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山东省化肥和煤化工行业协会!

会员注册会员登录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帮助中心

2023年第5期

新闻分类:化肥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3-05-16

国家印发《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已经2023 26日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全体会议通过,由国家标准委等11部委联合发布。

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深入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根据《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相关要求,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而制定的。

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主要目标是围绕基础通用标准,以及碳减排、碳清除、碳市场等发展需求,基本建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到2025年,制修订不少于1000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包括外文版本),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显著提高,主要行业碳核算核查实现标准全覆盖,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标准指标稳步提升。实质性参与绿色低碳相关国际标准不少于30项,绿色低碳国际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框架包括基础通用标准子体系、碳减排标准子体系、碳清除标准子体系和市场化机制标准子体系等4个一级子体系,并进一步细分为15个二级子体系、63个三级子体系。

碳减排标准子体系内节能标准要求加快制修订火电、钢铁、建材、化工、有色、煤炭、采矿、轻工、机械、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推动实现能耗限额指标与碳排放强度指标相协调。坚持减污与降碳协同、源头与末端结合,发挥标准倒逼、优化、调整、促进作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提升家用电器、农村居民供暖设备、制冷及冷链物流设备、工业设备、照明产品、数据中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设备、机械制造装备等重点产品和设备强制性能效标准。加快完善与强制性节能标准配套的能耗计算、能效检测、节能评估、节能验收、能源审计等标准。

加快制定节能设计规划、能量平衡测算、能源管理体系、能源绩效评估、经济运行、合理用能、节能诊断、节能服务、绿色节约型组织评价等基础标准。完善能效对标、节能技术评价、系统节能、能量回收、余能利用、能量系统优化、高效节能设备、节能监测、节能量测量和验证、能源计量、数字赋能技术、区域能源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能源管控中心等节能共性技术标准。

氢能领域重点完善全产业链技术标准,加快制修订氢燃料品质和氢能检测等基础通用标准,氢和氢气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标准,氢密封、临氢材料、氢气泄漏检测和防爆抑爆、氢气安全泄放标准,供氢母站、油气氢电综合能源站安全等氢能安全标准,电解水制氢系统及其关键零部件标准,炼厂氢制备及检测标准,氢液化装备与液氢储存容器、高压气态氢运输、纯氢/掺氢管道等氢储输标准,加氢站系统及其关键技术和设备标准,燃料电池、冶金等领域氢能应用技术标准。

工业生产过程减碳领域重点制修订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机械、造纸、纺织、汽车、食品加工等行业低碳固碳技术、低碳工艺及装备、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原燃料替代技术、低碳检测技术、低碳计量分析技术、绿色制造、节水等关键技术标准及配套标准样品。

标准建设指南要求强化任务落实各行业各领域要按照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内容,加快推进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做好专业领域标准与基础通用标准、新制定标准与已发布标准的有效衔接。各地方、社会团体等加强与标准化技术组织合作,依法因地制宜、多点并行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制修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关键标准研究、制定、实施、国际交流等工作。


 


“石油和化工产品碳足迹评价研讨会”在烟台召开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 增长”、“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的要求,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组织,制定了《山东省产品碳足迹评价工作方案 (2023-2025年 ) ,提出 “到 2025年 ,基本完成600家重点企业产品碳足迹核算 ”的目标。

为全面了解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要求和管理趋势, 推动山东省化肥和煤化工行业产品碳足迹评价工作有序开展,山东省化肥和煤化工行业协会与中国化工环保协会合作组织的“石油和化工产品碳足迹评价研讨会”510日在烟台召开。中国化工环保协会副秘书长吴刚、山东省化肥和煤化工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范秀凯及省内外石油和化工企业代表出席了会议,来自省内化肥和煤化工行业近二十家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化工环保协会副秘书长吴刚主持。

