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山东省化肥和煤化工行业协会!

会员注册会员登录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帮助中心

2024年第1期

新闻分类:化肥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4-01-16

2024年展望—-写在岁末年初之际

 


2024年是我国石化产业新型工业化取得新突破的一年。全行业和广大石化企业将继续深刻领会和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的精神,紧密结合石化行业和石化企业的现状和实际,突出高质量发展,突出创新驱动、自立自强和自主可控,突出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和数字化升级。新一年的重点工作将紧紧围绕石化产业的新型工业化展开。新型工业化是实现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基础配套和资源型能源型产业。

石化产业新型工业化的主要特征应该是:科技水平高、资源消耗少、“三废”排放低、经济效益好。概括一句话就是:高质量发展!

第一,石化产业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是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高质量发展可以有多个指标为表征,但最重要的应当是做强,也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直观的应当是效益水平。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石化产业总体规模、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管理水平实现全方位突破,产业集中度持续提升,主要产品产能产量不断跨越,上榜世界500强榜单的石化企业不断有新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相比,我们的行业和企业高质量发展在路上,我国石化行业整体水平和企业竞争力做强在路上,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的高质量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与世界一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有一定的差距。

石化产业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是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石化行业和企业做强,摒弃过去拼规模、拼资源、拼投资的传统发展模式和思路,聚焦主业和创新,培育更多的“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世界一流企业。

第二,石化产业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是创新驱动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创新驱动发展是石化产业和企业迈向新型工业化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是第一驱动力。

创新能力不强长期以来一直是我们实现石化强国目标最大的短板和制约。我们创新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研发投入、创新机制以及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学品方面差距明显,如高端聚烯烃、高强高模碳纤维、高端电子化学品、高端膜材料以及高纯试剂等高性能材料和高端领域还存在“卡脖子”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石化全行业和广大石化企业一定要坚守创新驱动不动摇,不断加大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力度,着眼科技自立自强和自主可控,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按照《石油和化学工业“十四五”科技发展指南》的总体部署,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构建较为完善的行业创新体系。强化科技战略支撑,以自立自强为核心,突破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补短板”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抢占一批科技制高点,大力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通过组织实施创新工程和组建创新平台,突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研制一批高端产品,推动由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迈出关键性步伐。要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不仅重视面向行业、企业和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更要把握世界科技进步的前沿、国家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的需求,集聚力量组织和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第三,石化产业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是绿色低碳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石化产业属资源型和能源型产业,当前生产石化产品和合成材料都是以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资源为原料,石化产业在贯彻“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迈向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面临绿色化和低碳化发展的新要求和新形势,其挑战更为艰巨也更为严峻。因为我们结构性矛盾突出,其主要表现是原料结构偏重和产品结构偏重。

原料结构偏重是因为与发达国家和海湾地区相比,我国石化领域不论是原料用能还是燃料用能,以煤炭为原料的煤化工路线比重过高,基础产品中煤头合成氨和煤头甲醇都占总产能的70%以上,聚氯乙烯中电石乙炔路线占比也在70%以上。而发达国家和海湾地区这些产品都是以天然气为原料或乙烯氧氯化工艺。以煤炭为原料合成油品或制取化学品的过程中,碳排放量远高于天然气和石油为原料。

产品结构性偏重主要是大宗基础化学品过剩、高端产品和高性能材料短缺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我国石化产业的产品结构以纯碱、烧碱、合成氨、氮肥、硫酸、磷肥以及基本有机化学品和通用合成材料为主,其产能、产量规模都是世界第一,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物耗、能耗、排放都远高于精细化学品和高性能材料。

就石化全行业和生产基础化学品、通用合成材料的企业来说,与发达国家以高端产品和高性能材料为主的产业结构和生产企业相比,其绿色化、低碳化方面就面临着更为严苛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立足国情和资源禀赋,立足石化产业的现状和实际,既要通过产业和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国计民生以及高端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重要保障和配套支撑,又要加快石化产业和企业的绿色化、低碳化转型。

第四,石化产业新型工业化的现实路径是数字化发展。 “十三五”以来,石化行业和企业以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开启并加快探索智能工厂建设和数字化转型发展之路,在两化融合和数字化转型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催生出一大批数字化转型典型应用示范。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共有100家石化基地和化工园区开展智慧园区创建,其中有40家列入“智慧化工园区名录”。

新的一年,加快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石化化工行业融合,不断增强化工过程数据获取能力,丰富企业生产管理、工艺控制、产品流向等方面的数据,畅联生产运行信息数据“孤岛”,构建生产经营、市场和供应链等分析模型,强化全过程一体化管控,推进数字孪生创新应用,加快数字化转型。打造企业数据集中共享平台、数字化和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运营效率。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和标准体系建设,建设并遴选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慧园区标杆。在化工园区的管理与创新发展方面,组织实施好“智慧化工程”,加快园区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互通、开放共享,建设“可共享”“可追溯”的智慧监管系统,实现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监管,打造响应快速、决策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切实提高园区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通过数字化转型助推世界一流企业的建设,加快现代石化产业集群的培育,推动石化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傅向升)


《推进磷资源高效高值利用实施方案》解读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应急管理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推进磷资源高效高值利用实施方案》,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实施方案》出台背景是什么?

