能效水平。

四、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

1.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到2030年,省级以上重点产业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

2.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和综合利用率,以煤矸石、粉煤灰、尾矿、共伴生矿、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建筑垃圾、农作物秸秆等大宗固废为重点,支持大掺量、规模化、高值化利用,鼓励应用于替代原生非金属矿、砂石等资源。在确保安全环保前提下,探索将磷石膏应用于土壤改良、井下充填、路基修筑等。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推广废弃路面材料原地再生利用。加快推进秸秆高值化利用,完善收储运体系,严格禁烧管控。加快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建设。到2025年,大宗固废年利用量达到40亿吨左右;到2030年,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左右。

3.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推行“互联网+”回收模式,实现再生资源应收尽收。

 “双碳”背景下,化工行业的五大影响

影响一:高排碳行业价值将被重估

在碳减排的背景下,高排放行业新增产能扩张受限,行业壁垒有望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市场对相关产品的需求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整个行业的利润将得到大幅改善,行业价值有望得到明显提升。

影响二:利好有技术优势的企业

  “双碳”战略,表面上是对碳排放进行限制,而实际上是想通过带有约束条件的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行业技术水平,这将利好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以及拥有全产业链,可以获得产品高附加值的企业。

影响三:利好国际化布局的企业

    “双碳”战略下,国内碳排放政策将进一步收紧,而全球各国碳减排政策仍呈现差异化的特点。因此,前期全球化布局的化工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各地资源,合理分配各项生产项目,有望获得差异化竞争优势。

影响四:新能源上游获利好,重点关注绿色消费新材料

我国能源消耗目前主要以高排放的煤为主,“双碳”战略下,我国须在供给端和消费端都进行结构转型。能源供给方面,新能源领域将会获巨大发展良机,这也将带动相关上游材料的增长。与此同时,在消费端,节能环保的绿色新材料也将获持续关注。

影响五:碳捕集、封存和转化成发展新机遇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碳减排是主要的一种方式,帮助我们从根源上减少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回收存储利用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另一种形式。而拥有先发技术的企业将获成长良机。


 


化工重点行业严格能效约束推动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发布

 


1021日,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针对石化化工领域则专门发布《石化化工重点行业严格能效约束推动节能降碳行动方案(20212025)》。《方案》提出到2025年,通过实施节能降碳行动,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行业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30%。行业整体能效水平 明显提升,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绿色低碳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合成氨行业以优质无烟块煤为原料单位产品能耗基准水平为 1350千克标准煤/吨 、标杆水平为1100千克标准煤/吨( GB 21344; 非优质无烟块煤、型煤为原料单位产品能耗基准水平为1520千克标准煤/吨氨; 标杆水平为1200千克标准煤/吨( GB 21344;以粉煤为原料(包括无烟 粉煤、烟煤)单位产品能耗基准水平为 1550 千克标准煤/吨 、标杆水平为1350千克标准煤/吨( GB 21344)。

《方案》明确的重点任务包括:

(一)建立技术改造企业清单。各地组织开展炼油、乙烯、 合成氨、电石企业现有项目能效情况调查,认真排查在建项目, 科学评估拟建项目,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逐一登记造 册,经企业申辩和专家评审,建立企业装置能效清单目录,能效 达到标杆水平和低于基准水平的企业装置,分别列入能效先进和 落后装置清单,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

(二)制定技术改造实施方案。选取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行业节能先进适用技术, 引导能效落后企业装置实施技术改造,科学合理制定不同企业节能改造时间表,明确推进步骤、改造期限、技术路线、工作节 点、预期目标等。

(三)稳妥组织企业实施改造。对于能效介于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之间的企业装置,鼓励结合检修等时机参照标杆水平要求实施改造升级。改造过程中,在落实产能置换等要求前提下,鼓励企业开展兼并重组。对于违规上马、未批先建项目,依法依规严肃查处相关责任人员、单位和企业。