会议邀请了沈阳沈化院测试技术公司、重庆国际投资咨询集团有限公司相关专家介绍了产品碳足迹报告编制典型案例及编写要求、我国碳足迹工作推进情况及建议等情况。国家工信部《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探索基于碳足迹制修订含碳化工产品碳排放核算以及低碳产品评价等标准。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开展碳足迹工作,大湾区要求2023年初步构建碳足迹标识认证体系,完成100个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应用示范。成都政府下发《成都市2022年度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实施细则》,支持出口企业开展碳足迹核查,对取得碳足迹核查证书或报告的,予以核查、认证及相关服务费用百分之百予以支持。

山东省化肥和煤化工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范秀凯介绍了山东省化肥和煤化工行业碳足迹近期工作情况及下一步推动行业碳足迹工作的思路。他指出,全行业要认真实施省生态环保厅关于《山东省产品碳足迹工作方案(2023-2025年)》,努力完成“方案”提出的目标任务:完成企业产品碳足迹核算,初步建立标识认证体系、排放因子数据集及核算模型等任务,推动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山东省化肥和煤化工行业协会近期将展开工作,依靠行业专业技术人才优势开展碳足迹核算,启动化肥和煤基化学品的碳足迹计算指南等标准编制工作,尽快在行业内全面实施碳足迹核算。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踊跃发言,对当前碳足迹工作开展过程存在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对今后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通过交流讨论,会议一致认为:通过计算产品的碳足迹,企业可掌握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情况,这就使得产品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能耗、碳排放情况透明化,激励企业低碳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减少碳排放,从而提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计算产品碳足迹不是唯一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了解产品生产过程的碳足迹分布情况,寻找节能减排的空间和途径。代表建议:政策导向还需持续加强,从国家部委到地方政府,对碳足迹工作的推动力度还有待延伸,从政策资金方面给出更大力度的支持。近期要加快建立碳足迹标准、拓宽碳足迹应用场景、完善碳足迹基础数据库。(协会信息部)


 

2023中国(济南)高端化工产业博览会在济南召开

 


4月19日,2023中国(济南)高端化工产业博览会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开幕。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孔庆成出席会议并致辞。协会受邀参展,同时邀请青岛方正装备技术有限公司、方兴建材有限公司、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企业参展。

本次博览会以“智汇全产业、碳讨新未来”为主题,包括开幕式、主论坛、分论坛、招商引资洽谈会及成就展等多项活动。在开幕式上,举行了组建智慧化工园区联合体、智慧工厂建设项目、化工园区智慧化改造等3轮签约仪式,14家企业及园区达成合作意向。在主论坛上,中国企业家联合会副会长傅成玉、中国工程院院士杨万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董秀成分别作了《关于我国化工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石油化工转型升级新产业链及市场》《双碳目标与油气转型》的主题报告。在分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化工园区产业政策解读、碳中和顶层科技路线开发、化工安全生产管控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了宣讲,海尔卡奥斯等10家企业进行路演交流。

本次博览会为期3天,展出面积25000㎡,设置展位1500余个,汇聚700余家参展单位,围绕智慧化工园区、化工装备、化学原料、泵阀管件等配套全产业链进行展出,为广大化工企业、采购商、供应商、智慧化工服务商搭建起一站式商贸平台。(协会信息部)


 


合成氨有望成为最快突破的“绿氢合成燃料”


 


1、氨是一种基本化工原料与新型绿色燃料

氨是最基础的化工原料之一,在化工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氨既可用于尿素等农业化肥原料(氮肥)生产,也可用于硝酸等化工用品生产。作为工业上最基本、结构最简单的含氮原料,几乎所有的含氮化合物的最上游都源自于氨。氨还可以作为新型绿色燃料或氢能载体。使用绿氨燃料几乎不会造成碳排放。而且氨易压缩,液氨体积能量密度比液氢高35%以上,在催化条件下可以分解释放出氢气,是一种优良的氢能载体。