磷矿是战略性非金属矿产资源,磷化工是我国化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磷化学品更是关乎粮食安全、生命健康、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要产品。近年来,我国依托相对丰富的磷矿资源和完善的产业基础,磷化工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是产业规模全球领先,已是全球最大的磷矿石、磷化学品生产国;二是产业体系较为完备,形成磷矿开采,黄磷、磷酸、磷酸盐、磷化物等系列产品生产的完整产业链;三是集约发展具备较好基础,形成了一批特色磷化工园区,培育了以贵州磷化、云南云天化、湖北兴发、川发龙蟒等为代表的磷化工龙头企业。出台《实施方案》,旨在立足我国国情,加强全产业链统筹规划,引导磷化工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磷资源可持续保障能力和高效高值利用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实施方案》总体考虑是什么?

《实施方案》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一是明确功能定位,旨在细化落实相关规划政策要求。加强对磷资源保护性开采、磷化工产业创新发展的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提出量化目标、路径举措和重点工程。二是注重分业施策,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以保障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为底线,科学调控磷矿开发强度,严控磷铵、黄磷新增产能,保障磷肥生产供给,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端含磷化学品,推动全产业链向精细化、高端化跃升。三是坚持耦合协同,优化产业发展生态。立足“云贵鄂川”打造创新能力强、集聚效应好、功能特色优的先进磷化工集群,培育以大企业为引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优质企业梯队,促进磷化工与建材、新能源等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区域间互补、大中小融通、产业间耦合的发展格局。

三、《实施方案》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6年,磷资源可持续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磷化工自主创新能力、绿色安全水平稳步提升,高端磷化学品供给能力大幅提高,区域优势互补和联动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更加稳固。具体为4个方面:在创新驱动方面,突破一批磷资源高效开发、清洁生产、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在结构优化方面,磷铵、黄磷等传统产品产能利用率显著提升,高附加值含磷化学品等非农用产品在磷化工中的营收占比不断优化;在绿色发展方面,能效标杆水平以上的磷铵产能占比超过35%,新增磷石膏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综合利用率达到65%;在生态培育方面,形成3家左右具有产业主导力、全球竞争力的一流磷化工企业,建设3个左右特色突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四、《实施方案》如何提升资源可持续保障能力?

《实施方案》提出3点措施。一是要加强市场引导,立足国内需求,完善磷矿资源市场配置和矿业权出让制度,严格有序投放磷矿矿业权,支持优强企业整合中小磷矿,引导国内企业规范有序参与境外磷矿资源开发合作,提升磷矿资源可持续保障能力;二是要促进磷矿资源节约利用,鼓励磷矿生产企业贫富兼采,推进中低品位磷矿及尾矿综合利用,加大钙、氟、硅、碘、镁等伴生资源利用,提高磷矿开采“三率”;三是要拓宽硫资源供应渠道,加大硫资源回收力度,加强硫铁矿伴生硫、磷资源开发利用,稳步推进磷石膏制酸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因地制宜建设硝基磷肥装置,增强硫资源保障能力。

五、《实施方案》如何提升创新发展能力?

《实施方案》提出3点措施。一是要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强化磷化工龙头企业创新主导作用,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大核心技术产品攻关,夯实基础创新能力,鼓励地方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打造磷化工领域中试平台,提高产用衔接水平;二是要加大技术攻关,围绕产业链薄弱环节,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创新平台等协同突破关键技术,提升行业绿色、智能、高效发展水平;三是要突破关键材料,积极推动磷化学品产业链向新能源材料、电子化学品、功能性精细化学品等领域延伸,强化与氟化工耦合,大力开发高端含氟新材料,提升高端产品供给能力。

六、《实施方案》如何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实施方案》提出4点措施。一是要推进产品结构调整,严格控制磷铵、黄磷等行业新增产能,做好磷肥保供稳价,积极发展新型高效磷肥品种,延伸发展功能性磷酸盐等高附加值磷化学品,推动产业发展方式向精细化、专用化、系列化的服务型制造转变;二是要打造优势产业集群,鼓励“云贵鄂川”立足资源能源禀赋、产业基础条件、环境承载能力等,打造若干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区域间优势互补、上下游协同配套、横向共生耦合的产业格局;三是要构建优质企业梯队,提高磷矿开采和初级磷化学品生产集中度,推动上下游协同发展,壮大磷化工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推动“链式”转型升级;四是要促进跨地区及上下游协同,加强地区间的资源、技术、产业对接,协同打造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引导磷矿、磷化工及下游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合作机制,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

七、《实施方案》如何推动行业安全绿色转型?