(四)引导低效产能有序退出。严格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指 导目录》等规定,推动 200 万吨/年及以下炼油装置、天然气常压 间歇转化工艺制合成氨、单台炉容量小于 12500 千伏安的电石炉 及开放式电石炉淘汰退出。严禁新建 1000 万吨/年以下常减压、 150 万吨/年以下催化裂化、100 万吨/年以下连续重整(含芳烃抽 提)、150 万吨/年以下加氢裂化,80 万吨/年以下石脑油裂解制乙 烯,固定层间歇气化技术制合成氨装置。

(五)推广节能低碳技术装备。鼓励采用热泵、热夹点、热联合等技术,加强工艺余热、 余压回收,实现能量梯级利用。探索推动蒸汽驱动向电力驱动转 变,开展企业供电系统适应性改造。鼓励石化基地或大型园区开 展核电供热、供电示范应用。

(六)推动产业协同集聚发展。坚持炼化一体化、煤化电热一体化和多联产发展方向,构建企业首尾相连、互为供需和生产 装置互联互通的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减少物流运输 能源消耗。推进开展化工园区认定,引导石化化工生产企业向化 工园区转移,提高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形成规模效应, 突出能源环境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和碳排 放。鼓励不同行业融合发展,提高资源转化效率,实现协同节能 降碳。

(七)修订完善产业政策标准。对照行业能效基准水平和标杆水平,适时修订《炼油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乙烯装置单 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合成氨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电石 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八)强化产业政策标准协同。研究完善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行业绿色电价政策,有效强化电价信号引导作用。按照加强高耗能项目源头防控的政策要求,通过环保核查、节能监察 等手段,加大管控查处力度。加强炼油等行业项目准入条件与能 效基准水平、标杆水平衔接和匹配。    

(九)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落实节能专用装备、技术改 造、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向碳减排效应显著的重点项目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十)加大配套监督管理力度。加强源头把控,建立炼油、 乙烯、合成氨、电石等行业企业能耗和碳排放监测与评价体系, 稳步推进企业能耗和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和评价工作。强化 日常监管,组织实施国家工业专项节能监察,加强对企业能效水 平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相关政策要求执行到位。


 


扎实做好今冬明春氮肥保供稳价工作

 


由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主持召开的2021年氮肥行业营销工作会1027日在成都召开。会议上最引人关注的议题是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委通知精神,扎实做好氮肥保供稳价工作。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顾宗勤对下阶段氮肥保供的工作重点提出具体要求: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支持;二是要提高氮肥装置产能利用率,努力提高氮肥产量;三是要合理安排出口,在用肥旺季优先将货源投放到国内市场;四是加大高效新型肥料的推广力度;五是加大化肥追溯体系建设和打假工作力度;六是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

    氮肥保供面临严峻挑战。顾理事长介绍,2021年前三季度氮肥行业产量同比基本持平、表观消费量略有下滑。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下,国际供应下滑,国内氮肥出口显著增长,氮肥、尿素出口同比分别增长29.7%37.3%。国内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拉动氮肥价格,近期成本和售价严重倒挂。

    顾理事长分析了当前影响氮肥生产和市场的主要因素:

一是全球能源价格节节攀升。世界“能源危机”来临,推动氮肥价格上涨;但国际谷物价格上涨和疫情后各政府加大对农业和化肥的支持力度,促进化肥需求有所增长。二是我国煤炭消费超预期增加。煤炭供需偏紧,价格快速上涨,创下历史极值,天然气价、电价纷纷上涨,多数氮肥生产企业出现亏损。三是受能耗双控、秋冬季限产和冬奥会等影响,现有产能发挥将大受影响。四是国内氮肥需求增加。国内秋播推迟,农业需求略有增加;工业需求在不受限电拉闸等影响下,需求将有所增加。整体而言,如果原料和电力等外部条件得到保证,今冬明春氮肥供应预计可以满足国内需求。(农资导报)