2、船运行业对绿氨燃料的需求或成为合成氨新的需求增长点

最近,日本、韩国等国家开始将氨能源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日本重点关注燃煤电站的掺氨燃烧以及航运燃料领域,计划到2030年实现20%的掺氨比例,并随着技术发展逐渐提高到100%。而且,日本已开始陆续从沙特阿拉伯等国家进口低碳氨。韩国同样注重零碳氨燃烧发电,计划到2030年将氨电比例提高到3.6%。在此背景下,日韩等国的低碳氨供应出现较大缺口,进口需求增大,或将成为中国绿氨生产与出口良机。

根据国际海事组织数据,全球船舶碳排放约占全球总排放的2.2%2.5%。绿氨、绿色甲醇、绿氢成为船舶航运领域最受关注的三种绿色替代燃料。芬兰船运发动机制造商瓦锡兰声称,其目标实现船舶可利用氨满足60%70%的能源消耗。此外,中国江南造船、日本邮船等企业也纷纷布局探索绿氨动力船舶的建设。

与另外两种绿色燃料相比,绿氨燃料易压缩储运、且能够较低成本地实现全生命周期零碳排放。现阶段绿色甲醇由于碳源的成本限制及工业来源仍无法实现完全零碳化,高压气氢由于能量密度低而不适合船上紧张的空间,液氢则生产能耗大成本高。因此,绿氨将成为船运领域最有竞争力的绿色替代燃料之一,并为合成氨创造新的需求增长点。

3、国内外碳价加持,氢制绿氨成本有望比煤制氨更低

煤制氢制氨工艺成本由煤炭价格决定,绿氢制氨成本由绿电价格决定。绿氢生产成本逐渐降低,而国内碳交易覆盖范围逐步扩大、煤炭价格频繁向高位波动,绿氢替代煤制氨的经济优势初显。

尤其纳入碳交易覆盖范围后,能景研究估算,在国内50/吨碳交易价格加持下,国内氨生产成本约上升10%左右,欧洲600/吨碳交易价格加持下国内氨生产成本约上升100%,绿氢制氨具有明显成本优势。

4、国内绿氨消纳场景仍处于探索阶段

技术方面,氨燃机、氨燃料电池等的技术仍不成熟,相关示范应用很少;而且氨燃料直接利用或作为氢能载体的技术路线不确定,限制了绿氨应用的推广。应用方面,尽管国内已有中国船舶集团研发氨燃料动力船舶、富大紫金研发氢氨燃料电池客车等绿氨利用的探索,但是总体上集中在船舶航运领域,汽车、重卡等领域尚未见探索,难以形成更加普适化的绿氨能源模式。

绿氨的发展探索刚刚起步,仍面临生产模式不明确、下游消纳场景探索不充分的问题,以及国内外碳交易价格及认证不统一、合成氨海外市场开拓不充分等阻碍。(能景研究)


 


2023年甲醇行业要抓好五方面重点工作

 


4月26日,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顾宗勤在江苏南京召开的2023年中国甲醇产业大会上指出,2023年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我国甲醇行业要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不断克服困难当中力求实现新的发展。

今年的甲醇行业重点工作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严格控制新增产能。顾宗勤指出,我国甲醇市场连续多年的低迷行情,是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直接表现。作为拥有超亿吨产能的化工产品,在国内首屈一指,在国际上也绝无仅有。面对如此之大的存量产能,如何发挥和利用是当前行业中的重点和难点。但目前各地新建甲醇项目的热情依然不减,仍有不少项目还在规划中,扩大的势头还在继续。“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的提出,绝不是“敞开口子”放松对煤化工产业的要求,反而在节能审查、节能标准等环节上,国家对原料用能消费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提高门槛指标,提高新建甲醇项目的约束条件。国家有关部委多次强调要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