《实施方案》提出4点措施。一是要打造节能降碳发展模式,加快磷化工余热余压利用、过程热集成、高效节能等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加快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开展清洁能源替代,推进能源系统优化;二是要提升清洁生产水平,聚焦磷矿资源开采、磷化学品生产加工、废弃物排放处理等环节,加快矿山生态修复和绿色矿山建设,鼓励磷化工企业配套建设并运行磷石膏在线预处理装置,推进磷石膏无害化处理,进一步完善磷化工绿色制造体系;三是要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不断拓宽磷石膏综合利用途径,因地制宜开展磷石膏综合利用应用示范,完善磷石膏产品质量和应用标准体系,发展磷矿共(伴)生资源以及其他副产资源加工产业;四是要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新建含磷危险化学品生产项目必须进入一般或较低安全风险的化工园区(与其他行业生产装置配套建设的项目除外)。(工信部原材料司)


 

氢能时代,离我们还有多远?

 


我们离氢能主导的时代还有多远?在近日举行的《中国能源展望20602024年版)》《中国氢能产业展望报告》(简称《报告》)发布会暨2024能源化工产业论坛上,业内专家对此进行了探讨。

氢源结构将发生根本性转变

目前氢能产品95%都用于非燃料用途,如用作工业原料。随着氢能在交通、发电和建筑领域的推广应用,其能源角色将更加名副其实,用途从原料为主转向原料燃料并举。 “双碳”目标是氢能转型发展的最大动力,氢能在能源体系中地位的转变将与氢能产品供给侧的源头减碳相关。

其中,氢能与电力系统的耦合将成为氢能转型发展的关键之一,特别是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耦合。据《报告》预测,到2060年我国专门制氢的用能结构中非化石能源占比将从2022年的1%增加至93%,其中风能和太阳能制氢占比达2/3,氢源结构将发生根本性转变。

《报告》同时提出,20202060年,我国氢能规模将从3173万吨增至近8600万吨,产业规模也将从2020年的3700多亿元增至4.6万亿元。从测算结果看,氢能几乎可在所有关键减碳路径中发挥重要作用。2020年,氢能约占我国终端用能规模的3.8%,主要存在于工业部门;到2060年,氢能占比将增至12%,届时化工用氢的主要领域是合成氨和甲醇,合计约占工业用氢的40%。

低碳氢迎来商业化关键阶段

《报告》认为,未来1015年将是低碳氢(即蓝氢与绿氢)从培育期走向商业化的关键阶段,绿氢将在2035年对灰氢形成竞争优势。《报告》作出如下判断:从目前至2045年,将以灰氢减退、源头降碳为主,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5亿吨;到2060年,以绿氢替代、终端降碳为主,可再实现二氧化碳减排6亿吨。届时,氢能产业对我国“双碳”目标的贡献度可达10%。

产业发展应聚焦科技降本

经济性是预测氢能源结构和氢能渗透率的关键因素。预计非工业部门终端供氢成本到2040年有望降至25/千克,进入多场景应用的经济性区间。随着氢能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到工业、交通、电力、建筑以及其他领域,氢的使用量将大规模提升,氢的运输和存储方式也将发生变化。氢的运输将会由现在的长管拖车为主,转变为长输管道为主;氢的存储方式会由气态储氢为主,转变为多种方式并存,成本也将有所下降。氢能产业的用户需求和产能供给将存在一个较长的适应和匹配过程,盲目扩大产能并不可取,产业未来发展还需要更加客观理性的分析。(靳雅洁、赵若伊)


 

首座氨制氢加氢一体站建成试产

 


氨分解制氢是制氢的一种技术路线,即通过氨分解催化剂将氨分解为氮气和氢气,经过氢气提纯后满足相关用能需求。氨是一种高效储氢介质,具有能量密度高、储运容易、储运成本低等优势,且氨分解制氢过程不排放二氧化碳,更加绿色环保。作为全球第二大化学品,氨的原料来源广泛。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合成氨生产国和消费国,合成氨产业遍布全国,发展分布式氨制氢具有良好的基础。

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首次将“氨”作为重要储氢载体列入重点攻关方向,明确提出开展“氨氢储能”示范。

12月8日,我国首座商业化分布式氨制氢加氢一体站在广西南宁建成并试产。该站成功建成标志着我国分布式氨制氢工艺技术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为解决我国氢能产业发展面临的运输存储难题提供了新路径。

该站新建成的分布式氨制氢装置占地面积仅80平方米,产氢能力为240标准立方米/时。采用了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分布式氨制氢成套技术,每天能产出500千克99.999%的高纯度氢气,制氢规模为同类型最大,可满足40辆氢燃料车用氢需求。(田新娜 陈仁海)