信息链接: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委通知精神,山东省发展改革委等15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扎实做好化肥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


 

山东“链主”化企领航园区转型升级


 


自从20176月山东省启动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以来,累计关停化工企业2300多家,规模以上化工企业降至2847家,化工园区由199家压减到84家。即便如此,5年来山东化工仍稳坐全国头把交椅。“十四五”是山东省化工产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要推动园区提升、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建设、智能化改造、生态优化“5个新突破”,打造高端化工产业发展新优势。

经与产业链龙头企业充分沟通和综合评估,山东最终梳理确定了煤基化工、氟材料、聚氨酯、尼龙、电子化学品等10条高端化工产业链,并优选25家企业作为“链主”企业,吸收配套企业40家、高校12家、科研院所9家、协会(联盟)23家加入合作机制,促进产业上下游交流融通。据介绍,目前高端化工10条产业链中,列入项目库的项目共有200个,总投资4664亿元。

  按照山东省化工专项行动办的计划,“十四五”期间将在全省化工行业启动实施智能化改造提升工程,以“产线数字化、工厂智能化、运营信息化、园区智慧化、产链平台化、集群生态化”为主线,突出重点行业,通过试点诊断、标杆引领、示范推广,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化工园区和化工企业落地应用。到2023年,全省规模以上化工企业基本完成智能化改造,全行业智能化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生态优化方面,主要着眼产业链供应链重构、价值链创新链提升,围绕炼化一体化、现代煤化工、化工新材料、功能化学品、高性能轮胎等领域,突出10条化工产业链条,制订出台产业链提升实施方案,做强“领航型”龙头企业,依托化工园区强化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引领资本、市场、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融合聚集,健全产业协同发展体系,构建具有明显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生态。

   按照《山东省高端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突破行动计划(2021~2022)》,山东将推动万华化学、东明石化、鲁西化工等企业强化基础优势,打造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以园区为主体,梳理培育1~2条园区主导产业链,引领一批产品关联度高、上下游供需紧密的配套企业建立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

  在重点项目建设方面,山东省将以“四个一批”项目库为抓手,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支撑项目为依托,重点推动裕龙岛炼化一体化、天辰齐翔尼龙新材料、烟台万华高性能化工新材料、华鲁恒升绿色化工新材料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确保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如期建成达产,一批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领域项目成为产业发展新动能。

108日,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其位于德州运河恒升化工产业园的碳酸二甲酯增产提质系列技改项目、酰胺及尼龙新材料项目(30万吨/)己内酰胺及配套装置国庆期间打通全线流程,一次开车成功,并产出电池级碳酸二甲酯优等品、己内酰胺优等品。

  无独有偶,位于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的山东能源鲁南化工有限公司32万吨/年双氧水装置也在国庆前夕顺利产出合格产品,标志着该公司30万吨/年己内酰胺及配套工程进入化工投料试开车阶段。

  这两家由氮肥起家的新型煤化工企业双双加码化工新材料,一是依托当地产业集群优势和化工园区资源要素,二是作为山东省确定的煤基精细化工品领航型企业,负有优化提升重点产业链的重任。支持领航型企业发展己内酰胺,并向下游延伸建设尼龙6聚合装置,发展纺织材料和工程塑料,正是山东省规划的高端化工产业链之一。

华鲁恒升从发挥协同优势和集成效应角度压茬推进项目,构建起‘一头多线、柔性多联产’的产品格局。目前各产品单元高度匹配,能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转换赛道,确保了效益最大化;化工新材料等比重也大幅提升,依托现有产品向下游延伸的新项目还将打开新的成长空间。随着两个新项目的建成投产,华鲁恒升总投资87亿元的尼龙66高端新材料项目、12万吨/PBAT可降解塑料项目、高端溶剂系列项目已在德州市发改委立项备案。(刘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