二是充分挖掘节能降碳潜力。顾宗勤强调,合理、高效使用能源,不仅是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要求,也是企业实现节能降碳的根本途径,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尤其是在近几年煤价高企、甲醇经济性面临严峻考验的市场行情下,企业的节能降碳水平决定着生产成本,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要采用先进的生产、环保、节能适用技术和装备,实施节能降碳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重点应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研究提高煤制气的气化效率和热效率的方案并推广实施,例如:提高煤浆浓度、煤气化压力、运用废锅或半废锅流程等;二是研究合成气净化、变换、甲醇合成与精馏工段高效、低能耗创新技术并推广应用;三是进一步优化甲醇系统内部以及与其他系统匹配的能量梯级利用方案;四是加快采用高效泵、风机和压缩机等高效节能设备与智能控制系统对现有装置设备更新改造。

三是密切关注绿电、绿氢发展动向及其与甲醇行业的结合发展。顾宗勤指出,未来甲醇行业要实现“碳中和”目标,依靠绿色、可再生能源是必然选择。近几年,以央企、国企为主的大型企业集团密集布局绿电、绿氢项目。据统计,仅2021-2022年内蒙古地区批准实施的风光电一体化制氢类项目就有14个,风光发电规模389万千瓦,电解水制氢13万吨/年,新能源发电项目更是层出不穷。但就目前的绿电、绿氢的储能水平和经济效益,替代现有煤制氢还有较大差距。不过,甲醇企业应当充分重视该领域的发展动态,也可根据自身条件进行初步探索,做好提前布局和战略安排。

四是努力延伸和拓展产业链长度和广度。顾宗勤指出,旺盛的下游需求,是支撑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甲醇行业的下游消费领域主要是以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这就要求行业在产能端进行控制的同时,更要注重下游消费领域的强链、补链和延链工作。企业在选择下游产品方案时要重点关注高附加值、市场短缺的产品,如高端新材料方向,避免盲目投入和低水平、同质化建设。

甲醇燃料已在灶用、窑用、车用、船用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推广不断推进。实验表明,甲醇可比烧油少排放二氧化碳约10%。在“双碳”背景下,甲醇作为清洁燃料的认可程度不断提升,为甲醇行业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五是坚决守住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底线。近年来化工企业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仅今年以来,多地已发生多起爆炸起火事故,为化工行业安全整治敲响了警钟。各企业要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切实增强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对存在的各类问题隐患要做到早发现,早整改,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守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整改落实,紧盯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任务,持续强化安全隐患和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排查整改,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不留任何死角。(姜小毛)


 


天然气管道长距离输氢技术获突破

 


4月16日,中国石油发布消息,天然气管道长距离输送氢气技术获得突破。中国石油在宁夏银川宁东天然气掺氢管道示范平台进行天然气管道输氢加压和测试。经过100天的测试运行,这条397千米长的天然气管线,整体运行安全稳定。目前这条天然气管道中的氢气比例已逐步达到24%,也就是说每输送100标准立方米掺氢天然气,就包括24标准立方米的氢气,创造了国内外天然气管道掺氢输送的新纪录。

天然气掺氢技术是将氢气以一定体积比例掺入天然气之中,利用现有天然气管道进行输送。输氢成本约为气罐拖车的1/101千克氢气每100千米费用可以降低到0.5元以下。

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油气管道的总里程达到18.5万千米。以目前我国天然气消费量计算,当掺氢比达到20%时,可运输1000多万吨氢气,约合5600多亿千瓦时绿电,氢气成本也会大幅下降。针对国内长输天然气管材钢级高的现状和终端设备使用安全等要求,技术人员自主研发了宽掺氢比、高均匀度掺氢混气系统,实现了全自动精准控制,掺氢比例达到24%

大规模集中制氢和氢能长距离运输是未来趋势,管道输送作为经济可行的运输方式,将在加快氢能资源调配和市场覆盖,促进氢能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汽车运输是我国长距离氢气运输的主流方式,该方式成本较高、效率较低,造成终端用氢成本高,制约产业链发展。(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